徐栩
【摘要】本文试图讨论的是李清照在词的创作上表现出来的一种从女性视角出发的写作风格,即易安体中女性视角的问题。本文将会例举《漱玉集》中的词,通过时间、空间以及女性主体情感三个部分,从诗歌的用词、意象、情景等方面进一步阐释李清照词体的独特性及其意义。
【关键词】易安体;女性视角;梳妆闺阁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词畅于宋,李易安在《词论》中表示“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乃知词别是一家”由此词从苏轼所说的“词本诗之苗裔”中脱离出来[1],成为与唐诗齐肩的一代之文学。“而南宋时期,辛弃疾有一首《抽女儿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明确提出了“易安体”这一名称。”[2]凸显了易安词风格之独到,自成一家、然而易安体的特殊之处有许多,例如女性视角、南渡悲情、平常化词、感情入词等,本文主要是从其女性视角的方面,具体是从词的着力发生点,来阐释易安词中独到的一面的。
一、时间点
李易安在《漱玉集》中有那么一部分词是从闺阁中的梳妆生发开来的。比如“冷香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凤凰台上忆吹箫》”)[3] “夜来沉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诉衷情》 枕畔闻梅香)[4],“风柔日薄春尤早,夹衫咋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菩萨蛮》)[5]等等,这些词都是从她的妆容中生发出来的,也就是说,易安起词常常会是从妆容或梳妆上出发,而女子上妆在早上,卸妆则是在晚上,因此从时间点来说易安词中的时间常常在早上或者晚上。而这样的时间点下,情绪也具有特殊性,人在起床时常常会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梦醒感觉,而在夜间休息时常常会有一种孤寂无聊之感。李清照作为一位有才识的女子,生于朝廷覆灭交替之时,本身就有家国之忧,又在空房,这种感情自然会进一步加强,而在特定时间和情绪的渲染下,词的表现力也势必会进一步强化。
首先从用词上来讲,比如《浣溪沙·髻子伤春懒更梳》中写的是“晚风”,另一首《浣溪沙·莫许杯深琥珀浓》,写“疏钟已应晚来风”中又是“晚来风”。本身平淡的意象因为时间点的特殊而被赋予了易安的特殊性;其次从意象的选取上来说,虽然空间点对意象的选取有更多的影响力,但是时间对意象的选取还是有一定影响力的,比如“黄昏”、“日暮”、“夜寒”、“清宵”等。在易安词中就常常出现,其虽然与闺阁梳妆无直接相关,但是其意象本身是以易安生活为着力基点发散出去的;最后就是情景上,由于如此的时间点,易安词中有一部分的情景就是在早晨起床后、早上梳洗时或者晚上对镜卸妆时。因此其他情景自是从这个生发点引发出去的。比如《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就是易安从睡醒时写起: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6]
一副憔悴睡态引到一丛绿肥红瘦的海棠,在情景上显然是以闺阁初起为基点,最后落到了人生感慨上。从情景上凸显了易安词在时间落脚点上的特色。
二、空间点
由于李易安部分词的着力生发点都是在梳妆闺阁中,而“李清照又善于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7]。因此其空间布局上通常是以易安在规格的视角生发出去的,其中常常会出现“帘卷”,“试问卷帘人”,“小院闲窗春色深,重帘未卷影沉沉”(《浣溪沙· 春景》)等,而且生发出去便是从闺阁到了花园,因为时人窗外即是庭院,而易安是女子更是爱花之人,所以从闺阁之中生发出去,则必然会触及粉桃白梨之类的花树。
首先是从选词意象上,闺阁词总会出现“瑞脑”、“窗帘”、“香炉”、“红烛”、“庭院”、“梨花”等,而情景上,则常常闺阁之中或者是帘外的小院,而往往会呈现出一种由小见大,由内见外的空间感,而与温庭筠等人的代言词纯粹的描述有较大的区别(这一点在第三部分再详细描述)。以《浣溪沙·春景》为例:
“小院闲窗春色深。重帘未卷影沉沉,倚楼无语理瑶琴。
远岫出云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其首便是外面春色映入闺阁,人在闺阁之中,而眼前窗外是一番景色,不由添上一段愁绪。在一定程度上,这其实是易安典型的闺阁词,这部分词由于局限在闺阁小院之中,常常由院外光景起,落在芳香闺阁中,再返到小窗室外,并牵连出一段情绪。
三、女性主体情感
主体性在笔者看来是易安体形成相对重要的一点,以女子情怀看周遭事物,其“乐于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作为一名女性最真实的感情与内心世界。” 其表现分为以下几点:
