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宇
年初,广州市委、市政府正式发布《关于加快集聚产业领军人才的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加快集聚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产业高端人才和产业急需紧缺人才。
3月,普华永道和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联合发布《机遇之城2016》,广州从24座候选城市中脱颖而出,荣登榜首,成为2016年最有机遇城市。
从今年起,“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恢复一年举办一次的周期,并冠以“中国海外人才交流大会”的名称。
广州正在一步步布局人才盛景,以实现“人才强市”的战略目标。日前,本刊记者采访了广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委书记、局长杨秦。
引才步子迈得更大
记者:在普华永道和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联合发布的《机遇之城2016》中,广州荣登榜首。报告中,广州在“智力资本和创新”维度位列总分第一,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比例”“重点大学的研究水平”两个指标得分均居于前列。这是否意味着广州对于高端人才具有独特的吸引力?
杨秦:广州在些项指标中登上榜首,对广州来说确实很有激励意义。长久以来,广州一直在积极推动本市人才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及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同时根据广州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组织实施了一批市重点人才工程,构建了相对成熟的高层次人才集聚体系,这些高层次人才在资助期内创造了丰硕的科研成果。据不完全统计,广州市认定的市管专家在资助期内,累计发表论文1997篇,出版专著151本,承担参与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达1040项。
可以说,现在的广州,正在积极探索吸引人才、创新人才政策的新模式,致力于引进培养一批懂技术、懂市场、懂管理的复合型科技服务高端人才,为整个广州的创新驱动提供“源头活水”。广州目前汇集了广东省2/3的高校、77%的科技研发机构和全部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科学城、大学城、国际生物岛等一批创新创业基地。科研人才集中、产学研平台载体众多让广州具有极大的创新能力释放空间。
但同时,我们应当清醒地意识到,一两项指标的领先并不能说明什么,它更多的意义是为我们带来一个重要启示,即在城市粗放型发展模式转型之际,科技和创新才是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广州城里“才智”的跳动活力,才是这座城市均衡发展的根本与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两会期间对广东提出“腾笼换鸟,凤凰涅”的要求。所谓腾笼换鸟,正是对“舍”与“得”的辩证把握。人才也需要腾笼换鸟,城市升级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实现人的升级,一个城市的人才结构,是一个城市升级的最终衡量指标。研究“新鸟”进笼“老鸟”去哪,也是近年来广州积极探索人才政策的一个大的方向。过去,广州在人才政策上相对保守,显得有些中规中矩,但今年起,广州将在扶持、吸引人才的政策上,把步子迈得更大一点。
记者:您谈到广州将在扶持、吸引人才的政策上,步子要迈得更大一点,如何实现这个目标?
杨秦:广州已正式发布《关于加快集聚产业领军人才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提出了20项任务举措,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在广州重点产业领域内支持500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含团队成员),每年支持1000名产业高端人才、2000名产业急需紧缺人才,具体体现在“五个一”:
实施“一个支持计划”。即实施“羊城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支持计划”,5年内对在广州市创业发展的50个创业领军团队、50个创新领军团队、100名创新领军人才和50名创新创业服务领军人才给予支持。
建立“一个奖励制度”。即建立“产业领军人才奖励制度”,分设3个专项:奖励杰出产业人才、奖励产业高端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奖励引才成绩突出企业。
完善“一个服务机制”。即建立完善企业人才评价服务机制、人才绿卡制度、创新创业服务机制等产业领军人才服务配套机制。
搭建“一个发展平台”。即支持人才承担科技项目、扶持企业建设创新创业平台,对于产业领军人才,广州积极支持他们承担各类科技项目和人才项目,入选省级以上项目的将给予配套资金资助。
畅通“一个流动渠道”。即畅通产学研人才流动渠道,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支持科研人员创业。
广州在实施《意见》及配套文件上的投入,每年约7亿元,5年共约35亿元,对每个创新创业领军团队来说,可获得300万元人才经费和最高3000万元的项目经费资助,这样的资金支持力度在全国来说都是具有相当竞争力和吸引力的。
“人才绿卡”领衔政策支撑
记者:广州此次人才举措大动作的背后,在政策层面有哪些变化和亮点?
