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如拉 张银花
摘 要:草原丝绸之路是“丝绸之路”中一条重要的通道。草原丝绸之路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是“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草原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为研究内容,提出了现实可行的保护策略和开发模式。
关键词:草原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策略;开发模式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8-0181-02
“丝绸之路”是指历史上横贯亚洲与欧洲大陆的贸易和文化交流通线。在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主要有四条交通线:其一为“沙漠丝绸之路”,从洛阳、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至西域路,然后通往欧洲,也称为“绿洲丝绸之路”[1];其二为北方草原地带的“草原丝绸之路”;其三为东南沿海的“海上丝绸之路”;其四为西南地区通往印度的丝绸之路。
一、草原丝绸之路及其文化遗产概况
1.草原丝绸之路概述。从文献记载看,草原丝绸之路形成于公元前5世纪前后。当时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逐水草迁徒,随畜牧而转移,居无定处。因受游牧生产、生活方式和自然环境的制约,游牧民族日常生产生活所需的部分工具、食品、衣物等依赖于定居地区的补充。当面临干旱、暴风雪等灾害时,为了寻找好的牧场或为了补给日常生活所需品,起初就用掠夺、征服的方式来获得定居地区的物质成果。其后,游牧民族逐渐受中原等各民族的文化影响,学会了通过贸易交换的方式来获得其日常生产生活所需品,从而逐渐形成了“草原丝绸之路”。后来,匈奴民族统一我国北方草原地区之后,正式打通了草原丝绸之路的通道,与西方一些国家贸易来往也更为频繁,该通道逐步成为我国长城南北地区及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2.草原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概况。草原丝绸之路的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历史文物、建筑和人类文化遗址。即,古城址、古建筑、石窟寺、碑雕、碑画、窟洞、器物等。被誉称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背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为表现形式,即,民间传说、语言习俗、文艺礼仪、烹调餐饮、传统医药等。
草原丝绸之路的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如,考古发现的内蒙古杭锦旗阿鲁柴登的两座匈奴墓中,金器就有鹰形金冠、虎形镶宝石金饰、四虎噬牛纹金饰牌、金项圈、金耳坠等计二百四十六件,还有银器、石串珠等。2003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察哈尔右翼前旗巴音塔拉镇土城子村集宁路古城遗址,挖掘发现了大量的房址、墓葬、窖穴、道路、水井等遗迹,出土的瓷器、陶器、铜器、骨器、钱币中,仅完整或可复原的瓷器就达三千余件。
草原丝绸之路是文化文明交流之路,草原丝绸之路的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多种文明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物质见证。如,内蒙古出土的突厥族金银器上,就凝聚吸收了西方文化、波斯、印度等民族文化的因素。此外,瓷器、佛像、拜占庭金币、波斯银壶等文物的出土也印证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草原丝绸之路中的甘肃段堪称黄金段,世界三大宗教都在这里留下了历史痕迹,其中石窟寺就是佛教及佛教艺术中国化的实物标本[2]。天水后街的清真寺则是以其文物遗存的丰富性见证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
草原丝绸之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多样、内涵丰富。仅甘肃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一百多项,包括花儿、唢呐艺术等民间音乐八项,兰州太平鼓等民间舞蹈十三项,环县道情、皮影等传统戏剧八项,兰州鼓子等曲艺八项,民间杂技与竞技两项,兰州刻葫芦、天水雕漆等传统手工技艺十三项,民俗类有夏河县香浪节、天水太昊伏羲祭典等十六项,庆阳庆城徒手秧歌等民间舞蹈十七项,兰州清汤牛肉面等民俗十五项等。
草原丝绸之路的文化遗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既具有物质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又具有深刻的精神信仰意义。
二、草原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保护策略
草原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是祖先的杰作,是历史的宝贵财富。如今,为发展旅游业越来越多的文化遗产被开发利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如何做到有效保护是急需正视的现实问题。只有把有效保护放在第一位,才能保持草原丝绸之路文化遗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区域保护与整体保护相结合并制定实施整体性保护规划。草原丝绸之路具有涉及范围广、时空跨度大的特点。保护草原丝绸之路的文化遗产,既是丝路各国各地区的重要使命,同时草原丝绸之路的文化遗产也是多区域多民族多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有机的整体,是一个范围庞大的文化复合体。因此,草原丝绸之路的文化遗产保护,在做好区域保护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强整体保护。依据草原丝绸之路的线路起点终点、整体范围的划定等制定实施整体性保护规划,包括草原丝绸之路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草原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等。
区域保护与整体保护相结合,既有利于促进各国、地区性的文化遗产保护,更有利于促进草原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在各国的国家保护规划和各地区的地区性保护规划基础上,制定实施行之有效的整体保护规划,会产生分散的点状保护基础上的整体效果和更大的影响力。
2.建立跨国合作保护机制并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草原丝绸之路的文化遗产,虽然在空间上跨越洲界、国界,在现实的行政区划中分属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但是作为多个区域多种文化交流的产物,它并不单单属于某个國家,而是属于全体沿线的各个国家。因此,保护草原丝绸之路的文化遗产应不受国界、不受地域限制,沿线各国都有义务保护好草原丝绸之路在各国的文化遗产,同时通过跨国合作保护、跨区域合作和交流,沿线各国就文化遗产保护展开多种合作,并形成跨国多级合作保护机制。
