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玄章
今年6月13日,来自美国的一则并购消息在业内掀起了轩然大波:微软以26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LinkedIn(也就是大家常说的领英)。按说兼并收购(M&A)这种事儿在当今这时代不算啥特别稀奇的。就在几个月前,中国的家电巨头就花了54亿美元收购了GE家电部门,一举“攻占了所有美国人的厨房”(美国媒体好伤心啊),最终美国媒体和群众似乎也很平静地接受了。那么,为什么微软这次收购带来了这么大的争议呢?
土豪不差钱
首先,这次收购的主角要比其它收购狗血一些。微软这位哥儿,这几年没少在收购上花心思,但是效果真是不好恭维。 2011年花 85亿美元收购来的 Skype迅速失去了其锋芒; 2014年花72亿美元收购来的诺基亚更是伤透了全世界诺粉的心。而且在这次收购前后,微软的各种做法以及围绕着内鬼“艾洛普”(前诺基亚总裁)的各种狗血剧情,确实给微软带来了一些不好的名声。今年 5月25日,微软宣布再次重组手机业务,全球裁员1850人,再次报出资产减记 9.5亿美元(其中支付员工遣散费 2亿美元)。加上此前以3.5亿美元出售给富士康功能机业务,折算一下就会发现,收购诺基亚设备和服务部门两年后,微软共损失 82亿美元。也就是说,这两年微软“消化”掉了一个诺基亚,真是把一手好牌打烂了。
鉴于微软此前的种种“昏招”,此次收购刚爆出来的时候,业界各方的评论基本上是以负面为主。连一向沉稳的《财富》(Fortune)也打了鸡血一样跳出来说:“软蛋先生(Mr. Softy)又出来显眼了!”尽管微软现在不差钱(账上躺着近 1000亿美元的现金),这笔收购毫无疑问太贵了。LinkedIn的股价已经从巅峰时期的 250多美元一股,跌到了收购前的每股131美元。微软的收购价是多少呢?196美元一股,也就是直接溢价50%。而且,这是全现金收购啊!土豪买东西真是不差钱儿。
别人买公司都是以换股、折抵等方式想方设法地省现金,这哥儿直接就掏出支票本儿,一把付清了现钱。
进一步分析一下,单从投资和运营的角度看,想把这笔钱赚回来不是那么容易的。让我们以现在硅谷考察公司赚钱能力比较流行的指标COROA(现金经营回报率),来简单看一下这次收购。微软除了要花262亿美元来收购股权以外,还要多付出26亿美元左右去处理LinkedIn的各项债务,总开销是288亿美元。去年LinkedIn的全年平均资产折算下来近70亿美元,业务运营产生的现金流是8.3亿美元,也就是说COROA值为12%。土豪微软去年的 COROA表现为 15.2%。收购之后,这个账就不能按70亿美元的资产算了,而是按照收购金额的288亿美元算。按照微软的 COROA能力,按说这笔投资产生的现金流应该要产生 44亿美元,也就是 LinkedIn全年赚钱的5倍还多。问题是,这可能么?
从投资和一般运营的角度上看,微软要在这次收购后想把本儿捞回来,好像很难很难。现如今,只能指望这两家能产生真正的“化学反应”。
业务互补的两家
工业界的“化学反应”和化学上的原理其实也差不多,无非是我有的“关键元素”你没有,你有的我没有,我俩互补结合一下,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形成了新的“化学物质”,有更稳定的结构和新的有竞争力的特性。那么,微软和LinkedIn的业务互补么?
首先,让我们打开微软的网站浏览一下它的产品列表。不难发现,微软的兵器库里的好东西可真不少。 Office的几大神将可以说是软件业历史上最赚钱的产品了,在任何时代都是微软的主要资金来源,前前后后已经贡献了上万亿美元的价值了。 Windows依然是桌面办公系统的统治者,地位无法撼动。 Bing的搜索能力不逊于谷歌,收购来的 Dynamics补齐了微软 CRM的短板, Yammer是世界上最好用的企业社交平台(注:也是花大价钱买来的)。 Cortana这样的个人智能助理已经攻占了很多公司高管的日程本……同时,微软仍然拥有全美最成功的公司研究和开发团队,也有很强的数据工程团队和成熟的基础架构能力,所以,微软也是不缺技术的。他缺的东西就是海量活跃社交用户群以及围绕这些用户所产生的高质量的多维度用户数据。
在当今这个时代,老老实实地买软件授权已经不能满足投资人的胃口了。大家都希望自己投资的公司能像那些互联网独角兽(Unicorn,华尔街用它来形容那种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创业公司)一样,股价或估值可以打着滚地往上翻。不可否认的是,微软仍然是一个非常赚钱的公司,去年刚刚被《财富》杂志评为时间上盈利能力最强的 10家公司之一,年利润超过 220亿美元。在这个榜单上只有两家 IT公司,另一家就是苹果。其他的各种兽(包括独角兽)无论在投这次交易,微软和LinkedIn在这当中各取所需,形成优势互补,
资人眼里多么地风光,但是在赚钱这件事情上,和微软及苹果还是没得比的。即使是这样,华尔街的投资人嘴角一撇:“你赚不赚钱不是我最关心的,我只关心我的投资能不能快速升值,你的股价或估值才是我们最关心的。 ”(由此可见资本还是更喜欢泡沫,能很快就吹大)
