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隐逸园林探析

2016-10-21 16:08陆菲
中国房地产业·上旬 2016年1期
关键词:苏州

陆菲

【摘要】苏州园林是江南私家园林的代表,其中以表现隐逸主题和内涵的文人园林大放异彩。文章从隐逸的传统文化形态、隐逸山水画论的影响,以网师园为例对苏州隐逸园林的形成进行了分析,隐逸园林为古代文人提供了“诗意栖居”的场所,也让现代人得到了心灵的短暂休憩。

【关键词】苏州;隐逸园林;隐逸文化;网师园

中国古典园林历经大约三千年持续不断的延绵发展 ,其中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江南私家园林“咫尺之内大造乾坤”,成为中华园林文化的翘楚和骄傲。苏州园林大大小小多如牛毛,如若对苏州园林的造园主题和其所表达的文化内涵进行分析比较,不难发现其中表现隐逸主题和内涵的文人园林大放异彩,这是有其必然性的。

一、意在笔先,隐逸园林自成一家

1、隐逸的传统文化形态

隐逸,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文化现象。史记中记载楚威王闻庄周贤,许以为相,庄子拒绝时说“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有为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他的生活哲学是“无待”,无藉于利禄、无藉于心智、无藉于文明 ,甚至无藉于自身。

隐逸思想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变化,已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形态的一部分早就深埋于文人心底。中国古典造园讲究意在笔先,隐逸主题的造园活动必然会成为文人造园的一大主流。苏州私家园林大多为文人营造,这些文人又或多或少对宦海沉浮有所耳闻,更有甚者亲身体验,他们选择栖居在苏州这方远离都城的净土,必然是追求身心的宁静,过的是一种完全有别于庙堂之上的闲适、淡泊、朴素但是精神世界极其自由的生活,他们在咫尺山林中保全了自己独立的人格,实现了自我。

2、隐逸山水画论的影响

中国造园活动可追溯到殷商时期,但是缺乏理论指导的造园活动大多粗糙不耐细究。随着时代发展,绘画艺术逐渐成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隐逸思想受到士大夫阶级的热捧,出现了大量的隐逸山水画和隐逸诗歌,诸如宗炳、陶弘景、顾宝光、陶渊明等人的作品。到了隋唐、宋、元、明清愈加成熟。文人造园家将山水画论融入到造园活动中去,将诗画中的意境在园林中再现。虽然这两者的发展都受到隐逸思想的影响,但是隐逸山水画论对文人营造隐逸园林的影响比起纯粹的隐逸思想来的更加直观、具体。隐逸山水画论作为山水画论的一个类型直接影响了隐逸园林的营造。苏州历來文化艺术发展繁荣,名家大作繁多,在一定程度上为隐逸山水画与园林的结合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七分主人,网师契合心意

园冶有云:三分匠,七分主人,在园林的营造过程中,园主或者是造园

的总指挥对园林的总体风格、品味起着主导作用。隐逸文化内涵丰富,在苏州隐逸园林中表现的形式也不尽相同。以网师园为例,缘何“渔父——网师”这一意象可以单独成园,正是由其主人所定。

1、渔父——网师意象

网师乃渔父、渔翁之意。也许是受到多水且具有浪漫气质的南方楚文化的影响,在众多的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了“渔父”这个独特的艺术形象。渔父形象一开始出现就契合了隐逸、遗世独立的文化意味,“渔父”形象代表了传统文化中的隐逸文化。屈原《楚辞·渔父》写道“清兮濯缨,浊兮濯足”,柳宗元《江雪》写道“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张志和《渔歌子》写道“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陆游《鹊桥仙》写道“一竿月,一蓑烟雨,……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郑板桥《渔父·本意》写道“波淡荡,燕低昂,小舟丝网晒鱼梁” ……渔父或逍遥出尘、恬淡自适;或愤世嫉俗、悲愤孤高;或看惯风波,全身而退 ,“渔父”形象成为隐士高人的象征,“渔父”意象代表了遗世独立的人格理想,是生活智者的化身。

在中国文人心中,渔父早就超脱于一个以打渔为生的老叟,而是一个过着广大文人所钦羡生活的世外高人。

2、网师园主人

南宋淳熙(1174~1189年)初年,吏部侍郎史正志建万卷堂,隐居于此,著有《菊谱》堂前曾有花园一座,“当时称‘渔隐” 。 这是网师园的雏形,园内建筑及其他景物虽不慎丰富,但是隐逸的主题已经十分突出。

史正志出生于1119年,登进士第进入擢侍郎,得孝宗重用,为国立下大功。他的德政受到大宋王朝的认可,诗圣辛弃疾多次为其赋词。他的壮年时期都在官场履职,老年归苏州建万卷堂,于“渔隐”赏花,做他的“柳溪钓翁”。

史正志死后“渔隐”变更属权,四分五裂,几乎不存在,直到清乾隆十三年(1765年),宋宗元购得万卷堂旧址一部分,营筑别业,以“网师”自号,兼取史正志“渔隐”旧义,名园“网师园” 。宋宗元官运亨通,然而正当他事业鼎盛之际,不知是厌倦了官场人事的倾轧,还是唾弃了对名利的追逐,毅然以母亲年迈为由,辞官归居苏州故里。而渔父的“父”又写作“甫”,是古代老年男子自称。老年人历经沧桑坎坷,明得失,归于淡泊,其心态非莽撞冲动的年轻人可比。宋宗元此时用“渔隐”之名也确是名副其实。可惜的是宋母逝后他又不得不进入官场,最终网师园传一代后就破败不堪。

瞿远村父子见网师园荒凉之景,为其叹息,遂买下整治,保留宋氏网师园的旧名,也保留了很多的建筑名,如小山丛桂轩,濯缨水阁,又新建了云冈、竹外一枝轩、集虚斋等建筑。瞿氏网师园正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网师园的雏形。

3、因地制宜,苏州城水网密布

中国传统隐逸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又有大隐、中隐、小隐;山隐、水隐等之分。东晋王康琚在《反招隐诗》中提出“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誉称苏州为“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苏州当时正是明清的经济文化中心。可见在苏州营造园林过隐居生活的文人还能算上是“大隐”,于喧闹之中求得内心的宁静,比起终日生活在人烟稀少、荒凉的陵薮之中的小隐士们,境界还高一点。苏州城独特的地理条件,也是苏州隐逸园林大放异彩的一大重要原因。

三、结语

隐逸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形态下所形成的特殊形态,文人园林作为这一文化的载体,为古代文人提供了一处“诗意栖居”的场所。置身于苏州隐逸园林中,后人能够品出古代文人自由、超然的精神境界和恬静、淡泊的生活方式,让当今快节奏生活的人们能够得到短暂的心灵休憩。

参考文献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0.

[2]郑训佐.略论儒道两家的隐逸观[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2):51-54.

猜你喜欢
苏州
让安家在苏州的他们,共享“家”的温暖
“再读苏州”“石痴”顾天叙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苏州不一样了
民间书画艺术团体捐赠抗疫情
寻觅江南
苏州百园图
有味道的苏州云
苏州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