迩半坡
从小到大,每天都会亲密接触“坐法儿”,无论是椅子、凳子、马扎还是沙发,是否好看、轻巧又环保,坐得舒不舒适,坚固耐用又易于收纳,则让木作达人们脑洞大开,赋予“坐法儿”种种可能。
留只小板凳陪孩子长大
“十二时慢”创始人曾强,上海,广告创意人
2014年以前,曾强一直在国内或国际广告公司担任要职,其创意作品曾获得多项国内外金奖或全场大奖。在他看来,创意人就该有很多想法,会催生很多个人爱好,而家居设计是他优先想尝试的选项。两年前,一个偶然契机,创办“十二时慢”木工房,意为时光中的每分每秒,只有把时间交给木头,才显出更慢更长,要用精工细琢打动木头,放缓生活。
直到有一天,太太无意间回忆起小时候坐过的小板凳儿,动情地说:“小板凳儿丑丑的,曾经坐着它吃饭、过家家、写作业,可如今,早已不知被丢到哪里去了。”太太便执意要他也做只小板凳,当做礼物送给女儿。曾强听太太这么一说,心想这还不容易吗?一定做一只能陪伴女儿一起成长的小板凳,希望小板凳能成为女儿的美好记忆。
紧接着,曾强开始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草稿设计,竟先后五易其稿才觉得满意,但做出来既想它好看,又适合女儿搬来挪去,坐得舒服,则让曾强仅摸清制作工序,了解各种材质、工艺和器械,就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亦非简单的事。
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曾强从家具结构、组装原理到木头材质,越是深入学习木工工艺,越觉得有意思。重要的是,曾强在此过程中,结交了不少木工爱好者及制作人,他索性组成一支木作团队,取名“十二时慢”,共同打造他们心目中的小板凳。
曾强认为,设计和制作一只小板凳,谈不上复杂,但作为陪伴小孩子的礼物,却饱含着满满诚意和爱,因此要采用上佳材质和工艺。当曾强把第一只成品小板凳做出来送到女儿手边时,女儿一见倾心,感到非常满意。随后,曾强把小板凳图片传至朋友圈,同样引来一帮妈妈们的欢迎,纷纷请求量产,送给更多家庭的孩子们,在每一只板凳背后刻上小主人的名字以及出生日期,意义更大。
现今,“十二时慢”木作坊创办近一年,团队成员中有影视制片人、创意设计师、老木工师傅和木艺爱好者等,皆是喜欢满世界寻找有趣事物的木友。“十二时慢”木作坊即成了他们切磋交流、放松娱乐的场所,甚至不断有新人慕名到访和参与学习。“十二时慢”作为颇具国际范的团队组合及本土品牌,也预示着他们的做事态度。
一把椅子做了3年
“田间作”创始人余浩,北京,建筑师
2011年末,余浩大学毕业后,已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上班3年有余。比起国内外建筑大师和国家级建筑项目,余浩一直渴望接触更真实有趣的造物过程。他说:“我小时候在南方长大,至今记得木工师傅来家里打造家具的情景,由衷地喜欢传统家具的古朴感,也爱上了手工造物的踏实感,是件非常神奇的事情。”
半年后,余浩毅然选择辞职,由建筑师变身为木匠,搬家至远离北京市区的地方,租一处小院住了下来。整理小院,粉刷墙壁,购置专业设备,房屋里空空荡荡,缺床就自己做床,缺衣柜就做衣柜,缺书架就做书架,小院的檐廊、室外椅子和晾衣架,直到将院落和房间做满各式家具为止。余浩做完这一切,小时候的记忆随之唤醒,加上多年来的专业训练,便产生出自己设计和制作木制家具的想法。
曾经被其称为“1号椅子”的作品,灵感来自明代圈椅,余浩从样稿到材质,从扶手到背杆等,一改再改,一把椅子竟做了3年之久。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一位木工界大师的一句话,大意是:“我收来许多大木材,但我不急着做什么,常年看它们在雪里在雨里,由它们决定自己是什么,我只是依它们的意愿,让里面的灵魂再活过来。”
