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香会”十年看“中国议题”变迁
2002年6月,首届亚洲安全会议就选择在新加坡的香格里拉酒店举办,且至今从未变更会址,所以会议也被称为“香格里拉对话”(以下简称“香会”)。今年的第15届亚洲安全会议聚焦亚太地区热点安全问题,探讨构建新型亚太安全架构。历届“香会”都离不开“中国议题”。国际社会对中国军队发展密切关注,主要焦点有三:一是战略意图,二是国防开支“透明度”,三是在日趋复杂的地区与全球安全事务中,中方将扮演何种角色?
随着时间的发展与安全环境变化,“香会”每届议题随之改变,中方的应对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重点驳斥“中国威胁论”。2005年,时任美国国防部长、“鹰派人物”拉姆斯菲尔德与会,中方派出时任外交部亚洲司司长崔天凯出席会议。对于拉姆斯菲尔德的中国“让邻国担忧”的言论,崔天凯在问答环节起身回应:美国军费全球第一,采取的是扩张性军事政策,而中国一向坚持防御性国防政策,美方指控毫无根据。他还即时提出多个反问,让拉氏显得颇为无奈。
第二阶段:阐释中国国防政策,展开军事外交。从2007年开始,中国军方代表首次出现在这个由西方主导的安全论坛上。2007年6月初,中国派出时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章沁生参加第六届“香会”。在那次会议上,章沁生一方面继续驳斥“军事威胁论”,另一方面宣传中国防御性国防政策。
第三阶段:揭露美国“战略再平衡”真相,呼吁亚洲地区安全应由亚洲各国合作维护。2011年美国宣布所谓“重返亚太”战略,实施针对中国的“战略再平衡”。而在此前的2010年,时任美国国防部长盖茨就急不可待地在“香会”上透露了美军将加强在亚太地区“军事存在”的计划。当年出席会议的中方领队是第三次赴会的时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马晓天,他在会上阐明了中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目标,并提出了中方关于亚太安全合作的五点倡议,得到与会者的强烈反响。
2011年,恰逢“香会”十周年,中国派出时任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梁光烈出席会议。他围绕“中国的国际安全合作”这一主题发表了演讲。他指出,冷战思维与时代发展早已格格不入,提醒“不要人为制造敌人”。他强调,中国谋求双赢以及与周边国家建立互信,“亚太不是封闭的地区,各国应以开放包容、团结合作的原则发展新型亚洲安全合作机制,而不是搞针对第三方的对抗性结盟。”
第四阶段:坚决反对域外国家插手“南海问题”,阐明中国南海目的。到2013年,所谓“南海问题”浮出水面。南海问题本是中国与南海主权声索国之间的双边外交问题,是可以通过谈判、协商和平解决的问题;而中国在自己主权岛屿上进行建设,则是中国内政问题,其他任何国家本无权说三道四。但西方国家大肆炒作南海问题,试图以所谓国际法、国际准则施压中国。加上美国又以“维护航行自由”为借口高强度军事介入南海争端,不仅让问题变得更为复杂,而且也更加危险。
2013年,菲律宾将中菲岛屿主权争端提交国际法庭仲裁,更引起与会各方关注中方的态度,中方代表、时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戚建国在大会上指出,中菲两国都是《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签署国,在认真全面落实宣言上是有承诺的,中国与菲方有关对话解决黄岩岛争端的渠道也是畅通的,国际仲裁并无必要。
2014年,时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王冠中也指出,美日两国代表关于南海的讲话“一唱一和”发起挑战和挑衅,是对中国的无端指责。他还脱稿驳斥安倍讲话是违背对话宗旨、挑起事端和纷争。
2015年和2016年,南海议题在“香会”上更加突出,甚至给外界一种“南海成为论坛最主要议题”的错误印象。中央军委联合参谋部副参谋长孙建国(2015年出席时头衔为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前后两次与会,都反复重申了中国处理南海问题的原则立场,以及中国军方捍卫国家领土主权不可动摇的坚定决心。
总之,“香会”仍将持续,“中国议题”也还会如常发酵。关键是,中国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在有理、有力、有节的原则下,积极利用这个平台,斗智、斗勇、不斗气,不断发出中国声音,提供中国方略。
(摘自《国际先驱导报》2016年6月10日 郑 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