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视化表达:让报纸新闻“活”起来

2016-10-20 01:33张学斌
艺术科技 2016年5期
关键词:图表大数据

张学斌

摘 要:可视化是指通过利用图形、图像方面的技术与方法,将数据、信息形象地表达出來,以达到容易理解的目的。报纸新闻中的可视化表达,尤其专指报道中的信息、数据、抽象概念用图表等形式表现出来,让整个新闻报道乃至报纸版面看起来更生动、更具可读性。而可视化的好处是让新闻产品多样化、简单化、形象化。本文以多个报纸版面案例为例,阐述可视化表达在新闻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可视化新闻;图表;大数据;输出系统

近年来,以门户网站、论坛等为代表的网络媒体;以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为代表的新媒体;以今日头条等为代表的基于数据挖掘的推荐引擎产品;一波接一波袭来,从内容、形式上对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反复“碾压”,极大挤压了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

与电视、新媒体等传播媒介相比,报纸版面可用的版面语言、版面手法有限。因此,可视化表达、图表化表达显得尤为重要,利用得当,就可以依托传统媒体中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解读出有深度、传播有广度的可视化新闻。

1 让新闻语言多样化、简单化、形象化

1.1 单一版面实现多样化

早些年,受制于技术等因素的影响,报纸版面千篇一律地使用白纸黑字,最多用照片等以点缀,版面元素相对单一;近些年,报纸排版技术日益发达,这使得版面可以可视化、多样化。

以南方日报2016年2月4日A08版为例,该版面共有新闻报道6篇,其中4条为动态消息,新闻版面本无图片。编辑技巧性地使用了可视化处理,将《重点打击假冒领导等诈骗》中重点打击处理12类违法犯罪人员的信息,通过图表表达出来,既点出了该文中最重要的内容,又让版面语言充实、色彩丰富,整体来看,版面主次分明,容易达到“悦读”的效果。

1.2 繁琐内容实现简单化

在新闻工作中一些报道比较复杂繁琐,特别是科技类报道、列举成果展示的时政类报道等,在看似无关系的海量信息中,找出最为重要、最具相关性的信息,让繁琐复杂的内容更易读、易于理解,这极其考验记者和编辑的专业水平。

以南方日报1月30日报道《广东自贸区条例今年有望出台》为例,报道旨在说明自贸区条例建议稿中的相关内容。编辑运用漫画、地图等可视化处理手段,分别对南沙片区、横琴片区、前海蛇口片区的发展结果以及草案三大特色单独提炼呈现,让版面内容简单生动、清晰明了。然而,这次内容如果不可视化处理,将极其繁琐,读起来找不到重点。

1.3 晦涩数据实现形象化

数据是一篇好报道的有力支撑,是好报道中的必需品,但数据往往晦涩难懂,让人看后没有读下去的欲望。难懂与必需,这是一对矛盾,如果能处理好,一篇好报道就完成了大半,而数据可视化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可能。

以南方日报2016年2月3日报道《广东有望超额完成“十二五”减排任务》为例,稿件内容本集纳了相关部门的大量信息数据以及一些好经验好做法,但这些数据如果密布于稿件文字之中,就不能突出重点,也激不起读者的阅读欲望。编辑巧妙地将生态建设做加法、污染做减法、节能减排降碳指标、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碳强度等大量数据做了图表处理,将本来晦涩难读的数据做了分类、漫画处理,几大重要数据及子数据一目了然、形象易懂,大大提高报道质量。

2 切忌为了可视化而可视化

新闻呈现的可视化分为几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对新闻中的信息、数据、观点分类,并可视化呈现,这也是较为初级的阶段;第二层面,是对稿件中的重要内容延展性呈现,利用图表等手段展现更多有黄金含量的可读性内容;第三层面,是将数个看似孤立的数据或信息联系起来,将一定时间段内的数据或信息整合起来,从而得出有关趋势和起伏的相关结论;第四层面,是大数据分析,通过海量数据分析、梳理、研判得出相关结论,这也是可视化处理较为高级的阶段。

在实现新闻可视化的路径中,一些媒体和从业人员也存在一些误区:

2.1 为了可视化而可视化

有人或许认为可视化必须跟上的潮流,因而一味地强调实现可视化,但可视化并不是简单的形式呈现,不是所有数字都适合可视化,将数字简单排列、制版时加以颜色不是可视化,简单的图表、漫画、制图也不是可视化。

2.2 内容生产与产品输出的脱节

好的新闻可视化产品,必然在稿件内容初期整理时就进行了有目的地分类,哪些适合文字呈现,哪些适合可视化呈现,为下一步的产品加工提供材料与条件。但在有些地方,编辑的可视化意识强烈,而记者的可视化意识薄弱,这就造成了内容生产者和产品输出者的割裂。

2.3 大数据的缺失

纸质新闻产品的后期制作中往往由编辑提出设想,美编具体实施,这样所形成的多是形式上的可视化,而缺乏真正对庞大的新闻数据的梳理、整合、提取,用数据来说新闻,逻辑分析是骨架,美编设计是外衣。然而,在新闻数据的获得方式上,大部分传统媒体仍无专门机构或人员负责新闻数据提炼,这都会影响数据的可视化呈现。

3 专人专职负责数据生产

形式上的可视化表达容易实现,但实质上的可视化表达就必须依托大量数据,经过对海量数据的归纳整理,得出相应的趋势与起伏,从而对新闻事件的认知从“现象”上升到“本质”。同时,这些数据所追求的非一篇稿件、非一张图形,而是用美学可视化的方式,追求那些隐藏于海量数据之中的真相与趋势。

3.1 全产业链建立可视化意识

从前期负责采访写作的记者;到中期负责处理稿件的编辑;再到后期负责呈现的美编;三大生产环节应无缝对接配合,均树立可视化意识,一旦有相关题材,就应用在新闻产品的全部生产环节

3.2 建立数据分析输出系统

可视化的支撑是数据在现行媒体架构下,建立数据分析系统,由专人、专门机构进行数据归纳整理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国内已有一些媒体在此方面进行尝试,如南方都市报成立数据新闻工作室,编辑、交互设计师、数据工程师、音视频制作者、民调小组等,对某一题材进行数据分析,最后输出结论,则是内心。

3.3 形成课题召集人制度

和任何一个项目一样,新闻可视化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人或机构负责全程的召集、指导。而在传统媒体架构中编辑既要与记者对接获取题材,又与美编对接。因此,编辑作为召集人较为合适,并可考虑组成虚拟团队,形成课题召集人制度,即平时大家在各自部门工作,有数据选题后,由召集人随时将团队成员召集起来进行课题攻关。

猜你喜欢
图表大数据
双周图表
双周图表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图表
双周图表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