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2014年大通县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研究

2016-10-21 01:07冯亚杰
关键词:大通县覆盖度植被

冯亚杰

(青海民族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青海 西宁 810007)



2000-2014年大通县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研究

冯亚杰

(青海民族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青海 西宁 810007)

[目的]探索大通县植被变化规律。[方法]基于Landsat TM卫星遥感影像数据,通过ArcGIS10.0与ENVI5.1软件,提取并分析了大通县不同时期的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总体特征及其变化原因,并结合大通县DEM数据提取地形因子,研究了不同海拔对植被覆盖度变化的影响。[结果]大通县2000年、2005年、2010年、2014年的平均植被覆盖度依次为73.57%、67.53%、56.13%、69.18%,植被覆盖度fc>0.65的区域和植被覆盖度稳定区的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均达到60%以上,植被覆盖总体情况良好;随着海拔的上升,植被覆盖度总体上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海拔高度低于3 500 m的地带,中高与高等植被覆盖度占比在40%以上,但随着海拔的升高,植被覆盖度下降明显。[结论]引起大通县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经济政策与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有效的政策引导以及森林生态安全屏障的构筑是大通县植被覆盖度提高的主要因素。

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地形因子;GIS

植被是地球陆地表面分布最为广泛的土地覆盖类型,同时植被对于陆地表面生态环境的持久、有序、健康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植被对于全球范围内的物质能量循环及其生物化学性质的演变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1]。植被覆盖度是植被指数的一种,同样也是衡量陆地表面植被覆盖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是用来描述研究区域植被群落及其生态环境系统的重要影响因子[2]。我国疆域广阔,地形复杂,各个地区植被覆盖以及生物群落系统形态千差万别,加之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时有发生。例如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于地表植被的破坏性大大增加。此外,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以及人类的种种开发活动,譬如开采矿藏、毁林开荒、扩展城市发展边界等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对地表植被造成破坏,植被覆盖的稳定性大大降低,容易引发其他自然生态环境问题。张宏斌等基于 NASA(美国国家航天局)提供的 MODIS NDVI 植被指数产品阐述了内蒙古草原2000-2008年来草原植被的时空变化过程与稳定趋势,为草原的保护与治理提供了基础科学数据[3]。对于植被覆盖度这一基本植被指数的研究,近年来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学术界目前对于植被覆盖度的研究,比较成熟的方法是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通过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或者遥感图像处理软件(ENVI)计算得出[4,5]。遥感测算方法相比较于传统的野外实地测算具有时效性强、精确度高、研究范围广大等明显优势。刘宪峰等基于MODIS-NDVI数据,辅以线性趋势分析、Hurst指数等方法,从气温、降水及潜在蒸散三个方面分析了2000-2011年三江源区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特征[6];穆少杰等基于MODIS-NDVI遥感数据,从不同的空间与时间尺度上分析了内蒙古地区2001-2010年植被覆盖度的时空演化特征[7];马琳雅等基于Terra/MODIS月植被指数数据,对甘南州2001-2011年草地植被覆盖度进行了空间分布以及面积动态分析[8];曹永翔等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提取青海省都兰县察汗乌苏绿洲植被覆盖度,定量分析评价了1990-2006年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特征[9]。综合国内外学者对植被覆盖度的研究成果来看,主要多是从不同的时间与空间尺度上重点研究植被覆盖的分布特征及其时空演变规律,而针对地形分析植被覆盖度则研究成果较少。地形的分异变化对植被覆盖度具有显著的影响,海拔、坡向、坡度3种地形因子对于植被覆盖度空间格局的变化分析同样十分重要。

本文选择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的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为研究区域,其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使得对其植被覆盖进行研究有了特殊的意义。大通县生态区位十分重要,在国家生态环境建设总体布局中属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区”,是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地区[10]。

本文基于2000、2005、2010和2014年四个时期的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像元二分模型,利用GIS和遥感技术研究大通县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并结合海拔、坡向及坡度等地形因子,对大通县植被覆盖度的地形分异进行系统研究,为大通县的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及其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与基础数据。

