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权 徐悦 刘淑梅 尚庆伟 于洋 周玲 谭丽 张绍静
摘要 通过对江苏省连云港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分析,查找农产品质量安全质量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加强执法、强化检测、完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等一系列建议。
关键词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挑战;建议;江苏连云港
中图分类号 F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5-0304-02
近年来,连云港市农业生产保持较快发展速度,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紫菜生产加工基地、泥鳅养殖基地和全省最大的鲜切花生产基地,农产品出口额突破4亿美元,占全省农产品出口比例达到12%,粮食总产达到359.3万t,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以上,达到277.5亿元,农业生产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引擎。随着农业的加速发展,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不断得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形势也在不断转变,一些制约监管的瓶颈问题日益显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仍需要不断提升。
1 监管现状
近年来,连云港市加大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按照“产出来”和“管出来”的原则,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区、示范乡镇的推进,全市有多个乡镇被认定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乡镇,赣榆区石桥镇、东海县桃林镇、新浦区浦南镇等20个乡镇被认定为首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乡镇,多个县区被认定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区,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取得突破性成效,有效地防范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发生。
1.1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逐步完善
构建了“政府负总责、监管到乡镇、检测全覆盖”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机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逐步完善。在市、县(区)农委设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科室,全市88个涉农乡镇(街道)均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农产品质量安全专职监管人员达到300余人,各村配备有兼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员,形成了覆盖市、县、乡、村的四级监管网络,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基本实现“有机构、有人员、有经费”的标准。
1.2 农产品质量检测工作进入常态化
在市级及东海、灌云、灌南、赣榆等县区建设有6个专业的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试中心具备相应的检测条件,并通过了省级验收,监测范围包括蔬菜、饲料、生鲜乳、瘦肉精等农副产品,可以检测包括甲胺磷、对硫磷、氯氰菊酯、三唑酮等40种农药,同时具备车轮虫、指环虫、白斑病毒、pH值、水色、透明度等8项指标的快速检测能力。另外,在农业园区、重点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有快速的檢测点,每年检测样本达到1.8万份,农产品监测基本实现全覆盖,蔬菜质量安全合格率达到98.5%,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100%[1-2]。
1.3 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工作走向正轨
通过对“农业投入品、市场整顿、案件查处以及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等方面的监管,形成市县联动、部门联合的防控体系,严把“农产品市场准入关”,尤其是突出对农药和肥料的监测、监管,严防农产品源头污染;同时以国家级、省级、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创建为主抓手,通过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方式,对农业生产进行连片指导、管理,连点成面,减少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的难度。
1.4 全社会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稳步提升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公众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法制政府建设的推进,人民群众对农产品健康安全的要求和对政府的期待越来越高,民众对绿色农产品的需求日益扩大,农产品消费结构正在由单一型、数量型向质量型、多元型转变,人民群众的消费观念已由“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安全”转变,有机、绿色农业得到迅速发展,农业“三品一标”生产总量占达35%,居全省首位,农产品精深加工稳步发展,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80亿元。
2 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舌尖上的安全”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农产品质量安全成为重大的民生事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面临着新形势和新挑战。
2.1 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对监管提出新要求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社会意识普遍提高,但公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依然缺乏科学、合理的认知和判断,加上信息传播方式的便捷化、高效化,个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很容易产生群体性的误导,对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消费带来极大影响,这就要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专业化、迅速化水平的提升。农村劳动结构发生转变,“3899”群体(妇女、老人)成为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村劳动力的匮乏造成农药、化肥使用量的大幅提升,加上乡镇工业化的发展,部分耕地、水源遭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农产品源头防控由过去单一的监管,逐步向需要多部门配合的综合执法转变[3-4]。
2.2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问题依然较为突出
农产品监管的工作重心在乡镇、在基层,但由于乡镇缺乏专业的人才队伍和经费保障,大部分基层农业执法机构处在缺执法器材、缺执法权限的局面,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工作依然停留在“运动式”“突击式”的基础上,没有形成常态化的监管体系。农产品生产规模化、专业化水平依然不高,农产品初加工和深加工组织程度不高,部分小加工点、小作坊隐蔽性高,查处难度较大。
2.3 农业生产品牌化意识不强成为重要制约因素
基于对传统农业的认识和农产品品牌认证和创建的特殊性,农民、基层乡镇和农业企业大多缺乏长远意识和品牌眼光,农产品生产方式以及质量对价格影响因素依然较小,加上近年来农业补贴方式为“普惠”的方式,在鼓励农民科学种田、绿色种田方面补贴力度较小,农民进行精细化管理、绿色生产的积极性不高。
3 建议
3.1 强化农业生产执法
要在执法内容和执法方式上进行大胆的创新,执法方式上要进一步提升基层监管能力,将资金、人才充实到基层一线,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效能,同时要改变农口部门单打独斗的现状,建立工商、食监、公安等多部门、多渠道联合执法的工作机制,形成立体监管网络。执法内容上要形成全流程监管,在加强农资专业店建设的同时,对销售违禁农药等农资的销售点进行取缔,鼓励超市、连锁店积极与农户形成订单生产,引导第三方对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进行督促、指导。
3.2 强化农产品质量检测
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立基层快速检测与市、县专业检测相互协作的检测模式,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制成品包装等醒目位置印制检测结果,提高公众对农产品检测的认知度。变被动检测为主动检测,对全市农业生产按照类别划分监测区间和检测点位,不定期开展例行性检测,为农业监管提供数据支撑。加大对农产品检测中心的经费投入和人才队伍的培养,积极开展公益性检测活动,提高商户送检积极性。
3.3 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
在农业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社开展农产品生产流程档案记录,对农药、化肥使用量及品种、农业管理方式等进行建档记录,同时在大型超市、农贸市场推广农产品准入机制,督促商场建立农产品监控网络,形成市场化操作、政府协调的农产品追溯体系。在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推广视频监控系统,对农产品生产全流程进行监控存档,做到有据可查。
3.4 加大宣传及培训力度
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定期组织市民参与到农产品检测中来,提高社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科学的认知度。积极依托基层农业生产组织,全面推广绿色农药、配方施肥等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民对农产品生产的品牌意识。加快“三品一标”建设,推进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减少农业生产参与单元,通过工业化生产方式,提高农产品生产质量。
4 参考文献
[1] 何三鹏,王南,张文斌,等.上海市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措施、成效及完善对策[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3(5):19-21.
[2] 丁森林,陈小霖.江苏省苏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工作探析[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2(3):67-69.
[3] 刘淑梅,徐静,周玲,等.连云港市蔬菜农药残留状况分析及对策[J].蔬菜,2013(8):67-69.
[4] 徐敏权,刘淑梅.浅析连云港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蔬菜,2015(7):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