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引领时代风气的大先生

2016-10-21 16:03常晶
学习报·高中语文人文阅读 2016年16期
关键词:王澍蔡元培建筑

常晶

北大因蔡元培而确立其现代传统和校格,而蔡元培也因北大成为中国伟大的教育家。

1916年时的北大,虽然已经改名为国立北京大学,其作为“皇家大学”的官僚气与衙门气依然浓厚。在教员中,有不少是北洋政府的官僚,这些教师即使不学无术,也受到学生巴结,以便日后自己当官仕途方便。北大的这种腐败名声,蔡元培早有所闻,朋友们也劝他不要去,担心他“进去了,若不能整顿,反于自己的名声有碍”,然而蔡元培内心里已经下定决心。实际上,“教育救国”的理念,是蔡元培自戊戌变法失败后一直坚信不移的信念。

1917年1月,蔡元培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冬日里走马上任,他坐在一辆四轮马车上驶进北大的校门。这时,早有两排工友恭恭敬敬地站在两侧,向这位刚刚被任命的北大新校长鞠躬致敬。没想到蔡元培竟缓缓走下马车来,摘下礼帽,毕恭毕敬地向工友们回礼。在场的人都惊呆了,这在北大是前所未有的事情。校长在那时可是内阁大臣的待遇,从来就不把工友放在眼里。今天的新校长怎么了?实际上,蔡元培从来也没有把北大校长一职看作是一官职,他不做官,也要求学生们不做官。蔡元培到北大后所做的最主要的工作,正是向顽固的旧制度开战。他用兼容并包的思想,提倡学术民主,思想自由,否定了之前的那些条条框框,破格聘用了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一批思想活跃的知识分子到北大任教,不仅使北大逐渐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前沿阵地,也使后来真正意义上的北大精神得以发端。蔡元培对各种思想、各種主义、各种见解都能兼容并包,使北大成为新思想的摇篮和先进思想的传播者。同时,他也认为大学是培养人才、净化人的心灵的地方,所以也便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学生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思路。他也是拆除北大“围墙”的第一人,他不但拆除了隔离新旧思想的围墙,还拆除了“贵族学校”的围墙,不仅让工友们和那些没机会上学的青年来北大读书,还破天荒地招收了女生,第一次突破了男女不能同校的藩篱,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大创举。

【运用示例】

立意一:莫隐逸,勇担当。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自隐于青山绿水固然可以获得精神的超脱自在,但这世界需要的是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与担当。

纵观中国古代文化史,恬然归隐的思想贯穿始终,沉湎于湖光山色,令人向往,却缺少了心怀天下的担当。

“式微式微,胡不归”,历代文人骚客每逢官场受挫,便小舟轻摇,自隐于山色湖光。皓月当空,青松如盖,他们在繁花丛中流连忘返,在朗月清风中吟诗作对,“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他们在自然中陶冶性情,逍遥自得。然而剖析他们的心路历程便不难发现,“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的气节背后,是怀才不遇的悲伤。他们不能在社会中一展才略,便躲进自然天地中自娱自耗,他们有着十年寒窗、博览文史的学识与才情,有着超于常人的天下意识与宇宙感悟,都因一时的怀才不遇便忘却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绝尘远去,将才华埋进一座座孤山。

历代隐逸之风,与其说是安逸乐进、高风亮节,不如说是消极避世的狡黠与懦弱,黄钟毁弃,瓦釜雷鸣,都不是逃避的理由。“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自是人生常态,但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敢于以担当精神扶狂澜于既倒。

蔡元培面对乌烟瘴气的北大,以担当之精神引进西方的办学理念,在北大提倡学术民主、思想自由。蔡元培用单纯的理想、坚贞的信念驱散了密布的乌云,赋予北大一个兼容并包的全新灵魂。崔永元面对电视界的商业化、庸俗化,孑然一身、矢志不渝,以一己之力对抗浅薄与浮躁,呼唤道德与良知,尽管饱受抑郁、失眠的折磨,他却以担当的精神、坚定的信念,坚守良知,为业界带来一丝曙光。蔡元培和崔永元,他们心怀天下的兴衰,不计一己之得失,终会因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而被历史铭记。

运用点拨: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法,使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在对比中显露出来,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经过对比,正确的论点更加稳固。运用格式:提出中心论点→正面举例(反面举例)→反面举例(正面举例)→论证分析。