杨秦:第一个亮点是“政策聚焦”。这次《意见》的出台,引才服务更集中在重点产业领域;服务对象更集中在推动广州重点产业发展创新创业的领军人才、企业的高端人才、紧缺人才上;政府资金的投入更集中在具有发展潜力的人才和项目上,一方面围绕广州国际航运枢纽、国际航空枢纽、国际科技创新枢纽等三大战略枢纽建设,以及国际航运中心、物流中心、贸易中心、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和国家创新中心城市建设,立足打造高端高质高新现代产业新体系,将支持对象聚焦到商贸会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航运航空、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健康、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汽车、精细化工、重大装备与机器人、文化创意等重点产业领域的领军人才和团队,充分发挥产业领军人才在集聚中高端产业、实现经济中高速发展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另一方面强化资金聚焦,力求聚焦到切实产生效益、最具潜力的人才项目上,入选的创新创业领军团队可获得300万元人才经费和最高3000万元的项目经费资助。
第二个亮点是“敞开大门”。对广州发展需要的人才“敞开大门”。以前我们讲吸引人才,很多时候都是强调高端人才、专业人才。现在,新的人才政策不但覆盖了高端人才,还覆盖了骨干人才、行业人才,不再局限于“小众人才”,而是覆盖到了涉及广州新兴产业聚集相配套的各种相关人才,同时我们还突破性地引入社会专业投资机构参与对创业领军团队项目的评估评审,并通过政府股权跟投、贷款贴息、融资风险补偿等多种方式对人才团队给予支持,有力撬动市场力量对人才工作的投入。国内有些地方还局限于拼政策、拼资金,其实政府的财政资金是有限的,我们最终还是要用政府的引导来撬动社会资本,充分吸纳社会资本,为人才引进服务。
第三个亮点就是“制度出新”。这种“新”并不是把旧的制度完全打破,而是在过去的人才培养和吸引制度中嵌入一些新的元素。我们区分不同类型的企业需求,既有对人才项目的资助,又有对人才的奖励补贴,也有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上的突破创新,同时还提供人才绿卡等一系列生活工作便利条件,力求打出组合拳,全方位支持产业领军人才。可以说,过去的人才引进趋向于重引进、轻服务。但现在,我们同时重视人才在广州的创新创业,以及对人才的服务,致力打造“人才汇聚”的局面。这种“汇聚”,是流动性的汇聚,像万花筒一样聚合而不沉淀,保持广州城市发展“最强大脑”的活跃和创新。
记者:刚刚您提到“人才绿卡”制度,我是否可以理解为它是广州市“重引进、重服务”进程中的一个折射面,能具体谈谈广州在人才服务方面的举措吗?
杨秦:对广州来说,目前最需要做的,不仅是解决人才的生活问题,还有两个很重要的方面,一是如何给人才提供一个合适的成长环境;二是如何打破“笼子”,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流动的活跃性,让各类人才愿意来广州追梦,能够在广州圆梦,成就真正意义上的“机遇之城”。
广州出台的“人才绿卡”制度正是基于此而衍生的,涉及到安家落户、买房、孩子入学等一系列实际问题,凡在广州地区工作、创业的非广州户籍的国内外优秀人才,每年在广州创业或工作超过6个月,均可申领“人才绿卡”,共涉及8大类15项优秀人才。持“绿卡”者可享受直接申办工商营业执照、申请技能晋升培训补贴等9类服务。“绿卡”常年接受人才申请。不仅“绿卡”持有人可享受服务,而且其随行配偶、未成年子女等亲属也可申领“绿卡”副证并享受相关待遇。
可以说,“人才绿卡”的出台是一个突破口,充分彰显了广州全面加大人才“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双向开放力度,一方面降低了广州人才引进的门槛,打破了一些外在的藩篱,灵活了人才引进模式;另一方面加强了人才服务“软环境”建设,扩大了人才服务的范围。只要是可以为广州发展所用的人才,广州都欢迎。让广州所需要的人才也能享受广州市民的待遇,这对行业人才将有相当的吸引力,对人才的稳定,尤其是对骨干人才及基数最大的中层人才的稳定,都有巨大作用,最终将惠及整体产业发展。
好的政策,更需要有落地的梯子。广州早在多年前就专门设立了为来穗留学人才和高层次人才提供综合便利的“一站式”服务机构——广州留学人员服务中心。它不但是广州吸引人才的一张“重要名片”,也是广州人才政策落地的“重要窗口”。它构建了“一站式”服务体系,已完全实现“一站式受理、一次性告知、一条龙服务”的链条式服务,有效规避了留学人员回国初期办事问路无门、四处碰壁的窘境。目前新出台的“人才绿卡”“产业发展和创新人才补贴”“创新领军人才”“企业人才培训补贴”等项目均可在这里进行申报。
打造“升级版”留交会
记者:我们知道广州有一张“全球引智”的名片——“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以下简称“留交会”),能为我们介绍一下留交会的最新情况吗?
