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大勇
(沈阳化工大学 辽宁沈阳 110142)
辽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①
杜大勇
(沈阳化工大学 辽宁沈阳 110142)
我国专业的竞技体育人才是由省、市专业运动队招聘的,是专门从事某一项运动的专业人才,而竞技体育的后备人才则是专门为专业运动员和竞技体育的后备人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选拔方式很多,通常情况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是将有体育潜质,通过选拔进入体育运动学校、少年儿童体育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符合条件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社会力量举办的其他培训机构(以下统称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机构),参加体育训练的青少年、儿童。该文运动文献资料法,通过对近年来辽宁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调查,分析了辽宁省在运动项目上的优劣势。
辽宁 竞技体育 后备人才 发展
竞技体育的核心是专业运动员和竞技体育的人才,对于竞技体育来说,其后备人才是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或缺的。我国自建国以来,竞技体育的发展是在曲折中飞速发展的,其取得的辉煌成果是世界有目共睹的。在我国经济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就制定了许多竞技体育的规划,其中由于规划的不合理性导致大量有前途的运动员运动生涯夭折。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依靠“人海战术”,虽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造成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在世纪末期,我国体育界终于摸索出了适合我国运动人才培养的“三级训练法”,渐渐向我国体坛、国际体坛输送了大量经济体育人才。
辽宁省是我国竞技体育人才输送大省,培养了大量的各项运动的世界级冠亚军。是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重点省份。随着经济的发展,竞技体育发生了新的变化,为了遵循经济归来吧,培养适合现代发展的竞技体育人才,经过笔者的综合分析,大量实证研究,对辽宁省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展开了调查分析。
表1 奥运会周期年的在训二、三线运动员数量统计结果
图1 2001年辽宁省金字塔梯队结构与2004年结构对比图
2.1研究对象
参加2004年国家奥林匹克后备人才培养基地的评定工作的14所业余体校,每所申报的学校所具备的基本条件就是在一个奥运会周期年内培养出一名或者多名奥运会或其他世界性赛事的冠军。
2.2研究方法
该文运动文献资料法,从学术期刊网查阅了关于辽宁省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相关的具有研究性的文献资料,对相关信息进行了分析、审核、收集、整理。
辽宁省是我国的体育资源大省,为我国培养出大量体育人才,其在2001—2004的一个奥运会周期年的调查数据是非常可观的,具有严谨的科学实证性的。辽宁省在2001—2004年的奥运会周期年的在训二、三线运动员数量统计结果(如表1)。
通过表1,可以看出辽宁省的体育后备人才的总数是呈下降趋势的,4年期间,辽宁省体育后备人才总数下降了千余人,其中二线运动人的人数确实呈上升趋势的,4年期间人数比增加了150%,三线运动员的人数一直呈下降趋势,但是下降人数总体来说是较少的,从2001—2004年,人数只降了不到10%。通过表1的纵向对比,可以得知,二线运动员人数在增加,三线运动员人数在精简,由于三线运动员人数减少较多,所以辽宁省2001—2004年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还是呈现了减少的趋势。
通过表1的横向对比,可以发现,2001年二线运动员和三线运动员的差距,二线运动员只有三线运动员的15%,是辽宁省体育后备人才总数的10%。而2004年二线运动员和三线运动员的差距减少幅度很大,二线运动员已经是三线运动员的1/3了,是辽宁省体育后备人才总数的20%。在一个奥运会周期年内增加了10%。
我国体育人才的梯队结构一直是呈金字塔结构的,通过表1所示,辽宁省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梯队结构也是一直呈金字塔状的,其中感到欣慰的是,在2001—2004这一个奥运会周期年中,二线运动员人数是直线上升的,三线运动员是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在训练人数总数也是逐年递减的。这表明辽宁省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金字塔梯队结构的“塔尖”和“塔身”是在逐年增大,而塔基正逐年减小。这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上是一个非常良好的人才培养趋势。(如图1)
通过2001—2004年的数据表明,辽宁省的体育人才后备人数一直呈现出了精简的状态,虽然总体减少,但是优秀的二线运动员越来越多,运动员越来越精炼。由此看来,辽宁省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质量逐年提高,这对辽宁省的竞技体育事业发展都是非常良好的。
[1]王健.体育后备人才训练态度的发展与变化——对近5年来体育后备人才训练态度的追踪考查[C]//第五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1997.
[2]张健,熊焰,陈立.系统科学视域下我国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研究[C]//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2015.
[3]刘志敏,李洋洋.辽宁省竞技体育取得的成绩与后备人才培养的机制研究[C]//2013年全国竞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2013.
[4]潘迎旭,钟秉枢.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理论分析[C]//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2004.
[5]潘迎旭,钟秉枢.影响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主要因素及各子系统间互动关系的研究[C]//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2004.
[6]刘颖,肖洪钧,马策.辽宁竞技体育优势项目、潜优势项目可持续发展的态势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28(3):84-87.
[7]刘颖,肖洪钧,王晓春.辽宁竞技体育优势项目管理体系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6(4):500-502.
G80
A
2095-2813(2016)09(a)-0156-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25.156
杜大勇(1972,2—),男,满族,辽宁营口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社会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