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学生阅读能力,深入解读文木内容

2016-10-21 16:43赵笑益
学校教育研究 2016年7期
关键词:杨梅文本内容

赵笑益

[摘要]本文结合实例提出从关注学生语文能力的角度去解读文本的几种策略:因文而异,探索策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能力;寻找策略,亲历过程:培养学生品词析句能力;锁定文本,方法导航:培养学生提取信息能力;巧用文本,以写定教: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 语文能力 文本解读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学生的语文实践是通过语文课借助语文教材来完成的。我们教师只有真正把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看成一个个“例子”,当课程内容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才能改变观念,真正做到立足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去深入解读文本,借助形形色色的教材,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那么,如何做到立足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去解读文本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因文而异,探索策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能力。

《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就提出了这样的阅读能力目标: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粗知文章大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领会文章中心思想的前提,是读懂一篇文章的基础。与其给学生一条条“鱼”,不如教给学生“捕鱼”的方法。我们大可以借助一篇篇特点鲜明的“文本例子”,探索合适的策略,教给方法,获得整体把握的能力。

1.抓主要人物主要事件

认真解读写人记事的文章,就不难发现即使内容再长,一般也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梳理出这些基本要素,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2.抓关键词

许多课文中,总有那么一两个提纲挈领的重点词可以帮助我们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抓住了这些关键词,学生概括起主要内容便化难为易,似有了一把扶梯。

3.借助课题质疑解疑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在进行文本解读时,很多的课题都值得我们去深究。透过课题我们往往能了解到很多的信息。借助课题进行质疑解疑也是概括主要内容的很好的方法。

4.抓重点句

人教版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层次清晰,脉络分明,课文中常出现总起句、总结句、中心句、过渡句等等,抓住了这些重点句子,概括主要内容就不难了。

二、锁定文本,方法导航:培养学生提取信息能力。

在信息知识爆炸的今天,有效提取信息显得特别重要,它是最基本的阅读能力,也是平时最经常用到的能力。《课标标准》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个能力学生不可能与生具备,如何培养?需要我们锁定有特色的文本,并深入解读,挖掘文本相关内容,巧妙地进行方法的引领,促使学生能举一反三,有效迁移。

1.圈划关键词,直接提取信息。

直接提取信息,就是从阅读材料中快速准确地找出你所需要的内容,圈划出来,为己所用。不是每篇课文都可以训练学生圈划关键词,提取信息的能力。遇到具有特色的文本,应该好好解读,好好利用。

2.梳理归纳法,间接提取信息。

明显出现关键词的例子毕竟不多,许多文章的重点内容把握还需要学生对事物事件从整体环节上去分析把握,进行梳理归纳,间接提取信息。

三、寻找策略,亲历过程:培养学生品词析句能力。

布鲁纳曾说:“不经历真正获得知识的过程而单纯接受知识不能成为生动的知识。”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常能深刻地体会到:听过了我忘记了,看过了我记住了,做过了我理解了。所以,要让学生获得一种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引领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平时解读文本时,要深入品读重点句子,并寻找有效的教学策略,诱导学生过曲径通幽处,亲历学习的过程,通过自读自悟品得文本语言表达之妙。

例如解读三上选读课文《五花山》时,不论我怎么解读,都逃脱不了引着孩子进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去品读去感悟文章优美的语句,怎么才能引领孩子们自己悟出联想的作用和文章巧妙的写作特点呢?文章写得好,写得妙究竟好在哪里?妙在哪里?如果没有了这些特殊巧妙的表达会怎么样?基于以上思考,我再次深入解读文本,对原文进行了两次改写,设计了两次对比阅读:第一次删去联想部分,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明白借助比喻、拟人和想象等写作手法可以让句子变得更生动,让景色变得更美丽;第二次打乱各处的联想部分,故意张冠李戴,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明白联想还得合理,得想到和这个事物有关的另一个事物。这样的解读,这样的设计,就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培养了学生对重点句子的品读体悟能力。

四、巧用文本,以写定教: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人教版语文课本上有不少文质兼美的课文,语言文字合乎规范,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都具有典范性,面对写作特色鲜明的教材,我们应该立足于写作的落脚点进行文本解读,将课本的阅读材料与作文训练结合起来,巧用、化用课本材料充实你的作文教学构思, 有效“积累”文本语言,巧妙“借鉴”写作秘籍。例如在解读三下选读课文《我爱故乡的杨梅》时,我发现这是一篇能教会学生习作的很好的范例。结合经历感受写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味道这样的写法值得学习,采用拟人、比喻的手法写好杨梅树值得借鉴。基于这样的解读与思考,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第一板块:引导学生在观察杨梅果图片后,从“形状、颜色、味道”三个方面选择一个方面进行原始练笔。

第二板块:研读“杨梅果”部分,进行作文PK赛:“同样是写杨梅果,文章作者写得好,还是你们这些小作家写得好?”借此激发孩子的学习欲望,探究文章秘妙之处。

第三板块:写法迁移,学生在自读自悟后进行二度练笔,重新去修改自己的练笔,并能学会举一反三,迁移到其他水果的写作中去。

我相信如果我们老师能改变观念,善用文本,树立从“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的意识,真正立足于学生阅读能力去深度解读文本,努力实践,相信不久的将来,学生定能手握阅读能力的兵器,在语文沙场上驰骋。

[参考文献]

1.王祥连.从语文知识走向言语智慧[J].小学语文教师,2012(11).

2.李蘇红.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 [J].小学语文教师,2012(10).

3.汪潮.语文教学专论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381).

4.吴忠豪. 训练:语文教学的立身之本 [J].小学语文教师,2008(11).

猜你喜欢
杨梅文本内容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杨梅
走进新余市仙梅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杨梅酒
乐摘杨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