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水稻种植影响因素及变化分析

2016-10-20 22:40王旭张天山刘懂伟王晓亮李辉
现代农业科技 2016年6期
关键词:水稻种植影响因素

王旭 张天山 刘懂伟 王晓亮 李辉

摘要 简要分析了长江中下游水稻种植的影响因素及变化特点,结合近年水稻种植变化特点,分析相关研究工作的研究思路。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水稻种植;影响因素;变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6-0054-02

水稻是我国重要粮食作物,2012年我国水稻播种面积3 013.7万hm2,稻谷产量20 423.6万t,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34.64%。研究表明,我国稻谷产量大部分用于人们的口粮(约67%),50%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水稻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占据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水稻的生产能力直接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目前我国南方稻区约占水稻播种面积的94%,长江中下游的水稻播种面积约为全国总面积的59%。长江中下游地区属于我国水稻种植的核心区域,稳定该区域的水稻播种面积,对稳定全国水稻生产总量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南方稻区水稻播种面积逐年减少,导致全国水稻总播种面积仍有逐年减少现象。纵观多年数据,长江中下游水稻双季稻种植面积1984—1997年保持相对稳定,1997年之后随着总种植面积的逐年下降,水稻总产量也随之逐年下降,而近5年又有回升趋势。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稻生产能力自2008年以后连续多年达到9 000万t以上的较高水平[1]。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97—2013年,水稻播种面积平均减少9.4%,而总产量增加了16%。为更好了解长江中下游水稻种植的演变,展开如下分析。

1 长江中下游水稻种植影响因素分析

长江中下游地区雖然属于我国水稻种植的核心区,产量较高,但是水稻生产情况极其不稳定,生产年纪间波动明显,变化幅度强烈,波动周期不规律,稳定性不够强。影响该区域水稻种植业变化的主要因素具体如下。

1.1 播种面积是产业规模核心因素

以浙江省为例,1997年的稻谷播种面积为208.59万hm2,2013年减少到82.87万hm2,其稻谷产量也从1 238万t下降到580.2万t;种植面积减幅巨大造成了产量的巨大减少。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双季稻改种单季稻是区域总种植面积下降的重要原因。随着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双季稻种植面积不断下降,双季稻的总产在1997年之后出现多年产量大幅度的下降[2-8]。

1.2 单产提高促进总产量提升

近年随着水稻种植科技水平的提高,水稻生产中通过杂交稻应用与品种改良、施肥与农药应用等措施应用,水稻平均产量出现多年逐步提高趋势。以浙江为例:稻谷单产量从1997年的5 935 kg/hm2增长到2013年的7 001 kg/hm2,单产增幅达18%。水稻单产提高成为总产量提升的重要因素。

1.3 种植净收益影响产业规模

种植户的种植选择取决于水稻收购价格、水稻投入成本、种植政策补贴力度3个因素的综合净收益。生产中用工成本高、农资投入高等问题导致生产总成本高、种植比较效益不断下降。从社会层面看,水稻种植户规模偏小、科技水平低、高效生产技术应用不足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水稻生产净收益的提高。种植户的最终净收益,影响了水稻种植的积极性,进而影响种植户是否种植水稻。通过种植群体的总体性选择影响了整体产业规模。

1.4 种植比较收益影响农户种植选择

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资源优越,雨热同季,适宜作物多样。随着市场需求的多元化,比较收益较高的果蔬类作物对种植户的吸引力更高。笔者调查,种植葡萄、西瓜等果蔬作物的收益为水稻种植的8~20倍。于是更多种植户将水稻用地转种较高收益作物,导致水稻的种植空间被挤占[1-2]。

1.5 城市化挤占耕地面积,影响水稻种植规模

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发展较快,近年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迅速,该区总耕地面积在城市化进程中大幅度减少。工业化和城市化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可耕地面积下降的重要原因。随着农业可耕地面积的减少,水稻播种面积受到进一步挤压[3-8]。

