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真
摘 要:舞蹈是通过人体动作、造型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门类。作为一名舞者,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身体条件、扎实的基本功及技术技巧,同时还要具备综合表现肢体的能力,即运用已掌握的技巧塑造人物形象、性格以及表达人物内心情感。如今,我们可以看到在舞台上有些舞者并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塑造什么人物,究竟需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大多过分注重自己的外部形象,以及炫技,把舞蹈表演简单化、表面化,忽略了其本质。上述现象在舞蹈专业的学生的表演中更为明显。舞蹈既不是选美和体操竞赛,也不是杂技的绝活表演,它最终目的不是看谁的容貌靓,体型美,谁的技巧难,完成得好。这些都只是成功表演一个舞蹈作品必不可少的基础,并不是舞蹈艺术的终极和本质。舞蹈应该是人类精神的产物、人类思想情感的形体外化。因此,在舞蹈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剧目排练课是引导学生从外到内、从自我到角色、从体验到表现的中介,是学生从课堂走向舞台、走向舞蹈艺术表演殿堂的桥梁。剧目排练课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剧目排练课;舞蹈专业;重要性
1 剧目排练课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实际上包含着舞蹈教学的综合训练
1.1 剧目排练课包含基本素质能力的运用
剧目排练课是用舞蹈的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舞者身体的基本基础、技术技巧与舞蹈剧目中塑造的形象是不可分割的。例如,剧目《春江花月夜》,剧目的排练中虽然不需要太多的高难技术技巧,但它要求表演者具有对各种舞蹈动作、舞姿造型以及脚下步法的良好控制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优美形象的动作表现出古代少女对爱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事实上,在任何一个优秀的舞蹈剧目中都要求表演者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和娴熟的技术技巧。这样才能在展示剧目中人物思想感情时不被外部动作所牵绊,才可能更准确更鲜明地塑造出生动丰富感人的舞蹈艺术形象。
1.2 剧目排练课包含呈现舞蹈风格韵律
任何一个优秀的舞蹈艺术作品都具有相对独特的创作个性与艺术特色,都具有一定的时代风格和民族风格。在中国古典舞的剧目中,表演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不仅要完成好每个动作、每个技术技巧,还要充分体现出我们民族舞蹈的律动和风格。例如,集体舞《黄河》,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特有的肢体语言形式和韵律。将“云手十字步、风火轮、云肩转腰”等含、腆、仰、拧、倾的基本元素及平圆、立圆、8字圆的基本运动路线夸张、延长、变形,扩大地表现出来。不仅体现出黄河之水那气势磅礴、奔流不息的壮阔景象,还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甘奴役、渴望自由的奋斗精神。这种“景象”和“精神”,正是因为我们在表现剧目中人物的形象、情感时,呈现了我们在进行古典舞基础训练和身韵课的学习中的一些共通性的内容。由此可见,剧目排练课其实包含着其他舞蹈必修课程的综合训练。
2 剧目排练课的训练更强调形象性和情感性
第一,形象性,指的是以生动、具体、富有个性特征的形象,表现作品的意蕴及人物的特征。例如,剧目《敦煌彩塑》,通过端庄恬静的优美体态及婀娜妩媚的舞姿造型,塑造出了一个深沉、文静、委婉、质朴的中国古代妇女形象。舞蹈作品都有其特定的艺术形象。艺术的形象性是一切艺术最基本的美学特征,也是艺术与非艺术的重要区别所在。剧目排练课就是要训练学生把握舞蹈形象的能力。
第二,情感性,是指舞蹈作品对动于衷、形于外的感情的表达。罗丹曾经这样说过:“艺术就是情感。”任何艺术作品都离不开“情感”这个重要因素,每一个艺术形象都应是充满情感的形象。情是舞蹈艺术内在生命的核心及其表现内容,它可以使舞蹈作品具有生命力。如《萋萋长亭》开场时的情景,男女主人公是从舞台左斜前方先后出现在观众眼前,他们没有以高难复杂的动作出现,而是以非常简单的几个慢步走出,但这一情景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这简单的几步,深刻地表现出了这对恋人在将要离别之际依依不舍的情感。正是这“情感”打动了观众,使欣赏者久久难忘。恰到好处地表现作品的情感是剧目排练课的重要要求。
3 剧目排练课是课堂走向舞台的有机过渡,它帮助学生发展为成熟的舞蹈演员
剧目排练课不仅要调动舞者的外部能力,还要开启舞者的内心世界。在舞蹈的学习中,舞蹈表演者只有将这两个方面综合在一起,并使它们互相作用、和谐统一,才能最终在舞台上塑造出生动的舞蹈形象。
3.1 剧目排练课将学生的肢体能力转化为肢体表现力
舞蹈是一种肢体艺术,它以人体作为表现工具,这就必然要求舞蹈表演者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能力及技术技巧。但这种身体的基本能力,只是为表现出艺术形象所做的铺垫,并不是舞蹈艺术的最终目的。如剧目《木兰归》,刚一出场时的大跳以及紧接其后的180°的控旁腿,这两个技巧动作在基础训练中,不具有任何个性,学生也不需要运用它们去表现某种具体的思想情感。但在剧目表演之中,表演此动作却是为了体现花木兰代父从军、驰骋疆场时的飒爽英姿。在剧目中间部分的探海翻身、吸翻串翻接盖腿竖叉等一系列的连接动作,又仿佛表现出了木兰在战场上的骁勇机智。可见,在舞蹈艺术表演中,不是能够完成好每个舞蹈动作、每个技术技巧就可以了,还要通过剧目表演的学习与实践,将自身已掌握的基本能力转化成为一种艺术表现力。
3.2 剧目课将学生的动作风格转化为动作(艺术形象)性格
在身韵课的基础训练中,学生基本掌握了中国古典舞特有的律动风格,但这并不意味我们就能在舞台上完美地塑造人物形象。例如,身韵课中的训练短句,“双晃手、横拧、云肩转腰、风火轮”等,都是由一个个单一动作组成的,是风格韵律性很强的训练组合。在舞蹈表演中,这些动作组合将成为塑造人物形象性格的手段,不是最终的艺术呈现。就以两个简单的舞蹈步法“慢步与花梆步”为例,这两个基本舞步在身韵课中,都属于单一的基础训练。如果把这些基本舞步放入具体的剧目表演当中,它们就不仅是一个单一训练动作了。在舞蹈剧目表演中,慢步可以表现出一位年轻美丽而又温柔婉约的淑女形象;花梆步则可以体现出一个小顽童的聪明机智、活泼可爱。剧目课将利用所学的动作来塑造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
从教室到舞台,并不是简单的场地变化,而是进入了艺术实践的新阶段。将舞蹈实践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与课堂中基本训练时的心理活动相比,要复杂得多也深入得多。舞台上的舞蹈语言始终是随着人物内心情感的跌宕起伏而起伏跌宕的,其表演的价值是根据表现内容的深度及內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而确定的,表演者对舞蹈语言的感觉是感情作用与认识作用的交织和渗透。可以说,剧目排练课的综合能力训练是其他专业课程所不能代替的。实践是理论的源泉。舞蹈艺术亦是如此,只有不断地进行舞蹈表演实践才能塑造出丰富多彩、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舞蹈基础能力的训练与最终的舞台艺术表演,两者之间还是存有一定的距离。剧目排练课程,却是为缩短这一距离、填补这一空白设置的,它在这方面发挥着积极有效,甚至是不可代替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