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宏志
摘要 对德宏州玉米种植面积与粮食种植面积的变化及相关性进行分析,分析了玉米产量低下的原因及解决办法,以促进玉米在当地的种植。
关键词 玉米;播种面积;产业分析;解决方法;云南德宏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5-0082-01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简称德宏州)地处云南省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比例48.07%,该区世代居住5种少数民族:傣族(350 564人)、景颇族(134 621人)、德昂族(14 467人)、傈僳族(31 587人)、阿昌族(30 417人)。德宏州辖区5个县(市):芒市、瑞丽市、陇川县、盈江县、梁河县,其中除梁河县外其他县(市)都与缅甸联邦边境接壤。
现阶段德宏州山区、坝区面积115.26万hm2,种植面积15.55万hm2。据德宏州统计局了解,2014年德宏州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5.63万hm2,其中水稻种植面积6.3万hm2,占比40.31%,玉米种植面积6.68万hm2,占比42.74%。玉米已经超过水稻成为德宏州第一粮食作物,玉米作为适应性广、高产、耐瘠的作物在德宏州内主要种植于山区,而少数民族大多居住于山区地带。
1 玉米种植面积与粮食种植面积变化分析
据德宏州统计局2004—2014年的数据分析表明(图1),2004年德宏州粮食播种面积为7.83万hm2,玉米播种面积1.72万hm2,玉米播种面积占粮食播种面积的21.97%,2014年粮食播种面积为15.63万hm2,玉米播种面积6.68万hm2,玉米播种面积占粮食播种面积42.74%,11年间玉米播种面积增加3.9倍(4.96万hm2),粮食播种面积增加2倍(7.8万hm2),德宏州11年间粮食播种面积的增加有63.4%的贡献来源于玉米播种面积的增加。
2 玉米种植面积与粮食种植面积相关性分析
通过SPSS统计分析软件分析德宏州2004—2014年粮食播种面积与玉米播种面积之间的相关性(表1)。分析表明德宏州2004—2014年粮食播种面积与玉米播种面积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91,属于高度相关,且在0.01水平上极显著。近一步说明德宏州玉米播种面积对于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增加具有极大的贡献。
3 德宏州玉米产业分析及解决方法
德宏州玉米种植面积在这11年间快速增加,有一部分是归功于农业部门实施的“水改旱”政策及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对于玉米种植技术的指导。可以看出玉米在德宏州农作物中的重要地位,关注玉米产业的发展,对提高德宏州农户家庭收入,特别是山区的少数民族收入至关重要。但是由于德宏州属于“立体气候”及山区、坝区的土壤自然条件不同,有些地方同一乡镇的气候条件都有所不同。这些因素是玉米产量存在极大差距的因素之一。德宏州内有的地方玉米产量达到10 500 kg/hm2左右,有的地方只有1 500 kg/hm2左右。德宏州玉米产量低下的原因及解决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土壤、气候、生态条件不符合种植玉米区域,强行种植玉米導致玉米产量极低
德宏州有些山区由于地势陡峭及土壤肥力有所不同,陡峭的地势导致农户施肥时具有一定的难度,玉米整个生育期需要的营养元素不能及时补充,导致种植玉米经济效益比较低,该地区农业的玉米种植模式基本为“放养”型(即撒播后不进行管理,任其自生自灭)。
解决方法:对于该地区农业、林业主管部门,应加大对当地农户进行实地调查力度,结合各相关部门制定规划。相关部门应加大宣传,改变农户传统思维,鼓励种植其他作物,调整该地区的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改善收入水平[1-2]。
3.2 玉米品种的选择具有盲目性,导致玉米产量降低
德宏州各乡镇海拔高度变化很大,有的乡镇海拔相差1 000 m之多,农户选择玉米品种时具有盲目性,并未针对种植区域因地制宜地选择玉米品种,导致病害、虫害发生严重,玉米产量减少,品种选择失误是导致玉米产量减少的重要因素。解决方法:农业种子管理部门应对种子经销商加大培
训,要求其在进行品种推广时重视品种在当地的实地表现,最好进行小面积的品种示范后才进行种子销售;工商部门应加大对假种子销售的处罚力度;农业推广部门应及时地跟踪市场,种植在市场上大面积推广的玉米品种,进行种植示范,同时应加大对玉米新品种的选育及示范推广力度[3-4]。
3.3 耕作方式落后,田间病虫害管理力度不强,导致玉米产量降低
德宏州内由于种植玉米的区域大多数为少数民族。该区的农户对种植玉米的耕作方式及田间管理力度意识不强,对病虫害防治力度不够,导致玉米产量降低。由于属于“立体气候”,德宏州内玉米品种在生育期内可能经常遭受病虫害的侵染,导致玉米植株大面积感病,降低了玉米的产量。
解决方法: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应加大玉米种植技术的推广、及时监测各地玉米的病虫害,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防治,提高玉米病害防治力度,保障农户的经济效益。
4 参考文献
[1] 杨克军,汤怀笙.我国特用玉米产业开发的现状及前景[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0(1):32-36.
[2] 郑锦荣,韩福光,李智军.国内外甜玉米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J].广东农业科学,2009(10):35-38.
[3] 彭泽斌,田志国.我国糯玉米产业现状与发展战略[J].玉米科学,2004(3):116-118.
[4] 宋同明.发展我国特用玉米产业的意义,潜力与前景[J].玉米科学,1996(4):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