1.6 气候条件影响水稻种植总产量

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变化较大,不同年份的降水等因素差异大,是该区域水稻生产能力不稳定,生产波动变化幅度强烈的重要原因。气候因素影响了区域性的水稻总产量水平,水稻生产期间主要的气候灾害包括洪涝、干旱、夏季高温、春秋季低温等,这些因素对水稻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较大。

1.7 非农就业影响种植者人工投入

在我国水稻生产中,非农就业已成为影响水稻生产变化的关键因素[1]。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就业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农业种植者进入城市务工,使得农业劳动力迅速减少,进而影响水稻种植产业发展。

2 长江中下游水稻种植变化分析

由于近年种植影响因素发生了巨大变化,长江中下游水稻种植出现明显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单季稻面积增加,双季稻面积减少

浙江省水稻种植双季稻种植面积从1993年的86%下降到2004年的34%;单季稻种植面积从1993年的14%上升到2004年的66%[6]。双季稻改种单季稻成为长江中下游区域总种植面积下降的重要原因,各省份均有不同程度双改单现象的出现[2]。

2.2 传统手工插秧方式逐步减少

手工插秧的种植方式因为用工多,劳动强度大,导致种植面积逐年减少。手工插秧种植方式已经从占水稻总面积85%左右的水平下降到约50%的水平。陈品[4]研究指出近10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的不断转移,精耕细作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手栽稻由于用工多,逐步退出稻作方式的主体位置。

2.3 轻简稻作方式有较快发展

用工较少的轻简种植方式发展很快。水稻直播和机插秧的种植方式由于用工较少,近年发展迅速。潘晓华等[5]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江西20世纪80年代初几乎消失的直播栽培近年来发展迅速,2010年直播面积达到20万hm2左右。目前,抛秧、直播和机插秧分别占25%、12%和13%左右[3]。此外,用工多的多次施肥措施也被轻简的“一底一追”施肥方式取代。

3 发展方向及研究讨论

水稻种植方式跟区域性生态环境明显关联,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演变。农村劳动力结构、农业发展方式、稻作技术变革以及农户的水稻生产目标等因素对稻作方式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3]。水稻种植方式的发展演变会影响水稻生产技术的发展。比如,省工而产量不稳定的直播稻方式迅速发展,会进一步影响水稻产量的稳定性,将来可能发展成重要的技术问题,而相关研究相对较少。水稻机插秧应成为我国未来主导的水稻种植方式,但目前机械插秧还有待进一步发展,还有水稻施肥与喷药的机械化发展,省工且廉价的缓控释肥料应用都应成为水稻种植业重要的研究方向。

随着社会发展,对稻谷的总需求量仍然在稳步提高,但是耕地面积在日益减少,大量农业劳动力在非农领域就业。水稻种植业的稻谷需求逐步增长、耕地面积减少、农业劳动力减少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在水稻轻简种植方式发展的趋势之下,提高水稻单产同时降低农业用工,提高农业机械与农资产品利用率,都应成为水稻种植相关研究的重点方向。

4 参考文献

[1] 刘书通.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生产能力分析[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

[2] 刘顺飞.中国水稻布局变化研究—1978年至2004年[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

[3] ZHANG Y P,ZHU D F,XIONG H.Development and transition of rice planting in China[J].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2,13(6):1270-1276.

[4] 陳品.稻作方式的扩散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江苏省的实证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3.

[5] 潘晓华,李木英,曾勇军,等.江西双季稻主要种植方式及其配套栽培对策[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3,35(1):1-6.

[6] 朱德峰,陈惠哲,章秀福,等.浙江水稻种植制的变化与种植区划[J].浙江农业学报,2007(6):423-426.

[7] 王保,黄思先,孙卫国.气候变化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产量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4(1):43-51.

[8] 邱友生.江西水稻生产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探讨[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4.

猜你喜欢
水稻种植影响因素
水稻种植中的抗病技术分析
水稻种植中关于抗病技术的创新探讨
区域自动观测站在水稻种植中的应用分析
重庆云阳同一地区不同土质种植的质量分析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