1 研究区概况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位于青海省东部,祁连山麓之南,湟水上游北川河流域。东部与互助土族自治县相邻,西部以娘娘山与湟中、海晏县为界,南接西宁市,北隔达坂山与门源回族自治县相望。介于东经100°51′至101°56′,北纬36°43′至37°23′之间,海拔2 280~4 622 m,县境东西最长95 km,南北最宽85 km,图形呈桑叶状,总面积3 090 km2(图1)。

图1 研究区地理位置Fig.1 Geographic location of study area

2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2.1数据来源

为了突出大通县植被覆盖的真实情况,根据植被与地表景观的时间差异,故选取2000年8月11日、2005年7月24日、2010年8月8日及2014年8月1日的美国 Landsat 卫星TM遥感影像数据。根据大通县植被生长的实际情况,每年的7到8月份是大通县植被生长期,四幅影像成像时间接近,且影像云量均低于10%,因此在时间与空间上都具有可比性。本文还选取了 ASRER卫星所生成的数字高程影像GDEMV2 30 m数据。TM卫星遥感影像与数字高程影像数据的分辨率均为30 m×30 m,从而便于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研究。本文所使用的所有遥感卫星影像数据的空间参考都处理为WGS-84坐标系。非遥感数据主要包括青海省测绘局发布的1∶280 000大通县地图、青海1∶250 000数字化地图、西宁市统计年鉴以及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年鉴等官方统计资料。对遥感影像进行处理的软件均采用ArcGIS 10.0与ENVI 5.1。

2.2数据处理

由于卫星自身运动、地球自转、地表大气折射以及多光谱扫描仪扫描范围等因素的影响,会导致遥感卫星影像信息缺失以及影像畸变等现象。因此,为了得到反映大通县地表植被覆盖的真实影像数据,需要对遥感影像进行预处理,一般包括(1)几何校正,本文所使用的遥感影像数据选取Landsat4-5TM、Landsat7 ETM SLC-off与Landsat 8 OLI_TIRS 所提供的影像,该卫星影像的大地测量校正是基于精确的地面控制点以及高精度DEM数据,几何校正的工作无需重复进行。(2)图像镶嵌,大通县TM影像数据被包括在行列号为132~34影像中,无须镶嵌。但其数字高程影像DEM数据由3张影像组成,需要在ENVI5.1中,使用影像无缝镶嵌工具Seamless Mosaic,将DEM数据镶嵌到一起。(3)图像裁剪,利用大通县矢量掩膜数据,在ENVI5.1中使用Subset Data from ROIs 工具,获得大通县卫星影像图。(4)大气校正,利用ENVI5.1中FLAASH大气校正模型对大通县遥感影像进行校正,消除大气中水蒸气、大气分子与气溶胶散射对地物反射的影响,从而获得大通县地物真实反射率。

2.3植被覆盖度计算

2.3.1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计算

植被指数是指通过多光谱遥感影像数据,在一定数学计算的基础上提取地表植被状况的多光谱数值,植被指数能够反映丰富的植被生长信息以及地物状态[11]。其中,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因其能够充分地反应地表植被生长情况,因而被广泛地利用于植被覆盖度的计算。NDVI的提取公式为:

式中:NDVI为归一化植被指数;NIR为近红外波段(0.7~1.1 μm)地表反射率;R为可见光红波段(0.4~0.7 μm)地表反射率。

本文通过ArcGIS 10.0中栅格计算器,计算大通县的四个时期的归一化植被指数。其中NDVI的取值范围为-1≤NDVI≤1,负值表示地表有水、雪、云等等覆盖,0一般表示存在裸地或者岩石,正值则表示有植被覆盖,且随着值的增大,植被覆盖度也随之增大。