其一,言语入词,“语言率真自然”[8],作為女性,李易安特别喜欢用叠词来表达自己的心绪,比如说“人悄悄,月依依”(《诉衷情》),“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难留(《凤凰台上忆吹箫》),“恨萧萧、无情风雨”、“向人无限依依”(《多丽· 咏白菊》),“重帘未卷影沉沉”(《浣溪沙·春景》)等,皆表现出易安对叠词的偏好,缪钺先生评说其为“感于心,出诸口,不加矫饰,自合于词,所谓自然之流露,虽清照或亦不自知其所以然”[9];
其二,是肢体用词,大体是连接词和动词两个方面,在词的创作中,易安擅长使用的动词有“倚”、“弄”等,而在连接上常常会使用“渐”、“欲”等词,例如“多少事、欲说还休。”(《凤凰台上忆吹萧》)、“玉阑干慵倚。”(《念奴娇·春情》),在历代词作不乏女子的形象,但大多是男性做假塑造的,所有不少佳篇妙构,但毕竟是以吾手写“她心,是为伶工之词的变体,而李清照则是以吾手写吾心”[10];
其三,易安填词大多围绕自己的生活环境创作,当时“妇女经常锁迹深闺,她们甚或全职较男人窄狭,日常所见除了自然的风霜雨雪和节候的变化之外,便多是庭中的花草树木、飞蝶啼莺,和室内的帘幕、熏炉、枕衾、几案等等属于自己世界之内的东西了。”[11]而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便成了其抒发情感的基本点,其女子情怀基本也有这些物象体现,而其一部分词也正是从这个角度生发开去的。而这种生发在本质上其实体现的是一种主体性,即其并非只是描述这些物象,而是立在这些物象之上,抒发自己的情怀。而这种情感的抒发带有的是一种女性主体色彩的。之前花间词人作代笔词,或许是为了使词更具有女子的典型性而展现出一种仅停留在描绘(无论是内心描绘,还是外在描绘),都只是一种把女性当做他者由男性主体来描绘,而非是女性自己充当主体来描绘自我。举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和李清照的《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作对比: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12]
易安这首《菩萨蛮》是从窗外投射到窗内的闺阁光景以及自己的残乱着妆中生发出来,点出“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以闺阁视角,发家国人生之情怀,立脚在闺阁,立意在家愁国恨。
反观温飞卿的《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13]
“当时词为艳科,词的女性特征已经成为不易之论,但大多是‘男子而作闺音”[14],此处就可见一斑。虽然两首词的立意不同,但是同样是闺阁诗,飞卿所填词显然是用外在的眼光在描绘这位闺阁中起床梳洗的女子,而这样描绘在一定程度上其着力生发点其实并不是在闺阁梳妆上面,而是在没有出现在词中的一个外在主体上。
因此两者闺阁词的对比,由男女主体性分化而体现出来词的生发着力点不同是相对明显的。学者施议对在谈及本色词的时候也对比了辛弃疾和李清照的《醉花阴》,指出“与李清照相比,辛弃疾的词不及李清照本色。”[15]其实这也间接表明了易安在此中以女性主体为着力生发点表现出来的一种词的独特性。
综上所述,正是由于易安这个女性主体与男性词人不同,其填词的生发着力点鲜明地带有其主体性和特殊性,而也正因为易安能将其较为典型地表现出来,其易安体才成为词史上的一代宗门。
注释:
[1]陈祖美.李清照诗词選[M].北京:商务印书馆,p137-p138。
[2]邓魁英.《李清照的“易安体”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
[3][宋]李清照著,徐培均笺注.《李清照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p63。
[4]同上书,P116。
[5]同上书,p136。
[6]同上书, P15。
[7]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M]第三卷,P106。
[8]高洪奎.《论易安体的艺术特征》[J].齐鲁学刊,1989年第5期。
[9]缪钺.《论李清照词》。
[10]高洪奎.《论易安体的艺术特征》[J].齐鲁学刊,1989年第5期。
[11]邓魁英.《李清照的“易安体”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
[12][宋]李清照著,徐培均笺注.《李清照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p136。
[13][唐]温庭筠著,曾益注.《温飞卿诗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4]木斋,宋娟.《论易安体的写作视角》[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15]施议对.《李清照本色词的言传问题》[J].北京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52卷第3期201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