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江苏沿海县域经济与产业结构空间差异分析

2016-10-19 00:10蒋大亮张振克张芳怡张燕
湖北农业科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县域经济产业结构

蒋大亮 张振克 张芳怡 张燕

摘要:根据江苏沿海县域经济单元2002— 2011年人口与GDP统计数据,计算了县域经济体的基尼系数、变异系数以及泰尔指数,定量分析了研究时段江苏沿海县域经济发展差异性的时空演化趋势。结果表明,沿海县域的产业结构特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江苏沿海12个县域经济整体经济发展差距经历了先增后减的过程,2009年后各县市之间以及各地级市之间的差距普遍减小;随着时间的推移,南通、盐城、连云港内部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一致性,地级市内部县域产业结构亦具有一致性,反映了产业结构对于县域经济的影响;三次产业增长率呈现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向第三产业推移的产业演变规律。

关键词:县域经济;空间差异分析;产业结构; 江苏沿海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06-1592-0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6.06.057

近年来,中央政府重新审视非均衡区域经济发展态势,提出“县域”、“县域经济”和“壮大县域经济”的概念,并将县域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范畴。但是以县或者县域为单元的区域经济研究显得相对薄弱。目前,中国县域经济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县域经济以县城为中心,以产业发展为纽带,以市场培育和壮大为导向,在县域行政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不断壮大经济总量和调整产业结构,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的區域经济。

2009年江苏实施沿海开发战略,沿海县域经济总体呈快速发展,但受社会经济、交通和基础设施的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地区差异性明显。区域经济的空间差异性分析是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内容[1-3]。国内很多学者开展大量的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变化研究。目前,针对区域经济差异,统计学的研究方法不仅言简意赅且运用普遍,主要的研究方法有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3-6]。三种方法各有侧重,相互补充。

产业结构的差异是解释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指标。不同区域或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在产业结构中均有体现。大量学者聚焦产业结构,希望通过研究产业结构找到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经过近百年的探究,学者们达成共识,认为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互为因果,相辅相成[7]。然而,从产业结构角度,结合三种区域经济差异测度,诠释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国内外学者鲜有涉及。

2 江苏沿海县域经济与产业结构空间差异分析

2.1 江苏沿海县域经济差异性分析

2.1.1 整体的经济区域差异呈先增后减趋势 在县域经济差异性分析的过程中,将江苏沿海12个县视为整体,运用基尼系数探究2002 — 2011年GDP与人口在整个沿海地区的匹配差异,结果表明整体的经济区域差异呈现“先增后减”的发展趋势。

由图1可知,2002 — 2004年,基尼系数以每年4.2%的速度攀升;2004 — 2007年期间表现出2%上下的波动;2009 — 2011年,以每年7.45%的速度下跌,其中2009年基尼系数锐减速度最快,达到11.07%。基尼系数的变化从侧面反映出江苏沿海县域经济发展的动态。

首先,在2002年,沿海开发刚刚起步,县市之间差距不大普遍贫困,第一产业占GDP的30.11%,所占比重较大。第一产业具有自然依附性高,生产效率低下,经济发展的带动性弱等特点。江苏沿海自然地理分异与水热组合差距不大,第一产业效益较为均衡。其次,2003 — 2009年,一系列的县市凭借地理区位率先发展,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了28.14%。一方面承接来自苏南的传统工业项目,另一方面以劳务输出的形式拉动经济的发展,如南通海安。最后,2009 — 2011年,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各县市资金、技术、人才与政策条件逐渐成熟。部分产业结构单一、区位条件有限的县域得到了政策支持与资金援助,产业结构逐渐优化,如赣榆在2009 — 2011年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了7.4%。2010年后,伴随着经济危机的恢复,以及苏南地区的产业转移,区域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空前缩小。

2.1.2 部分县域变异系数呈现阶梯下降趋势 以地级市为单位,将2002 — 2011年南通、连云港、盐城的各县县域人均GDP的变异系数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南通、连云港、盐城的县域变异系数呈现阶梯下降趋势。

由图2可知,2002 — 2005年变异系数稳步下降,2005 — 2008年变异系数保持平稳,2009 — 2011年变异系数锐减;南通内部变异系数最大,最高达到了平均0.42左右;盐城与连云港内部变异系数差距不大。这是由于南通第二产业发展起步较早。如2002年海门的第二产业比重已经达到赣榆2007年的水平,传统建筑业、船舶制造业发展迅猛[8]。传统意义上的第二产业对于区位交通条件依赖性大,所以相对靠北的如东和海安第二产业发展相对滞后。造成了南通南北发展的差距。2003-2005年出现了变异系数的下降,该时期是家纺企业发展的黄金时段,乡镇的家纺企业逐渐壮大了南通地区轻工业的发展力量,南北差距逐步缩小;连云港与盐城演化趋势具有相似性。随着2009年沿海开发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江苏加快了对于沿海落后县域经济的建设步伐,通过大规模的围垦以及配套基础设施的投资,部分县域经济GDP年增长达到了10%,反映出国家战略相关政策和经济宏观调控对于江苏沿海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2.1.3 市间差距远大于市内差距 将沿海12个县以其各自所属的地级市进行分组,运用泰尔指数,分别计算在2002 — 2011年中,以人口和GDP为权重的组内差距与组间差距,结果表明各个地级市之间的差距要远大于地级市内部各县域之间的差距。