2.3.2植被覆盖度的计算

植被覆盖度的计算,学界比较成熟的方法是利用像元二分模型进行计算,这种方法是基于一个像元所测的地表实际状态由有植被与无植被两部分组成,而遥感影像所包含的信息也正是这两个组成因子线性加权合成,能够进行直观的比较与计算,各个因子的权重则是各自的面积在像元中的比率[12]。根据像元二分模型,每个像元的NDVI值可以看作是由两个部分组成,及纯植被覆盖NDVIveg与无植被覆盖(即裸土)NDVIsoil。因此,植被覆盖度公式可表达为:

式中:fc为植被覆盖度,NDVI为大通县各个时期NDVI的实际值,NDVIveg与NDVIsoil分别是大通县在各个时期内纯植被覆盖像元与裸土覆盖像元的NDVI。但就实际情况而言,NDVIsoil的值不会接近理论值0,受到很多实际情况的影响,NDVIsoil一般会在-0.1到0.2之间[13]。目前关于NDVIveg与NDVIsoil取值的方法,有的研究者根据自身研究需要以及研究经验,将二者的值取为定值来进行fc的计算,有的研究者则根据整幅影像上NDVI的灰度图,以0.5%置信度分别截取NDVI的上下限阀值来代表NDVIveg与NDVIsoil[12]。本文根据研究区域大通县自然地理的实际状况,卫星影像的成像时间(7、8月份)正处于大通县植被生长季内,NDVI值也有一定的饱和现象。故本研究采取大通县植被生长季内NDVI的最大值与最小值来代表NDVIveg与NDVIsoil。根据《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将不同的水土流失等级对应于不同等级的植被覆盖度,并根据实际情况,将得出的植被覆盖度划分为5个等级进行研究:fc≤0.35、0.350.80 分别命名为低覆盖度、中低覆盖度、中覆盖度、中高覆盖度、高覆盖度。

2.4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分析

为了更加直观地解释大通县植被覆盖度的动态变化特征,利用差值影像算法,将大通县2014年的植被覆盖度减去2000年的植被覆盖度,得到大通县近15年来植被覆盖度变化专题图[14]。参考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本研究将大通县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分为7个等级[7,14,15]。分别为极显著减少(< -30%)、显著减少(-30%~-20%)、弱显著减少(-20%~-10%)、稳定区(-10%~10%)、弱显著增加(10%~20%)、显著增加(20%~30%)、极显著增加(>30%)。

2.5基于地形因子对植被覆盖度变化的分析

大通县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位于我国地形地貌第一节阶梯第二阶梯交汇处,地质条件复杂。大通县境内海拔从2 200多米直至海拔4 600 m,垂直地带性明显,物种资源十分丰富。本研究在针对大通县植被覆盖进行分析时,必须综合考量其地形因子对大通县植被覆盖分布范围的影响作用,因而有必要对其进行重点论述。

本文利用ArcGIS 10.0中Spatial Analyst工具中提取分析选项,利用大通县矢量数据(shp)对相应的数字高程影像(DEM)进行按掩膜提取,得到大通县DEM数据源。通过表面分析工具栏,对大通县进行高程提取,并对提取的数据进行重分类,从而有利于进行统计分析。

结合其他学者的深入研究,根据大通县自然地理实际以及研究需要,对大通县海拔的提取按照0~2 500 m、2 500~3 000 m、3 000~3 500 m、3 500~4 000 m和4 000 m以上分为5个高程带(图2)。最后利用ArcGIS 10.0中叠加分析工具将高程数据分别与大通县四个时期的植被覆盖度数据进行叠加,从而能够获得大通县在不同时期内的植被覆盖度随海拔的变化情况,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研究[16]。

图2 大通县数字高程图Fig.2 Digital elevation of Datong county

3 结果分析

3.1大通县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分布及总体变化分析

根据大通县四个时期不同的植被覆盖图,结合大通县植被覆盖图统计数据,我们可以得出大通县植被覆盖空间分布的总体特征。低等植被覆盖度(fc≤0.35)中低植被覆盖度(0.350.80)主要分布于大通县西北以及西部的大山深沟中,这里海拔高度适中,人类活动少,加之大通县当地气候条件的作用,因而高等植被覆盖度分布于此(图3、图4、图5、图6)。

