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戈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逐渐对社会众领域产生深刻影响。文化馆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可以满足人们对文化的需要。受大数据因素的影响,传统文化馆建设暴露诸多不足问题,难以满足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实际需求。因此,在大数据背景下,建立数字化文化馆具有必要性。本文主要分析传统文化馆建设中的不足,并提出数字化文化馆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大数据背景;数字化文化馆;建设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使信息流动速度不断加快,逐渐推动着社会众多行业领域的快速发展。文化馆建设,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只有加强文化馆建设,才能更好培养和提升人们的文化素质,有助于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但在大数据背景下,传统文化馆建设暴露诸多不足问题,使数字化文化馆建设成为必然。
一、数字文化馆的基本内涵
一方面,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借助现代数字技术将各种文化资源转化为数字,建立资源库,以数字为载体存在、传播和发展。区别于数字图书馆全门类的资源搜集,数字文化馆的资源应侧重文艺资源,建立海量的文化资源库,分享给公众使用。资源库是数字文化馆的基础,是提供文化服务的前提。另一方面,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建立功能多样、内容丰富的平台(包括文化资讯、在线直播、远程教学、知识管理、文化论坛、搜索导航及网上办公等),公众通过网络终端即可享受文化服务,也就是使文化馆得以数字化的方式进入人们的“文化生活”。
二、数字化文化馆建设的必要性
(一)信息浏览方式进步的必然要求
长期以来,各地文化馆总是习惯于将文化原件或者复制品简单展示出来,人们在欣赏和浏览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寻找自己想看的内容,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效果也比较一般。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数字文化馆的出现,将数字技术和现实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了一个庞大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人们只需输入相关的关键词便可在网站上获得想要的资料或视频,十分便捷。
(二)产业文化馆建设的重要基础
鉴于文化馆的主要任务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所以其很长一段时期都是仅仅作为一种公益性组织而存在的。在文化体制改革中,文化馆决不能再坚持传统的观念,要增强自身的文化凝聚力和文化竞争力,向产业化发展。数字文化馆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自身的发展,不仅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更有效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
(三)文化馆数字化服务能更好地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数字技术给传统文化馆带来了发展机遇,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了传统文化馆向计算机化、网络化、数字化方向发展,让人们在电脑、数字电视、移动电视以及手机等新兴媒体上获得在线服务。它使公共文化服务实现了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满足了信息社会群众对文化知识的需求。
三、大数据背景下文化馆建设的不足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快速发展,传统文化馆逐渐暴露出诸多不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文化馆的建设进程。由此可见,传统文化馆不能适应大数据背景的实际需求。首先,文化馆的服务能力明显不足。一是文化馆缺乏完善的服务规章制度,未能对工作人员产生规范性影响;二是相关服务设备设施不够健全,难以满足社会公众对文化知識的获取需求;三是文化馆在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具有明显的主观倾向性,针对基层群众的服务相对较少,使群众难以充分享受公共服务。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们编织极具吸引力的虚拟空间,社会公众更加依赖数字媒介或网络。可见,大数据环境对传统文化馆生存与发展提出严峻挑战。文化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积极利用大数据条件,加强数字化文化馆建设,以实现文化馆的创新,更好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
四、数字化文化馆的建设
(一)依靠大数据采集方式加强数字化文化馆信息发布完善
如今,大数据影响了很多行业,包括新闻,营销和传媒业,受众的研究,商情分析等等。新闻编辑也被称为数据分析师,大数据也在不断改进新闻生产程序,在对新的传媒业态进行改造。不过,这些情况并不象人们预想的那样发展,李彦宏认为,现在很多大数据公司实际上只有空架子,数据根本没有实现开放。他的观点是,要想真正利用和开发大数据,必须从政府的角度不断推动。现在,我们国家还没有完全放开数据平台,真正意义上的大数据时代还远远没有到来。
建设数字文化馆的目标是,突破馆际的壁垒,在全城实现一馆机制。充分利用和整合资源,把服务成本降下来,建立一个终端化,多渠道的服务形式,使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大范围覆盖,使公共服务更加均等,便利和丰富。数字文化馆利用高科技网络模式,有效地覆盖了受众体点对点服务,也有效的覆盖了公共服务文化区域。它不仅代替了文化馆的职能,也大幅度提高了公共文化均等性的服务效率。
在网络时代,数字文化馆具有丰富多彩的服务模式,具有非常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公共文化服务是更加均等,便捷和广泛,也更加先进,服务模式种类繁多,服务水平也越来越高。这个虚拟世界是一馆制的,能够有效的控制服务成本,充分利用广大的资源,有效对受益群体进行拓展,大范围实现政府文化的惠民政策。不断努力,使每一家都有一个文化馆,市民能够充分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权益。
(二)加强技术队伍建设,着力提升服务效能
方便、快捷、高效的数字化文化馆服务作为新型的文化馆服务方式,是依托互联网这个广阔的网络平台构建起来的,相对于文化馆传统服务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这就需要与之相匹配的人才队伍。专业技术人员的匮乏已成为制约数字化服务推广实施的瓶颈,文化馆亟须调整原有的用人机制,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不能再限于艺术门类,需要一些现代型的复合人才,对现有的工作人员可采取继续再教育、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来进行相关技术的培训。
五、结束语
在大数据背景下,建设数字化文化馆具有必要性,既能增强文化馆的公共服务能力,又能为人们提供更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对提升国民素质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数字化文化馆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工程,需要相关部门树立坚持不懈的决心与信心,以全面推进数字化文化馆建设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武晓鸣.探索数字化文化馆建设之我见[J].魅力中国,2014,(24).
[2]王岭.大数据时代下数字化文化馆建设漫谈[J].现代企业文化,2015.
[3]郦伟华.推进数字化建设打造群文工作升级版——数字化文化馆建设的几点措施[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