由表1可知,2002 — 2004年泰尔指数分别增长了29.6%和8.0%;2005 — 2008年出现上下波动;2009年下降了23.2%,随后以每年8%的速度下降。2009年泰尔指数剧烈下降主要是市内差距与市间差距共同作用的结果。分别对市内差距和市间差距进行比较,发现除了2002和2003年两者差距不大以外,其他年份差距逐渐拉大,且市间差距远大于市内差距,后者大约是前者的1/2。2002年市间差距大于市内差距,表明县域经济影响因素众多,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2004年市间差距远大于市内差距,且该趋势不断加强。这种趋势一方面反映出同属于一个地级市相似的区位条件对县域经济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彰显出以地级市为单位的产业结构政策、规划对于江苏沿海县域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表现为在同一地级市的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一致性。沿海各市不同的战略定位、经济政策和市域范围的规划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的影响力在增强。

2.2 江苏沿海产业结构的空间分布

对江苏沿海12个县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GDP分别占县域GDP总量比例的增长率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县域经济三大产业比重的变化对于经济危机产生不同的响应,产业转移现象明显。由图3、图4、图5可知,江苏沿海12县域中三大产业的比重变化规律如下。首先,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以平均每年6.7%的速度下降,但是不同年份的下降速度与幅度有所区别。2009年由于经济危机的出现,第一产业所受影响较小,而影响较大的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下降,第一产业呈现出比重的被动增长。伴随着经济危机的平复,第一产业再一次陷入负增长。其次,第二产业总体呈现增长,2003 — 2008年增长迅猛,2009年下滑明显,出现负增长。2010 — 2011年增长放缓。2003 — 2008年是第二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2008 — 2009年经济危机给以港口,建筑,纺织为主导的沿海产业带来巨大的冲击。2009年后,伴随着产业升级的步伐,第二产业增长放缓。最后,第三产业总体呈现先降后增的趋势。2003 — 2005年,第三产业在大部分的县市是倒退的。2006 — 2008年呈现出缓慢增长,2009 — 2011年呈现出较快增长的趋势,反映出产业转移的过程。

2.3 江苏沿海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比重聚类

运用SPSS软件,采用“0-1”标准化法、最小距离法、欧氏距离法,将江苏沿海12县域2003、2006、2010和2011年的产业结构进行聚类分析(表2)。结果表明,早期聚类结果表现出无序性,2009年后逐渐出现地级市内部的产业比重具有一致性,其空间自相关性日趋明显。2011年的聚类结果与行政区划完全一致。结果表明,产业比重聚类结果逐渐与行政区划一致,对县域经济差异产生重要影响。

由表2可知,盐城地区的滨海、射阳、东台和大丰各县域2009年以后,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幅度迅速变缓。2002 — 2008年,第一产业比重以每年6.7%的速度下降,而2009 — 2011年下降速度放缓到4%左右。盐城地处江苏里下河地区,2013年产粮达600万t,是江苏乃至全国重要的产粮基地。但是,盐城沿海以粉砂淤泥质海岸为主,为“围垦”工程提供良好的天然条件的同时却增加了当地港口开发、通淤、疏浚的难度。因此,虽然第一产业经济效益有限,具有一定的外部不经济性,但由于第一产业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效益的实现,并且从一定角度保全了大区域利益,影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同处于盐城的县以此为农业开发的目标与任务的出发点,逐渐表现出产业结构的趋同和县域经济差异的缩小。

在连云港地区,赣榆、灌云、灌南和东海县呈现出第一产业比重基数大,第二产业逐渐增强的趋势。连云港是江苏渔业大市,该地区第一产业以渔业为主,仅赣榆县2011年渔业经济产值就达到约120亿元。2002年,该地区第一产业比重为江苏沿海之最,至2011年,比重仍然达到了18.73%,与农业大市盐城不相上下,是南通的近两倍。连云港拥有建设深水大港的条件即江苏沿海少有的基岩海岸。因此,利用特有的自然资源,连云港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2009年金融危机过后仍然以每年2%的速度上升。连云港管辖的县拥有相对良好的港口运输条件,水产养殖与港口工业逐渐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相近。

