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泥土的交融

2016-10-21 00:51陈海叶
四川劳动保障 2016年4期
关键词:塑形陶艺泥土

文本刊记者 陈海叶

艺术与泥土的交融

文本刊记者陈海叶

时间:2016年4月22日

地点:何平扬陶艺工作室

体验工种:陶艺工

透露着优雅的气质,在泥土千变万化的造型中展现自我价值,在拉胚打磨中雕琢不一样的人生,他们就是陶艺工。记者来到了陶艺大师何平扬的工作室,亲自体验了制作邛窑技艺的精髓并感受到了作为陶艺手艺人的专注。何平扬是我国著名民间瓷窑之一邛窑的传承人,他不但是唯一一位复原古邛窑技术并将其发扬光大的人,还是现存最后一位能用古法烧制邛窑的民间工艺大师。

好土好矿出好窑

来到邛崃市书院街何氏居民院落,这里绿树成荫,远离城市的喧嚣,老街与陶艺的古韵古香糅为一体,别有一番滋味。

三楼,63岁的何平扬半蹲着站在一座雕像前,小心翼翼拆开外面包裹的层层布料,里面露出一个陶器,细看烧制的依稀便是书本中描述的卓文君。“这只是陶坯,等我用一千多年前唐朝最流行的釉彩和烧制技术,她定能惊艳四方。”

来到工作室,稍显杂乱,但“五脏俱全”。泥材料、烤箱、模具,抽刀应有尽有。陶艺品随处可见,有等待雕琢的“功夫熊猫”、活灵活现的山大王“猴子”,也有已成型的各类器皿,陶瓷。这些陶品,烧好的整齐列成一排,烧坏的则慵懒在角落倾斜而立。烤炉正在烧制釉品,时不时散发出一股热气。

盯着手里的“卓文君”许久,何平扬眼神矍铄,嘴角上扬。入行几十年,如此值得高兴的时刻不胜枚举,他烧制出的作品闻名四川,震惊整个陶瓷业,远销日本,东南亚。

“陶艺制作的关键在于土和釉。”何平扬介绍道,陶艺工艺有选土、揉泥、制坯、晾干、施釉、烧窑等十几个工序,每个工序都匠心独运,就连看似简单的选泥配泥也大有讲究。

他介绍说,制作陶艺的原材料是陶泥,是一种含有铁质,包含蒙脱石、高岭土等矿物成分的粘土,是陶艺制作最常用的土料。

“泥料选不好,一切就白费了。”说话间,何平扬指着口袋里的泥土介绍道,这就是我们邛崃的黏土,色白耐温,含沙粒少,具有较好的可塑性,最适合陶艺制作。正是这样的好土好矿,才可以烧出一件件精美绝伦的陶艺品。

好奇之余,记者小心抓起一把灰白色泥土,手感细腻而柔软,泥沙迅速从指尖沙沙滑落。他说,除了黏土,观音土也是烧制陶瓷的上好原料,为了精益求精,他还特地从达州等地购了些回来。

“将不同泥质的土料混合后,按1:2的比例加水,用打浆机充分打匀,大概耗时两个小时,之后再加入两个矿泉水瓶盖的水,再打一个小时完成配泥。”何平扬说,把不同泥质按比例配置,烧出来的陶品效果更佳。

他说,配泥能清除杂质,还能把一些不同产地、成型和煅烧性的泥土搭配成符合陶艺工自己需要的热土。“有时为了加强泥质在煅烧情况下的支承力,使坯体不致下榻而适当渗些砂子;有时是为了追求陶土烧成后的色泽加入一些着色原料成为色胎。”

在别人看来,陶艺无非就是捏泥玩耍,在何平扬看来绝非那么简单。“可捏、可塑、可埏埴才可烧制成陶,所谓好土好矿出好窑,不懂泥性就很难烧制出好陶。”

巧手下的精雕细琢

配泥为陶艺制作准备了原料,接下来就是拉坯塑形环节。在陶艺师傅娴熟的技巧下,各种形状的陶艺品经过不断雕塑揉和逐渐成型。

制坯是一个复杂的工序,需要把极细腻的泥料倒入或方或圆的陶洗池内淘洗,再倒入池子化为泥浆,沉淀为泥块状,多次糅合后才能制作泥坯。“制坯环节很考验人。”何平扬说,制坯不但需要一定的美术功底和审美观念,还是一个体力活儿。

他带着记者走制坯工具轱辘车旁,拿起一块揉捏好了的泥巴娴熟地做了起来。只见他先是把双手在水里浸湿,然后迅速地用脚转动陶轮,随着陶轮车的飞转,其双手捏住的泥团在操作台前旋转,一块泥巴,在他手中神奇的像变戏法似的,仅几分钟就成一件等待雕琢的土陶。