立意二:缤纷成就和谐。

和谐不是一把尺子,硬生生地丈量万物,用同一个标准命令世间万物达成量的一致;和谐是一位总揽全局的决策者,抑或说是指挥家,让万事万物各就其位,让它们演绎真实的自己,成就真正的和谐。千年之前,春秋战国的战乱年代里却上演了空前而惊世的文化盛宴,诸子百家的争鸣之声穿透史册、书卷,穿越时空仍然在耳畔掷地有声;千年之后,蔡元培先生的“不以自己思想来束缚他人,亦不以他人之思想来束缚自己”这一名言震醒了多少求索中的中国人,而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延续至今,令人钦佩。

所以,请尊重不同的看法,不同的选择,请用心去领会并呵护真正的和谐。

运用点拨:见他人之所未见,言他人之所未言,积极思考,善于思辨。

王澍:让自己沉寂10年

2012年2月27日,中国建筑师王澍荣获2012年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建筑奖。从此,世界建筑殿堂上,有了中国人的姓名。

王澍1981年考入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毕业前夕,导师特别叮嘱他:“切忌急功近利,要守得住寂寞,多思索,多体验,厚积薄发。”毕业后的整整10年,他没有参与任何一座房子的建造,放弃了很多唾手可得的赚钱机会,一直扎根于文化的吸收与探求中,扎根于最基本的实践与探求中。在此期间,他常常与工匠们一起工作,在实贱中获取经验,充分发掘建筑材料的再利用价值和经济实用性,从各地的拆房现场收集了700多万块不同年代的旧砖弃瓦。这些积累,终于成就了《瓦园》的惊艳出世。

此后,王澍一发不可收,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宁波历史博物馆等系列经典建筑相继问世。这些作品,让西方的建筑权威人士毫不吝啬地将普利兹克建筑奖破天荒地颁给了中国人。得知自己获奖后,王澍表示:“我突然意识到那沉寂的10年是多么重要,看来真诚的工作和弥久的坚持一定会有某种结果。”

【多维解读】

角度一:厚积薄发。鸟儿要想飞得更高,必须花大力气练就一双坚硬的翅膀;树木要想长得茂盛,必须在根部积聚大量的营养;人要想成就大的事业,必须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积累丰富的学识。中国建筑师王澍用10年的时间为未来积聚能量,终于赢得了一座座顶级建筑的问世。如果他毕业之后就急急忙忙投入到建筑设计中,设计出来的作品就会少了10年的思考和沉淀,就不会彰显出丰厚的文化底蕴,就难免被打上“普通、平庸”的烙印。勾践长达10年的卧薪尝胆,才积聚了三千越甲吞吴的能量;李时珍品尝百草三十载,才铸成《本草纲目》这一药学经典。无数成功人士的事例告诉我们一个相同的道理:厚积才能薄发。

角度二:守住寂寞,切忌急功近利。当今社会,很多人都忙于追名逐利,很少有人能耐得住寂寞,眼睁睁地看着挣钱的机会丧失而不为之心动,但王澍做到了。毕业后,他一直谨记导师的教诲,保持平和的心态,多读书,多思考,多实践,为设计高质量的建筑积聚能量。当很多同学抓住机遇,获得了不菲的收入时,他却远离闹市,日复一日地与图案和文字为伴。他说:“当大家拼命挣钱的时候,我却花了很多时间来反省。”他摆脱了急功近利的心态,守住了内心的平静,才有了日后的爆发,才有了一个个惊人作品的问世,才获得了普利兹克建筑奖。

角度三:成功在于坚持。王澍的成功,是10年积累的爆发,更是十年如一日坚持的结果。10年里,他一直恪守自己的建筑理想,为设计理想的作品默默坚持。他的成功证明:成功没有捷径,唯有脚踏实地,点滴积累,默默坚持。“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只要坚持,即使天资不好,也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反之,即便天资聪慧,如果缺少坚持的毅力,也会半途而废,像龟兔赛跑中的兔子那样,贻笑大方。

角度四:成功没有捷径。当今中国,无论商业还是学术领域,许多人都在寻找成功的捷径,好高骛远,内心浮躁。但任何想求得事业速成的想法,都是错误的,真正做学问、搞事业要学会沉下去,沉得越久,将来才能飞得更高。我们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每个成功人士的背后都隐藏着辛酸的奋斗故事。成功的路上没有“速成法”,唯有脚踏实地,不断积累。

猜你喜欢
王澍蔡元培建筑
狂妄与谦恭
狂妄与谦恭
蔡元培借衣服
蔡元培的气度
蔡元培借衣服
蔡元培借衣服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想象虚无一反建筑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