在南通地区,海安、如东、启东和海门县呈现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大,发展迅猛的特点。2011年,南通第二产业比重达到55%,第三产业比重达到36%,远远超过盐城与连云港。南通建筑业起步早,发展快,是南通县域经济的支柱性产业。2007年,建筑业从业人员达68.99万人,特级资质企业15家,逐渐产生建筑产业集群[19]。南通纺织业分布广、规模大,该地区纺织业约占全省纺织业的16%,2011年工业产值约1 381.7亿元,不仅成为南通县域经济重要的来源,亦是不可忽视的民生产业[20]。受到上海地区“退二进三”政策的影响,南通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较好,出现了一批与建筑、纺织相配套的融资、销售、经营和服务行业。南通所辖的县,由于受到上海地区的辐射,加上区域政策具有相似性,县域经济均相对发达。

3 结论与讨论

基于基尼系数、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的测度方法,结合江苏沿海产业结构演变以及空间分布特征,对于2002 — 2011年江苏沿海12县域经济差异及其原因进行定量分析。

1)江苏沿海12个县域经济整体经济发展差距经历了“先增后减”的过程,2009年后各县市之间以及各地级市之间的差距普遍减小。2009年江苏沿海开发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对于江苏沿海县域经济发展和缩小沿海县域经济发展差距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2)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级市内部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具有相似性,地级市内部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亦具有相似性,从侧面反映产业结构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沿海三市逐渐形成各自的产业特色与核心竞争力,有利于避开内部竞争,促进地域间的产业分工,增强产业发展的多样性,提高整个沿海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

3)三次产业增长率呈现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向第三产业推移的產业演变规律,表现出江苏沿海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

江苏省要根据产业结构差异,因地制宜地落实沿海开发战略。以滨海、射阳、东台和大丰为例,在开发过程中,要突出商品粮基地的特色,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做品牌农业、生态农业。同时注重农业相关的服务行业、金融行业,以及观光农业的发展;而赣榆、灌云、灌南和响水,一方面要鼓励支持渔业发展,另一方面要借助陇海铁路,打造江苏的亿吨级大港、带动苏北经济发展的组合大港,发展港口经济。对于海安、如东、启东和海门而言,要注重发展与建筑业、纺织业相关的服务行业、金融行业,带动沿海第三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邱宜干.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2):26-30.

[2] 梁 琦.空间经济学:过去、现在与未来——兼评《空间经濟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J].经济学,2005(3):1067-1086.

[3] 刘 慧.区域差异测度方法与评价[J].地理研究,2006,25(4):710-718.

[4] 梁进社,孔 健.基尼系数和变差系数对区域不平衡性度量的差异[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34(3):409-413.

[5] 马颖忆,陆玉麒.基于变异系数和锡尔指数的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分析[J].特区经济,2011(5):273-275.

[6] 胡志远,欧向军.基于泰尔指数的江苏省区域差异多指标测度[J].经济地理,2007,27(5):719-724.

[7] 刘 刚,沈 镭.1951~2004年西藏产业结构的演进特征与机理[J].地理学报,2007,62(4):364-376.

[8] 欧向军,陈修颖.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成因分析[J].经济地理,2004,24(3):338-342,360.

[9] 李 敏,李东坡,李志宏.基尼系数的简化计算方法初探[J].河北农业科学,2006,10(2):89-92.

[10] 孟德友,陆玉麒.基于基尼系数的河南县域经济差异产业分解[J].经济地理,2011,31(5):799-804.

[11] 刘旭华,王劲峰,孟 斌.中国区域经济时空动态不平衡发展分析[J].地理研究,2004,23(4):530-540.

[12] 许月卿,贾秀丽.近20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测定与评价[J].经济地理,2005,25(5):600-603,628.

[13] 徐建华,鲁 凤,苏方林,等.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尺度分析[J].地理研究,2005,24(1):57-68.

[14] 尚卫平.我国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不平等程度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中国软科学,2002(8):103-104,122.

[15] 周玉翠,齐清文,冯灿飞.近10年中国省际经济差异动态变化特征[J].地理研究,2002,21(6):781-790.

[16] 管卫华,林振山,顾朝林.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原因的多尺度分析[J].经济研究,2006(7):117-125.

[17] 张燕文.基于空间聚类的区域经济差异分析方法[J].经济地理,2006,26(4):557-560.

[18] 胡 俊,张宜红,朱建军.安徽区域经济差异分析——基于泰尔指数的分解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16(3):56-60.

[19] 汪 霄,刁 璇.南通建筑产业集群的发展趋势研究[J].建筑经济,2008(10):31-34.

[20] 金 鑫.南通纺织业的现状和发展对策[J].江苏纺织,2011(12):12-13.

猜你喜欢
县域经济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变迁影响因素的统计考察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
京津冀协同发展模式下河北省县域经济产业集群问题研究
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评价研究
浅议县域经济在招商引资中面临挑战和机遇之探析
建筑业产业结构研究综述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碳排放
中国解决产业结构问题从淘汰落后产能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