图3 大通县植被覆盖图(2000)Fig.3 Vegetation coverage of Datong

图4 大通县植被覆盖图(2005)Fig.4 Vegetation coverage of Datong

图5 大通县植被覆盖图(2010)Fig.5 Vegetation coverage of Datong

图6 大通县植被覆盖图(2014)Fig.6 Vegetation coverage of Datong

从大通县植被覆盖度变化面积统计表(表1)可以得出:大通县植被覆盖度fc>0.65的区域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达到60%以上,植被覆盖度总体良好。其中,中高等植被覆盖度(0.650.80)与中等植被覆盖度(0.50

表1 2000-2014年大通县植被覆盖度变化

2000-2014年大通县植被覆盖度总体变化情况表明,大通县植被覆盖度整体呈平衡的特点。其中,中高等植被覆盖度(0.65

3.2大通县植被覆盖度区域面积转换分析

针对大通县各级植被覆盖度在2000-2014年的面积变化情况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出各级植被覆盖度的区域面积转化特征,故本文在综合分析大通县各个时期植被覆盖度面积变化的基础上,利用ArcGIS10.0进行矩阵分析得到大通县在2000-2014各级覆盖度面积转移矩阵(表2)。

表2 2000-2014年大通县植被覆盖度区域面积转移矩阵

注: 表中各级植被覆盖度的面积横向表示 2000—2014 年间转出面积,纵向表示 2000—2014 年间转入面积

Note:lateral levels of the vegetation coverage table represent the turn out area in 2000-2014 years and longitudinal levels represent the transfer area.

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大通县中高等植被覆盖度(0.650.80)转出面积分别为202.33 km2与995.42 km2,共转出1 197.75 km2,但其转入面积分别为1 349.75 km2与64.57 km2,共转入1 414.32 km2,转入面积大于转出面积,植被覆盖度状况良好。高等植被覆盖度区域转出去向主要是中高等植被覆盖度区域,转出量达到924.37 km2,转移率达到60.95%,同样中高等植被覆盖度转入来源主要是高等植被覆盖度,其次是中等植被覆盖度(0.50

3.3大通县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稳定性分析

在对大通县2000-2014年植被覆盖度进行总体变化统计分析与区域植被覆盖度面积转换矩阵分析之后,对大通县植被覆盖度的状况有了基本认识,但仍需进一步进行植被覆盖度的动态变化特征及稳定性分析,从而能够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到大通县植被覆盖度时空演变特性。

在对2000-2014年大通县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稳定性分析中,得到其植被覆盖度变化总体特征(图7、图8)。其中,植被覆盖度变化稳定的区域主要位于大通县西北部宝库乡、青林乡、青山以及西山大部的大山深沟中,这里地理位置偏远,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小,植被覆盖稳定;此外,位于大通县西部地区的多林镇、逊让乡、极乐乡,位于中部地区的桥头镇、塔尔镇、新庄镇、城关镇,位于东北部地区的向化乡、桦林乡、东峡镇以及位于南部地区的景阳镇、黄家寨镇等区域,在上述地区距离人类生产生活影响区域一定范围之外的地区,自然条件良好,植被覆盖变化比较稳定。在不稳定的区域中,植被覆盖度减少的区域主要位于大通县西北部的宝库乡、青林乡、青山、西山等中、高山地区,这里海拔较高,垂直地带性显著,自然条件比较恶劣,植被覆盖度减少较为明显。此外,位于大通县中部的桥头镇、塔尔镇、新庄镇、城关镇以及南部的景阳镇、黄家寨镇、长宁镇等地区,靠近人口聚居区,人类生产生活影响重大,地表覆被已被人类改造,因而植被覆盖稳定性弱;在不稳定区域,植被覆盖度增加的区域主要位于大通县西北部的宝库乡、东北部的向化乡以及西南部的逊让乡、极乐乡、斜沟乡等低山深谷地区,这里海拔适中,自然条件适宜植被生长,并且受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较小,因而这一区域的植被覆盖度有所增加。

