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形势下民族院校的民族团结教育

2016-10-21 16:45尹凤英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2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教育民族院校新形势

【摘要】民族团结教育问题是当前民族院校面临的重大课题和重要任务,关乎民族院校的和谐稳定,关乎民族地区的团结繁荣。民族院校的民族团结教育要以民族观,民族法规政策,民族精神为内容,要以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为途径,同时还要加强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

【关键词】新形势;民族院校;民族团结教育

【中图分类号】G75 【文献标识码】A

民族团结是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中国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民族院校作为培养少数民族优秀人才的基地,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维护民族地区团结安定的重要使命。民族团结教育既是有效应对国内外复杂形势挑战的需要,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需要。青年大学生正值人生的黄金时期,对新鲜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接受能力,民族大学生面对庞大的信息缺乏过滤、判断、选择的能力,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腐蚀。民族大学生是民族地区建设的后备军,将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提供更为强大的动力。由于风俗习惯、心理特征等差异,加之入学前缺少民族知识的学习,入学后在与其他民族的学生进行接触和交流的过程中容易产生隔阂和误解,这样既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也不利于民族校园和谐稳定。

一、民族院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

(一)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

民族观就是社会成员对民族问题、民族现象的根本观点和看法,是一定的世界观在民族问题上的表现。通过民族观教育,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清楚了解本民族和其他民族的形成发展史、中国各民族的社会发展状况、中国各民族的团结史、中国现阶段所存在的民族问题和其赋予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引导民族大学生,正确看待不同的民族,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交往,加强团结合作,真正树立起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同繁荣、共建和谐的思想和观念。同时,民族观教育需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充分了解我国的民区、民族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激发他们毕业后报效本民族、报效祖国,投身祖国现代化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1]

(二)进行民族政策教育

民族政策是党和国家制定的关于处理国家与民族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和如何进行民族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等建设和发展的大政方针,是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指导和依据。党和国家制定的一系列民族政策都是经过几代人不懈努力,经历民主主义革命、解放战争、建设新政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检验的,是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并与中国文化、中国历史、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对民族院校大学生进行民族政策教育有利于培养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正确地看待和灵活运用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正确处理民族地区的各项事务。

(三)进行民族法规教育

法制建设是国家进行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处理好民族关系,维护民族团结和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基于民族大学生面向地区、面向民族、面向基层的特殊性,民族院校不仅要进行基本的法制教育,如宪法、民法、刑法等,还要进行民族法规教育。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我国对民族法律法规建设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取得了重大成就,形成了以法律为基础,以民族区域自治法为主干,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法律法规体系。[2]这个法律体系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多民族国家,坚决反对两种不利于社会建设的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禁止任何针对破坏民族团结和进行民族分裂的行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帮助和加快少数民族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等内容。

二、民族院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进行认知的载体,是民族团结教育取得良好成效的关键一步。民族院校要抓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等有关民族知识的课堂教学,使之发挥在民族团结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注重学生情感精神成长,筑牢学生思想基础,坚定爱国信念,做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坚强先锋。

为了进一步增加课堂教学的效果,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推进课程改革。通过在“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和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课堂教学中正面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民族法规、民族政策、爱国主义等内容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增进认识,牢固树立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观念。教育的内容要与时俱进,积极运用多媒体手段增加授课的生动性、感染性和实效性,使授课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形式上更加多样,使之富有吸引力、感染力、和生命力。

二是教学方式多样化。民族团结教育,要改变教育方法过于单一,缺乏艺术性的现状。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可以通过网络的方式,可以充分利用QQ、微博等新興资源,发掘新的团结教育手段,如通过聊天、论坛、博客、飞信等多种沟通方式立体式地与学生互动交流。

(二)发挥校园文化的第二课堂作用

校园文化是大学育人的重要隐性课程,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民族院校是各民族文化汇集交融的地方,应注重民族院校多民族文化共存的优势,为各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构筑良好的平台,营造民族团结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氛围。[3]首先,贯穿民族平等原则。平等原则不仅表现在平等地享受权利,也表现为平等地履行义务。民族院校要一视同仁地热情对待和关心各民族学生,通过广泛开展对各民族文化的宣传、学习;注意在学生履行义务方面也要一视同仁,不得不当照顾和偏袒。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通过组织民族服饰展示、民族歌曲大赛、民族知识竞赛、民族体育竞赛等活动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一方面可以开阔学生视野,丰富校园文化;另一方面了解各民族优秀独特的文化,增强包容,增进理解、认同和尊重,获得彼此的友谊。最后,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不但要有广度,而且也要有深度,不但要重精神教育,也要重物质教育。要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网络、宣传栏,主题板报、校报等媒介对党的民族政策、民族法规、爱国主义等内容进行大力宣传,积极发展少数民族党员。在生活上关心关注少数民族,如在少数民族学生节日活动及餐费上予以适当补助。校园建筑和设施要体现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

(三)在社会实践中进行民族团结教育

民族团结教育要入脑、入心、入行是一个由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认知过程。民族团结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课堂,停留在校园,而是要把它放到一个更广阔的环境中去,社会实践是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又一有效途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当代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在民族院校各级组织的积极组织和引导下,学生通过“三下乡”,社会调查,参观少数民族企业,参观民族博物馆,参加社会生产劳动,对少数民族群众进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进行宣传教育等活动,让学生对民族地区发展现状有一个更加直观的了解,对“三个离不开”思想有一个充分的认识,拥护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遵守国家法律和民族法规,自觉维护祖国的团结统一。在社会实践中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一方面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增长了才干,锻炼了意志;另一方面也使他们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更加坚定了投身民族地区建设的信念和决心。

黨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4]民族院校开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既是民族教育的要求,也是民族院校进一步发展的需求。民族院校是我国民族大家庭的缩影,是展示我国民族政策和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民族院校团结稳定对社会、对民族地区有良好的示范效应和辐射作用。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民族院校要把民族团结教育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不断改进工作思想,不断积累工作方法和经验,不断提升工作能力,增强院校民族团结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海秋丹.新形势下加强院校民族团结教育的策略[J].社会纵横,2010(2):25.

[2]刘作祥.完善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律法规体系的设想[J].法学杂志,2001,6.

[3]王江屏.民族院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有效途径[J].中国民族教育,2010(7):8.

[4]胡锦涛在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讲话.http://gs.people,com.cn/n/2012/11l8/c 183342-17734184,html.

作者简介:尹凤英,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法学专业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宪法和行政法学的教学、科研工作。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教育民族院校新形势
浅论民族团结教育由“宣传”式向“认同”式的转换
民族院校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的途径研究
云南民族学院民族团结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西部大开发进程中的民族团结教育研究
新形势下“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民族院校英语口语预料库建设初探
民族院校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初探
新形势下班集体建设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基于就业生态位理论的班导师工作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