整整3年,余浩做了无数把“1号椅子”,一直在反复修改中,才将它调整为更适合普通居室尺寸,优化靠背部分舒适度,材料也从开始的松木、橡木,最终选定为轻便、坚固花纹好看的白蜡木,而椅面选用可再生的环保材料牛皮纸绳编织,让人感觉冬暖夏凉。
而今,余浩的木作家具工坊“田间作”初具规模。随着品牌知名度日益提高,他的“1号椅子”也已进入量产阶段,预示着这把做了3年的手工实木椅子,将进入更多家庭和居所。
小马扎,为生活而设计
“時作”创始人赵英明,北京,建筑师
赵英明夫妇都是85后,大学学的同是建筑学专业,只是毕业后,一个做了建筑师,一个做了杂志编辑。生活中,他们是狂热的木工爱好者,家里堆满各种家具书籍,以及绘制的家具草图。北漂5年余,搬过4次家,他们唯有书籍和草图舍不得丢弃。
2013年的一天,妻子和有着相同专业出身的赵英明相识,看到他保存着一沓沓家具草图,善解人意地说:“我们何不把它们一一实现呢?”说做就做,他们经过近一年积极筹备,终于拥有了一处约150平方米的木工坊,取名“時作”设计研究室。“時”则时间、时节、时代;“作”即指木作、耕作、匠作。
2015年全年,作为木作手艺人,夫妻俩工作之余,几乎没有周末和假期,致力于与木作相关的研究和设计,将设计图一一真实而完整地制作成成品。在赵英明看来,他还是钟情而迷恋于传统的小马扎,因为这是他小时候经常看到人手一把小马扎,坐在乡下院落里乘凉,而印象中的传统马扎大都做工粗糙,缺乏细节。赵英明始终秉持“为生活而设计”的理念,他将看似普通的可折叠的传统马扎,重新创意设计,加上靠背,改良而成便携式构造和样式。
赵英明的“時作”品牌便携式“有背马扎”,从设计、制作、改进及试坐,历时一年,不断调整结构、尺度、工艺等细部环节,直至达到轻巧、舒适、结实、便于收纳和运输等产品级标准,颇具设计感。2016年一经推出,便受到爱创意、爱生活人士的青睐。
赵英明这样描述他的小马扎,你可以把它装上车去你想去的地方,可以带着它去郊外,走累了就停下来坐法儿。朋友来家里做客时有马扎可坐,不用时摆放在角落,再小的家也不显窘迫。最重要它是舒适的、结实的,足够承载你美好的生活。
把“拼凳”打造成童年交友神器
“無有匠造”创始人张器安,北京,建筑师
80后木作达人张器安,自小对木工活感兴趣,大学毕业后成了一名建筑师。生活中,他的自娱自乐活动就是做木工,家里的饭勺木碗等生活用品,都是他工作之余捣鼓出来的成果。
2014年,张器安从建筑公司辞职后,和结识多年的建筑师好友祁岳,联合创办了属于他们自己的设计品牌“無有匠造”工作室,全身心投入其中,重新开启从无到有的木作之旅。有一次,祁岳跟张器安闲聊时说:“女儿刚上幼儿园不久,第一次送她去教室,回头看见她一个人怯怯地站在教室外很久。因为女儿说新来的小朋友都害羞,谁也不理谁。”二人越聊越深入感受到,属于独生子女一代的小孩子们,社交需求同样很重要。于是,他们就集思广益,为鼓励孩子在一块儿玩而做些什么。
二人随即行动起来,拿出多年来积攒的各种家具草图,研究来研究去,也没想出什么好办法。一连几天,他们本着能让小朋友一看即明白,且会主动聚在一起玩的理念,又画出一沓草图,至终琢磨出了木作“拼凳”,就像做拼图一样来拼凳子。
这个创意,虽然没有刻意炫技和装饰,只是将凳面做成拼图造型,但可陪伴孩子很久。重要的是,为确保“拼凳”的环保材质,他们还是经历了反复选择。传统榫卯拼接不带有一个螺丝钉,采用黑胡桃木及白蜡木而颜色耐看且温和,反复精磨使木质表面呈现细腻手感,以及使用环保油漆等,保证孩子使用安全。
有趣的是,拼凳不仅仅可像拼图那样随意拼拆,还能拼成排排坐的长板凳或者小矮桌,赋予“拼凳”种种实用价值和暗示作用,暗示小朋友去找更多伙伴,一起玩拼凳,一个小朋友搬不动,另一个人则会过来帮忙,不知不觉中,交到更多好朋友,顿时变得有趣起来。
截至目前,张器安和他的“無有匠造”工作室,经过1年多营销推广,已形成品牌效应,拼凳投入量产,小板凳成为儿童的交友神器,将很快走进更多家庭生活场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