图7 2000-2014年大通县植被覆盖变化稳定性Fig.7 The stability Vegetation Change from 2000 to 2014 in Datong county

图8 2000-2014年大通县植被覆盖度变化Fig.8 Vegetation Coverage Changes from 2000 to2014 in Datong county

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大通县植被覆盖度减少区、稳定区、增加区面积分别为826.77 km2、1 911.49 km2、351.74 km2,占大通县总面积分别为26.75%、61.86%、11.47%(表3)。在减少区域,弱显著减少(-20%~-10%)区域为614.65 km2,占总面积的19.89%,占减少区面积的74.34%;在增加区域,弱显著增加(10%~20%)区域为266.26 km2,占总面积的7.32%,占增加区面积的67.96%。由此可以看出大通县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需要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保持大通县植被覆盖度变化处在动态平衡之中。

表3 大通县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

3.4大通县不同海拔高度带的植被覆盖度变化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大通县植被覆盖度变化的时空特征,本研究结合大通县地形因子对其植被覆盖度的空间分布范围进行综合考量,对大通县不同海拔高度带的植被覆盖度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表4)。

表4 2000-2014年大通县不同海拔高度带不同植被覆盖度面积的变化/km2

海拔高度0~2 500 m的地带,中等植被覆盖度(0.500.80)占该区域面积40%以上,仅2014年,就占该海拔地带面积的83.54%,2000-2014年内,中高植被覆盖度与高覆盖度分别增加面积为190 km2、339.5 km2,增加面积分别占该海拔地带面积的20%与42.11%,其次中等植被覆盖度增加面积65.9 km2,低等植被覆盖度(fc<0.35)增加面积最少,该海拔地带植被覆盖度总体状况良好;在海拔高度3 000~3 500 m的地带,高植被覆盖度区域面积减少最为剧烈,2000-2014年间共减少436.11 km2,主要演变为中高植被覆盖区域,其在该海拔地带面积增长最为显著,近15年内共增加面积527.31 km2,也包括低覆盖度与中低覆盖度区域面积的转入;在海拔高度3 500~4 000 m以及大于4 000 m的地带,低等植被覆盖度随着海拔的进一步升高呈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在>4 000 m的地带内,低等植被覆盖度增加面积最为显著,在研究时期内共增加53.53 km2,这是由于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适宜植被生长的区间越来越少,植被覆盖度也随之降低,低等植被覆盖度区域面积增加,与此同时,中等、中高等植被覆盖度区域面积则随之减少。

4 讨论

在对大通县2000-2014年植被覆盖度时空演变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应进一步探究造成大通县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大通县在今后的生态发展战略中提供有益借鉴。

研究显示,大通县植被覆盖度在2000年、2005年、2010年,平均植被覆盖度依次为73.57%、67.53%、56.13%,虽然植被覆盖总体情况良好,但呈下降趋势,综合本研究以及大通县生产生活实际,造成大通县在这一时期内植被覆盖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1)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非理性行为。大通县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2002年被评定为国家级贫困县,为了实现经济发展,大量地开采各类自然资源,造成当地土地利用结构发生变化,草地面积减少,且质量不高,草原鼠害肆虐,草场退化趋势明显;加之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牲畜饲养技术落后,农牧民通过传统的饲养方式增加畜牧数目、超载放牧从而提高个人收入,对草地生态系统的修复产生了不利影响;大量外来人员采挖虫草、藏药的行为,造成了地表植被的破坏,威胁着大通县土地生态安全。

(2)森林生态系统防护功能弱化。大通县在社会经济发展初期,生态防护林建设工作开展滞后,整个县的天然林主要分布在北川河支流、东峡河等流域山地阴面以及娘娘山一带,而且分布零散不连续,人工林分布在北川河两岸河谷地带。生态防护林管护工作存在区域广、人员少、资金少、难度大等困难,造成当地生态工程管护不到位,严重破坏了生态工程建设成果;加之农牧民过度采樵、垦殖等行为,造成生态林区薪柴消耗大,林木受损情况突出,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剧了水土流失,林地间涵养水源以及水土保持功能下降,从而造成大通县植被覆盖度在2000-2010年间呈现下降趋势。

