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小兴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行业得到了飞速发展,但是不同地区建筑地基处理方法存在差异,本文针对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地质特点与岩土工程条件,结合高层建筑特性与地基处理方法提出几点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法,结合具体工程实践与复合型地基处理方法,表现其在高层建筑中的具体应用,希望为湿陷性黄土地区高层建筑地基处理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 湿陷性黄土;高层建筑;地基处理;复合型地基
在我国,湿陷性黄土分布非常辽阔,常见于陕西、山西以及甘肃等地区,宁夏、青海以及河北部分区域也有分布。受不同地区堆积环境、地理条件以及气候特征的影响,湿陷性黄土的厚度与工程特性存在一定差异。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下,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并且需要处理更多的湿陷性黄土,如何才能找到适合的地基处理方法,使高层建筑地基处理更加规范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1 地基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区由于所处地貌单元不同,使岩土工程条件存在很大差异。对此,需要采取更加科学、合理的方法结合岩土工程条件与建筑特征,依靠先进的技术与工艺因地制宜的对地基基础进行处理。对于厚度不大的湿陷性黄土,通常可采用单一地基处理方法。如果湿陷性土层以下分布着承载力较大的沙砾地层,可以应用换填法将上部湿陷性土层部分或全部挖除,再用级配砂石或者灰土分层回填,这样才能使地基处理效果增强;如果湿陷性土层下层承载力偏低,则可以使用基桩将其穿透,可以将桩端放置到承载力较高的地层中 [1]。
对于厚度较大的湿陷性黄土场地,可以使用复合型地基处理方法,就是先用桩预处理挤密,将湿陷性消除,完成这些工序准备以后才能进行施工桩基础施工。比如,建筑物荷载较大时,就可以使用挤密桩与钢筋混凝土灌注桩,先进行注浆再使用复合桩地基处理法。如果较大的建筑物荷载,还能应用素土挤密桩或者CFG桩复合型地基处理法;不管使用哪种地基处理法都需要结合工程实际条件选择适合的材料。此外,如果具备良好的施工条件,可以使用灰土挤密桩复合地基处理法。下面就结合工程实例进行分析[2]。
2 工程实例
2.1 灰土挤密桩复合地基处理法
(1)工程概况
工程位于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地层分布杂填土(Q4ml)、黄土(Q3eol)、古土壤(Q3el),具有自重湿陷性,湿陷性等级Ⅱ级(中等),湿陷性土层深度为15m。场地分布的湿陷性黄土的指标见下表一所示。建筑拟建的地上层数为23层,剪力墙结构,基础为筏板,深埋为8.000m。
(2)地基处理方法
该建筑物是中等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建筑类别为甲类。依据国家《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甲类建筑施工需要将地基中湿陷性全部消除,或使用桩基础将全部湿陷性黄土层全部穿透,将基础设置在非湿陷性黄土层内 [3]。
设计地基处理采用DDC法,成孔直径设计为400mm,成桩以后直径为550mm,桩长为7.0m,布置为正三角形。使用2:8比例填料,桩间距设置为800mm,能够达到施工标准。
(3)检测地基处理效果
经过对复合地基承载力的检测,承载力特征值为250kPa,能够达到设计要求;并且桩身灰土压实系数值为0.89~1.00间,压实系数平均值为0.87,深埋范围与挤密系数范围为0.80~0.85之间,挤密系数平均值为0.87,能够达到设计要求;桩间土样自重湿陷性系数与湿陷性系数值低于0.015,表示处理的深度范围内桩间湿陷性基本消除。上述检测结果表明,地基承载力从原来的160kPa提升到了250kPa;桩间土干容重也大幅度提升,明显减少了孔隙,使压缩系数大大减少,提升了压缩模量,表示地基处理效果明显增强[4]。
2.2 素土挤密桩与CFG桩复合型地基处理
(1)工程概况
拟建场地位于西安市,地貌单元为浐河三级阶地。地层分布着素填土、黄土(Q3eol)、古土壤(Q4ml)、粉质黏土(Q2al+Pl)以及中砂(Q2al+Pl)、中粗砂(Q2al+Pl)等。呈中等湿陷性的为黄土(Q3eol)与古土壤(Q4ml),湿陷性黄土层深度为12m,属于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地基湿陷性等级划分为II级,是中等湿陷性黄土地基。建筑地面层数15层,高等约为38.67m,分布剪力墙结构,基础深埋为-5.300m,地基压力为280kPa。
(2)地基处理方法
设计素土挤密桩直径为300mm,桩长为5.40m,等边三角形布置,桩距为780mm,桩排间距为678mm。CFG桩设计桩长为13.00m,桩径为300mm,桩身混凝土等级为C20,顶桩配置450mm厚度的砂石褥垫层,经过试验,这一设计方案能够达到设计标准[5]。
2.3 检测地基处理效果
压缩系数由原来的0.20MPa-1降低至0.15MPa-1;压缩模量由11.25MPa-1提高到了13.87MPa-1。桩间土样自重湿陷系数低于0.012,表示处理深度范围内的地基自重湿陷性消除。完成CFG桩施工以后,检测低应变动力,桩身混凝土波速测量为3012~4061lm/s,平均值为3021m/s,说明桩身是完整的。经过反复检测地基静载荷,发现地基承载力从原来的120kPa提高到了200kPa,能够达到设计标准。钢筋混凝土钻孔灌注桩成孔深度能够满足设计标准,均能控制在合理、科学范围内,使施工成本大大降低,还能使垂直度偏差也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3 结束语
随着建筑项目的增多以及建筑范围的扩充,湿陷性黄土地区的高层建筑地基处理开始受到人们关注,鉴于湿陷性黄土地区土质条件复杂,比起其他地区的施工难度更大,为了确保建筑稳定性与安全性,需要结合建筑场地岩土工程条件与建筑荷载,应用可靠的技术、选择适合的复合型地基处理方法,这样才能使施工质量达到标准。
参考文献
[1]王同涛,闫相祯,杨秀娟等.基于弹塑性地基模型的湿陷性黄土地段悬空管道受力分析[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4(4):113-118.
[2]黄雪峰,陈正汉,哈双等.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湿陷变形特征的大型现场浸水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0,28(3):382-389.
[3]屈耀辉,苗学云.3种常用地基处理方法在黄土区高铁地基中的适用性研究[J].中国铁道科学,2015,36(4):8-12.
[4]杨校辉,黄雪峰,朱彦鹏,等.大厚度自重濕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深度和湿陷性评价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4(5):1063-1074.
[5]张世径,黄雪峰,朱彦鹏,等.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深度和剩余湿陷量问题的合理控制[J].岩土力学,2013(z2):344-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