在IT和互联网界,现在的投资人最喜欢什么呢?首当其冲的无疑是依托于移动端及社交的横向数据整合,以及通过数据工程和机器智能在各个纵向领域催生的巨大应用价值。其实,微软通过跨世纪的技术积累,拥有几乎全套的科技产品线以及技术能力。可是由于接连错过了移动和社交时代的大发展,目前手中最缺乏的就是移动计算平台和跨平台用户数据。说白了就是没有高价值的用户群和高质量的用户数据。远古时代的MSN Messenger曾经积累了大量用户,但是后来在各家的挤压下,基本上家底全都败光了。Skype买来的时候用的人还挺多,但是社交粘性不强,最终也不剩什么有价值的数据。虽然Office和 Windows有几十亿的用户,但是这些平台都没有社交属性,且私密性很强,用户个人信息留存量非常低。平台方面,Windows phone还在苦苦支撑,而移动平台战场却已经尘埃落定。HoloLens试图另辟战场,但是还没成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微软空有一身本领无处施展,苦不堪言。反观自己的竞争对手,谷歌积累了十几亿的 Gmail用户,通过观察用户在浏览器端的各种行为(包括搜索),可以产生巨大的用户行为信息; Facebook获取用户数据就更容易了,无数话唠每天在上面趴着……
反观LinkedIn,它基本成为了人们公认的职场社交平台。更可贵的是,用户们为了让自己在圈子里更“牛”一点,都会持续地对自己的公开数据进行更新和打磨。这些数据不仅仅反映出一个人的背景、能力、兴趣、行业和圈子,还能很清晰的展现各个领域各个圈子的不同人之间建立联系的原因,如学校、工作、志愿组织等。这种高质量高粘性多维度的用户行为数据恰恰是所有数据驱动科技公司所需要的,当然也是微软梦寐以求的。新一代的精确搜索、线上线下粘连、商业智能、产品推荐、在线广告投放、个人助手哪一个不需要这种数据进行用户画像和关系展现?微软早多少年就已经囤积了大量的数据科学家及相关核心技术,就等着这些数据“下锅”呢。
那么LinkedIn缺什么呢?它缺的正是微软的强项:好的软件产品。有句俗话说得好:攒再多的炮弹也得大炮打出去,驴车拉过去肯定不好使。LinkedIn空有4.33亿注册会员,和高质量的用户数据,可是自己的功力不精,技术能力不行,其核心产品还是一潭死水。LinkedIn已经很长时间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新产品了,去年LinkedIn旗舰移动应用重新设计了用户界面,学习人家Facebook推送动态消息,并大肆宣传称新版应用对于不找工作的人来说更加有用。但是,这些推送内容必须是通过智能技术“精挑细选”过的。光是推一些你圈子里的人每天都会取得重要的职业生涯里程碑,显然吸引不了用户。没有好产品,核心付费用户自然也上不去,光靠骗大家(试用之后不通知,直接扣费)买高级会员,不长久的。如今,LinkedIn已经沦落到依靠邮件轰炸来吸引客户买产品的境地了,去年还因为这事儿被人家告到法院了,赔了用户1300万美元。2015年硅谷最逗比的段子之一就是说这事儿的:
LinkedIn用户:
>退订LinkedIn邮件
>删除邮箱帐户
>卖掉房子,隐居山林
>在河里捡到一个瓶子
>打开发现一张纸条
>是LinkedIn发给我的
微软在产品和技术能力方面反而是强项,软件业大佬的家底和能力毋庸置疑,手中又握着很多好产品(虽然是一盘散沙),看样子确实可以和 LinkedIn行程很好的互补。
前景还是让人值得期待的。不过,新公司是否有能力把银子赚回来,只有等待市场来检验了。
当然,除了技术上的互补外, Linked.In“抱粗腿”的意图也是非常明显的,这个从收购后LinkedIn CEO杰夫·韦纳(Jeff Weiner)给员工的邮件里也可以看出来。在这个邮件的前半段,著名的“抠门”CEO还是首先谈人生谈理想,说自己是为了一种使命和远景:为了大家都能找到工作(听起来好伟大)。话锋一转,他说:“想象一下这样的世界,我们不再需要仰视苹果、谷歌、微软、亚马逊和 Facebook那样的科技巨头,不再需要幻想以他们那种了不起的规模开展运营会是什么样子——因为我们也是其中一员了。想象一下这样的世界,我们不再需要疲于应对日趋激烈的竞争格局——我们将凭借大部分公司梦寐以求的优势牵着他们的鼻子走。想象一下这样的世界,我们再也不用屈从于压力,在长期投资问题上妥协,犹豫着不敢颠覆自我,或是因股价的考量在奖励和招纳新人才方面无所作为。”
好吧,不得不说,LinkedIn的各位领导辛苦了,现在终于也是“粗腿”了。
总的来说,在这笔数额巨大的收购背后,还是有着让人信服的商业和技术逻辑的。虽然近些年的几次大的投资都不理想,但是这并不会动摇微软的 IT业龙头地位。事实上,微软历史上还有有过很多非常成功的并购的, Powerpoint、Visio、Dynamics这些声名显赫的产品其实都是买来的。
这次交易,微软和LinkedIn在这当中各取所需,形成优势互补,前景还是让人值得期待的。不过,新公司是否有能力把银子赚回来,只有等待市场来检验了。另外,微软已经投资了那么多家社交媒体公司(MSN、Facebook、Skype、Yammer、 Linkedin),下一个会是谁呢?Slack, Snapchat还是Twitter?准备好自己的荷包也去投投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