根据分析显示,大通县平均植被覆盖度在2014年由2010年的56.13%上升到69.18%,植被覆盖度增加了13.05%,促使大通县植被覆盖度呈现良好态势,实现动态平衡发展,结合大通县近年来具体实际,促使当地植被覆盖度良好发展的主要原因有:

(1)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当地经济发展。大通县“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建设国家生态涵养发展示范区,大通县由此实施生态立县战略,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区,强调“经济发展是政绩,生态环境保护也是政绩”的绿色政绩观,通过宣传提高当地农牧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推动全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努力引导当地发展生态旅游业。生态旅游业将环境保护与旅游有机结合,一方面可以让游客了解高原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旅游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积极构建森林生态安全屏障。大通县在“十二五”期间,积极开展生态保护工作,建立生态工程长效保护机制是其重点工作,针对北川河生态防护林的建设,实施了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项目,并且开展了对于宝库河流域湿地生态系统保护项目、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工程等措施;积极开展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在保护好现有森林植被的基础上,积极实施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增加森林保有量;大通县还实施了一系列措施来提高森林的涵养水源以及水土保持能力,从而促进了大通县植被覆盖度的提高。

5 结论

(1)大通县植被覆盖度总体变化分析表明,2000年、2005年、2010年、2014年的平均植被覆盖度依次为73.57%、67.53%、56.13%、69.18%,植被覆盖度fc>0.65的区域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达到60%以上。中高等植被覆盖度(0.65

(2)海拔高度0~2 500 m的地带,中等与中高等植被覆盖度区域面积所占比重较大,中低等植被覆盖度所占比重次之,低植被覆盖度所占比重最小;在海拔高度2500~3000 m的地带,中高与高等植被覆盖度(fc>0.80)占该区域面积40%以上,低等植被覆盖度(fc<0.35)增加面积最少;在海拔高度3 000~3 500 m的地带,高植被覆盖度区域面积减少最为剧烈,但与此同时,中高等植被覆盖度区域却在近15年内增加了527.31 km2,随着海拔的进一步升高,高等植被覆盖度区域也随之减少;在海拔高度3 500~4 000以及大于4 000 m的地带,低等植被覆盖度随着海拔的进一步升高呈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综合来看,大通县植被覆盖度在近15年内,植被覆盖度随海拔变化情况总体呈现良好态势,在动态平衡中实现良性发展。

(3)大通县植被覆盖度变化在2000-2010年呈现下降趋势,人类活动对其的影响为主要方面。主要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农牧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对自然资源的滥采滥伐以及过度放牧,造成了当地水土流失以及草地退化,土地生态系统逐渐退化,植被覆盖度降低;在2010-2014年间,政府有效的政策引导以及民众对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行为的广泛参与,加之生态防护林工程的建设以及自然保护区项目的实施,促使大通县植被覆盖呈现良性发展。

(4)本文以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4年4个时期的遥感卫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ArcGIS10.0与ENVI 5.1提取了大通县植被覆盖度信息,通过叠加、对比分析,并结合地形因子对大通县植被覆盖度在空间与时间维度上的总体特征及变化原因进行探究,因而本研究具有技术先进,准确,有效的特点,但是由于大通县地表覆被实际情况复杂多样,加之遥感影像自身及其处理技术的限制,针对大通县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1]郑有飞,牛鲁燕,吴荣军,等.1982-2003 年贵州省植被覆盖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 生态学杂志,2009,28(9):1773-1778.

[2]李明财,刘德义,郭军. 天津地区各季植被 NDVI 年际动态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J].生态环境学报,2009,18(3):979-983.