杨秦:留交会是国家级人才项目引进平台,自1998年至今已举办了17届,由中央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小组指导,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北京、天津、上海、重庆、香港贸易发展局、澳门国际人才交流协会、“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等25个城市和机构共同协办。去年的第17届留交会共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3个代表团参会,堪称历史之最。
第17届留交会上,我们以推进实打实的人才对接和项目落地为办会原则,向海外高端人才展示中国的优势、广州的优势。据不完全统计,短短两天的会期中,海外人才带来了科技和创业项目1162个,其中“千人计划”专家项目300多项,“春晖杯”获奖项目195项,中美创客大赛获奖项目150项,独联体参会项目200项,自由参会海外人才项目317项。一大批重大项目签约落地,首期投资规模达25亿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广州市“菁英计划”派出的留学人员韩超,同时被5个创业园区相中,留交会上当场获签一份2000万元的投资意向协议。广州开发区达成引进人才意向103项,落实投资金额2亿元。
列出这一组数据,不仅仅是为了展示大会的成果。更想说的是,留交会不单是一个孕育创新和机遇的温床,更是成就与荣誉的起点,百度公司董事长李彦宏、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健、药明康德董事长李革、锐博生物董事长张必良和威创视讯董事长何正宇等都是由这个平台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记者:据说留交会从今年起恢复一年举办一次的周期,并冠名为“中国海外人才交流大会暨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以下简称“大会”),作出这个改变的原因是什么?出发点何在?
杨秦:主要体现了三个层面的变化:一是覆盖面的变化。我们扩大引进海外智力的覆盖范围,打破了国籍地域边界,不唯学历,将参会的海外人才由以中国海外留学生为主,扩大为海外人才,将外籍高层次人才和港澳台人才也囊括在内,体现了广州迈开步子“全球引智”的力度和魄力。
二是办会手段的变化。本届大会将进一步发挥国家主办部委和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力量,调动各方资源,创新办会手段,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展线上、线下活动,提高办会水平。
三是更注重办会实效。在第17届留交会成功办会经验的基础上,突出“精准定位、精准对接、精准落地”的特点。“精准定位”,即大会将定位于国家级海外人才交流大会,为广州市新一轮大发展服务;“精准对接”,指的是充分分析市场、人才需求,利用线上、线下活动进行需求对接;“精准落地”,即不拘一格地引进人才,提高办会实效。我们将充分利用好这一国家平台服务好广州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服务好广州三大国际战略枢纽和“三中心一体系”建设,广聚英才,立足羊城服务全国。
记者:今年大会的主题“聚英才,圆梦想,创未来”内涵是什么?
杨秦:截至2015年,中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累计已达221.86万,占已完成学业群体的79.87%。这意味着中国正式告别人才净流出,进入在全球范围内分享人才红利的新时代。这个阶段,我们一方面需要有像留交会这样的一个触角广泛、连接功能强大的创新资源汇聚平台,推动创新资源流动与配置的全球化;另一方面,在一些战略性的新兴产业领域,海外人才也希望有这样一个平台,使科研、人才、资本、产业化领域能与国内资源实现快速嫁接,依托中国优势嵌入全球创新链条,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其实海外留学人员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具备全球视野,对技术、市场、团队、商业模式往往有其独到认识,成才密度一直较高。作为举办地,广州有必要将留交会提升到战略层面来统筹规划、系统谋划,把今后的大会办好办强,让大会既服务于国家战略,也服务于城市战略,这也是当年我们举办留交会的初衷所在。我们希望能依托这样一个平台,将海外留学人员聚集起来,起到一个推动创新资源配置的流动的作用,变人才红利为真正的创新红利,真正意义上实现“聚英才,圆梦想,创未来”。
记者:海外人才能否积极携项目参会,是大会成功的关键。大会组委会是通过什么方式发动的?
杨秦:首先,我们发动三个层面联动宣传,持续营造宣传热点。具体来说,第一,广州市内(省内)参会发动,通过组织市直各相关单位和各区政府,围绕我市“三中心一体系”建设和“1+4”人才新政,发动所管辖企业、研究机构、高校等机构,征集人才项目需求、甄选具有代表性的单位、园区、孵化器、实验室、众创空间等,提前做好项目需求、项目落地等准备工作。
第二,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参会发动,通过召开主协办城市会议,邀请各城市、各单位组团参会,并面向全国征集参展商和参会代表团。
第三,面向海外宣传发动,这也是我们宣传发动的一个重点。我们将借助教育部、科技部、国侨办和欧美同学会,以及省市政府相关部门在海外的工作平台,有针对性地面向海外高校、研究机构、留学人员社团等组织,全面开展有声势、有影响的海外宣传发动活动,发动海外人才携项目参会,动员有合作意向的海外人才参会。
其次,围绕上述三个层面,我们还将积极利用新媒体进行立体宣传。简单来说,就是“微博+微信+网站+线下活动”的立体宣传模式,在互联网上掀起大会推广热潮。
记者:能否透露今年大会举办的时间和地点?
杨秦:预计于12月21-22日,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举办。新一届大会将紧紧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和国家战略,坚持“面向海内外,服务全中国”的办会宗旨,坚持人才必须合理流动,使广州,以至全国受益。广州千百年来“兼容并包、开放进取”的历史印记已深深烙印在留交会这个品牌上。“勿忘初心,继续前进”,我代表广州、代表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欢迎全球人才来广州赴这一场人才的盛宴,在广州这座机遇之城寻梦、追梦、圆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