特别是在“申遗”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沿线各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以“草原丝路”为纽带,将“草原丝路的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整体申报,其遗产价值将会极大提升,而且多国联合申报的创新模式也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对获得优先申报权和提高申报成功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通过多元化的投融资平台建立草原丝路文化遗产保护专项基金。草原丝绸之路的文化遗产,数量较大、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涵盖面广,若要使其得到有效保护,建立草原丝路文化遗产保护专项基金是非常必要的。如,我国是一个文化遗产丰富的国家,由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属于公共非营利性质,其目前的资金投入主要是依靠政府。当政府投入的有限经费,面对全国众多需要保护的文化遗产时,还只是杯水车薪。
因此,在以政府为主导的基础上,之后应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优势。在政府主导下,完善相应的行政、法律和经济机制,调动社会各方积极性,通过多元化的投融资平台建立草原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专项基金,切实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三、草原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开发模式
要正确处理草原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应把保护文化遗产资源放在首位,并在实施有效保护策略的前提下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建设和利用。
1.创建“草原丝绸之路文化主题公园”。文化主题公园开发模式,是在一定区域内,通过仿造民俗环境、表演生产生活中的某些民俗活动,使文化遗产集中展示与旅游者参与体验相融合的一种产业开发方式。创建主题公园,能使草原丝绸之路的文化特点汇集在一起,使人们更好地观赏和感受草原丝绸之路的文化景观和文化习俗。目前内蒙古正在积极推进“草原丝绸之路文化主题公园”的建设工作。
草原丝绸之路的东端中心地在内蒙古地区,从建城史和历史发展的变迁来看,呼和浩特市在草原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中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枢纽城市。因此,2014年7月,呼和浩特市开始着手规划建设“草原丝绸之路文化主题公园”。按照规划,该公园的选址沿城市东二环内侧,占地约120万平方米。具体区域为北起新华大街,南至南二环,东西平均宽度350米,南北长约4公里[3]。此主题公园的建成,对于草原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传承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推進博物馆的产业开发。草原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开发可采用公共、民间和数字博物馆三种模式的开发来实现。公共博物馆的产业开发,以文化遗产作为内容基础,以文物复制、文化纪念品销售、会展展览等形式实现其经济价值;民间博物馆的产业开发,以文物资源作为基础,以文化产品创新作为持续发展的动力,以旅游开发作为重要途径,将纪念品开发等纳入开发规划;数字博物馆的开发,是以图像、影视、文本、语音等多种形式,将博物馆的各种资源进行数字化运作并形成信息资源,使之便于保存、传播和使用。
总之,利用博物馆产业的开发,在文化展览、文化休闲、文化旅游、文物复制品生产销售等行业和领域引入市场机制,推动博物馆从以“征集、保护、传播、研究”职能为核心的传统公益性机构,逐步演进为宣传教育传播机构和文化创意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通过公共博物馆、民间博物馆、数字博物馆等多种形式的开发,使文化遗产由内容性的价值体逐步成为拥有审美、艺术、商业价值性的消费体,从而达到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经济文化目标。
3.发挥旅游开发与特色餐饮开发的带动作用。草原丝绸之路的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与文明的结晶,也是可供开发利用的重要旅游资源和旅游名胜。旅游开发,要以文化遗产为核心,以自然、民俗、文化景观和旅游纪念品为支撑,通过当地政府的积极推动创造良好的政策和体制环境,引导和支持企业进入旅游开发系统注入资金获得价值收益,从而促进草原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开发的良性运作。
特色餐饮作为草原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以民族餐饮为平台,并融汇多种多样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将民风、民俗、民艺汇聚一堂,有利于实现草原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更新和开发。因此,旅游开发、特色餐饮、演艺展示相配套,形成旅游、餐饮、演艺等行业互相带动的发展模式,并衍生出旅游、餐饮、演艺融为一体的综合产业体对草原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开发会起到非常好的带动作用。
草原丝绸之路是著名的商业和文化交流之路。在未来的草原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当中,中国作为文化遗产大国,将传统的方法与模式继续发扬光大的同时,新政策的出台和创新可行性方法与技术的出现,不仅给草原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带来新的思路,也会有更多的经验成为世界性的范本。
参考文献:
[1]张景明.草原丝绸之路与草原文化[N].光明日报,2007-01-26.
[2]胡潇.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在现当代的艺术表现与拓展[J].社科纵横,2011(6).
[3]张谨娴.呼和浩特建设“草原丝绸之路文化主题公园”[EB/OL].
中国新闻网,[2016-01-17].http://www.chinanews.com/df/
2014/07-17/6396367.shtml.
[4]王大方.论草原丝绸之路[J].前沿,2005(9).
[5]李明伟.丝绸之路研究百年历史回顾[J].西北民族研究,2005(2).
[6]南宇.简析西北丝绸之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J].旅游文化,2012(4).
[7]李林.“文化线路”与“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探析[J].新疆社会科学,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