[3]张宏斌,唐华俊,杨桂霞,等.2000-2008年内蒙古草原MODIS NDVI时空特征变化[J].农业工程学报,2009,25(9):168-175.

[4]秦伟,朱清科,张学霞,等.植被覆盖度及其测算方法研究进展[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4(9):163-170.

[5]贾坤,姚云军,魏香琴,等.植被覆盖度遥感估算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13,28(7):774-782.

[6]刘宪锋,任志远,林志慧,等.2000-2011年三江源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J].地理学报,2013,68(7):897-908.

[7]穆少杰,李建龙,陈奕兆,等.2001-2010年内蒙古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J].地理学报,2012,67(9):1255-1268.

[8]马琳雅,崔霞,冯琦胜,等.2001-2011年甘南草地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分析[J].草业学报,2014,23(4):1-9.

[9]曹永翔,刘小丹,张克斌,等.青海省都兰县察汗乌苏绿洲植被覆盖度变化研究[J].中国沙漠,2011,31(5):1268-1272.

[10]贾俊姝.大通县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土壤侵蚀的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9.

[11]田庆久,闵祥军.植被指数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1998,13(4):327-333.

[12]陈晋,陈云浩,何春阳,等.基于土地覆盖分类的植被覆盖率估算亚像元模型与应用[J].遥感学报,2001,5(6):416-422.

[13]Rundquist B C.The influence of canopy green vegetation fraction on spectral measurements over native tallgrass prairie[J].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2002,81(1):129-135.

[14]甘春英,王兮之,李保生,等.连江流域近18年来植被覆盖度变化分析[J].地理科学,2011,31(8):1019-1024.

[15]温小乐,姜兴强,徐涵秋.基于TM影像的长乐市植被覆盖度变化研究[J].遥感信息,2013,28(6):56-61.

[16]胡玉福,蒋双龙,刘宇.等. 基于RS的安宁河上游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14,45(5):205-215.

(编辑:梁文俊)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of vegetation coverage from 2000 to 2014 in Datong county

Feng Yajie

(CollegeofPublicAdministration,QinghaiNationalitiesUniversity,Xining810007,China)

[Objective] In order to study the vegetation changes in Datong county. [Methods] based on the US Landsat TM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data, and through ArcGIS10.0 and ENVI 5.1 software, extracted and analyzed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 of vegetation coverage characteristics and reasons for the changes overall Datong county in different periods, combined with the DEM terrain data extraction factor, we studied the effects of altitude on different vegetation coverage change. [Result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vegetation coverage in 2000, 2005, 2010, 2014 in Datong county were 73.57%, 67.53%, 56.13%, 69.18%, the area of vegetation coverage regional and vegetation coverage stable region over 0.65, reached more than 60%. The vegetation coverage was in good condition, with increasing altitude, the vegetation coverage showing the overall downward trend after the first increase, less than 3500m altitude zone, high and higher vegetation coverage accounting for more than 40%, but with increasing elevation, vegetation coverag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Conclusion]The main cause of vegetation coverage in Datong county of dynamic change was the combined effect of human activities and socio-economic policy, effective policy guidance and forest ecology build safety barrier were the major factors in Datong county of which the vegetation coverage was increased.

Vegetation coverag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Topographic factors, GIS

2016-04-19

2016-06-07

冯亚杰(1991-),男(汉),山西临汾人,硕士,研究方向:土地生态安全。

青海民族大学2015年校级理工自然科学项目(2015XJZ23)

X87

A

1671-8151(2016)10-0725-10

猜你喜欢
大通县覆盖度植被
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植被覆盖度变化遥感监测
基于植被复绿技术的孔植试验及应用
大通县畜禽遗传资源调查报告
基于NDVI的晋州市植被覆盖信息提取
辽宁省地表蒸散发及其受植被覆盖度影响研究
与生命赛跑的“沙漠植被之王”——梭梭
低覆盖度CO分子在Ni(110)面的吸附研究
凝心聚力共创校园足球美好未来
绿色植被在溯溪旅游中的应用
如何用不等臂天平测物体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