“怎样拉,塑成哪样,心里一定要有数。”随即,他邀请记者上前体验一番。右手拿着抽刀,弯腰,动脚,注意手、脚、腰部力量的协调,边转边剃。在他的指导下,记者手忙脚乱的做起来,然而半个小时后,尽管手脚瘫软,大汗淋漓,但仍没有成功。“一边靠手削,一边还要不停的转轮子,一般的人干不下来。初学者都是这样,脚动手就动不了,最后连轱辘车都转不起来,更不用说全神贯注的拉坯了。”

拉坯是为塑形。坯胎成型后,需要根据陶艺师不同的审美对坯胎进行装饰绘纹,而刻、划、绘、雕塑则成为陶艺师最常用的塑形方式。“需要根据不同作品的不同形状选择不同的塑形方式,方式不同,所用的塑形工具也千差万别。”

何平扬介绍,刻画装饰需要在坯胎将干未干时,用竹刀工具进行;印花和雕塑需要在坯泥较湿时制作;绘画就需要在坯胎体晾干后进行,“精雕细琢,就是在巧手的千变万化中赋予陶品特性和无限的生命力。”

离开轱辘车,他拿出一个包裹着布料的半成品,“这是一只还未成型的猴子”,随手挑出一把抽刀开始雕琢起来。不一会儿功夫,猴子的嘴巴,眼睛,耳朵等轮廓清晰起来,脸部神情若现,好不可爱。

“陶艺和其它活不一样,光有设计图是不够的,塑形时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何平扬说,塑形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为了把猴子刻画得更生动,他先从电视上观察,再到动物园实地模仿写真,整整花了两个月,才把猴子的形态特性刻在脑中。

高温下的流光焕彩

塑形完成了陶艺品千形百状的塑造,而施釉和烧制环节则让作品充满价值和生命。

成型的陶坯需要施釉,否则在高温下陶坯会烧坏。他介绍道,施釉很简单,釉水是用多种化学物配制,需要均匀涂到陶胚上。不均匀,烧制出来的陶罐面就成了凹凸不平的劣质品。

把上好釉的陶品装入匣钵入窑烧制一个星期,这是成陶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煅烧分为预热、上火、高温几个阶段,烧制时一定要把握适合的温度,否则无论前面付出多少都有可能在这个环节付之东流。”

随后,他带记者来到烤炉旁,虽是春天,仍觉热气袭人。何平扬表示,高火烧制时很热,气温可达1100℃—1200℃。特别是夏天,穿梭在工作室内犹如生活在蒸笼里,但为了守着即将到手的“果实”,即便汗流浃背,他也要忍着高温近距离接触烤炉,观察陶品的颜色,以防窑变。

他说,陶品要求非常高,色差非常精细,即使是一件纯色的器物,每个部分也有深浅不一的变化,而这完全取决于烧制环节。“如果温度过高或升温过早,则容易把陶艺品烧爆;如果温度太低闷太久,就会导致陶品变色,所以这个环节总让我高度紧张。”说话间,他指着烤炉旁边破碎的香薰陶具一脸惋惜道,“你看,就像这个莲花香薰,从设计到烧制整整花了两个月时间,颜色什么都好,就是最后烧爆了,成为了瑕疵品。”

尽管心疼,他仍一脸无奈。“这就是陶艺,并不是简单重复,技术就能完美无缺的。”他说,陶艺从设计纸上走到现实生活中,成为精美的工艺品,需要花太多的精力。然而付出不一定就有回报,烧得好的进了市场或收藏家手里,烧坏了的就留在家里放在一角。

陶艺人甘于坚守的心

今年是何平扬入行的第43个年头,从当年青涩的陶艺厂美工,到如今熟练整条生产线的工艺大师,这个年过花甲的老人始终热忱地爱着自己的职业。

他说,陶艺是一件很单纯的事,每一次烧制都是一次挑战和成就,“我喜欢这种专注与未知并存的生活,尽情沉浸在双手之间的千变万化里,享受陶艺带来的惊艳之美。”

但何平扬对这个行业的发展,仍然有些担忧。“受市场等多重因素影响,陶艺曾一度面临行业‘寒冬’,收入不稳让陶艺工纷纷转行,仅留下少数人坚守。”正如何平扬所言,陶艺没有干净的办公室,也不是朝九晚五,对新时代的陶艺人来说,除了一腔热忱,恐怕更需要一颗耐得住寂寞和甘于坚守的心。

通过与何平扬的交流,你会发现原来“玩泥巴”也可以用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打造出“独一无二”的作品。

黏土捏出细腻精致的泥坯,精心雕琢后配上绚丽多彩的釉色,高温烧结出坚硬清透的胎体,一件精美的陶艺品经过陶艺工的“抽坯打磨”,跃然于我们的生活中。这里面承载着的是泥土与艺术的结合,还有作为陶艺人的坚持和继承。

猜你喜欢
塑形陶艺泥土
泥土
既“塑形”又“铸神”——陕西持续深化监察体制改革
安利引领健康塑形新风尚
“疯狂”的陶艺
翻开一块泥土
学陶艺
做陶艺
泥土中的功臣
“三严”铸魂 “三实”塑形 凝聚扭亏增效正能量
翻看一块泥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