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友辉 刘云美
【摘要】侵蚀沟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力十分巨大,研究治理侵蚀沟的方法具有实际意义。利用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的生态治理侵蚀沟的方法,可以消纳畜禽养殖粪污、就地取材、造价低、易于推广;为同类侵蚀沟的治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长汀县;治理;方法
侵蚀沟为线形伸展的槽形凹地;是暂时性流水形成的侵蚀地貌,主要发育在松散沉积层上。在植被稀疏的缓坡地区,侵蚀沟可以发展得很快,长汀县河田镇、三洲镇水土流失核心区由于林木砍伐、人为洗矿,植被遭到破坏;加之多年的雨水冲击、地表径流冲刷等因素形成较多的侵蚀沟。
侵蚀沟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力十分巨大,严重的会造成崩岗、山体塌陷、地表生物毁灭、原生地貌变迁、淤泥阻塞等。主要有四方面的危害:加剧水土流失、促发雨洪灾害、直接损毁耕地、破坏道路村镇;给农民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也对生态环境构成直接威胁。
侵蚀沟治理近几年有了一些方法技术及生态治理模式的研究和探讨:(1)采用水泥混凝土多孔构件或石块垒砌方式进行处理,该方法施工量大、成本高、对植物生态没有保护作用、无生态效应;不易推广。(2)采用常规种草种树的方法;还未在草、树形成固定根系之前,植被就已经被雨水冲走。(3)“削坡筑堤造林、栽种植物谷坊、修建栏沟闸堤”工程与生态结合的治理模式,该模式可以根据水土流失区域具体情况进行合理配置,成本低、易推广,有较好的治理成效。
本文,笔者就2013年至2015年在长汀县河田镇、三洲镇水土流失核心区生态治理侵蚀沟的方法进行探讨;以期提供同类地区侵蚀沟治理起到一种促进作用。
一、生态治理侵蚀沟的方法
本文所述方法,依据工程和林草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做到以工
程保植物、以植物护治理;形成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1 在侵蚀沟的前方开挖截水沟、排水沟
拦截雨水造成的径流、疏导汇水,防止雨水冲涮侵蚀沟。
2 削坡
沿着等高线将坡面整理成狭窄的台阶状台面或将较陡的沟壁削
坡,以达到削坡减载、维持坡面稳定的目的;以便后期种植林草。
3 树干木桩建设阻拦坝
顺着侵蚀沟的流水方向分段设置阻拦坝,根据侵蚀沟的长度和坡
度情况进行分段设置若干个阻拦坝。每个阻拦坝的制作方式,充分利用当地生长的马尾松;将马尾松树干做成木桩并排垂直钉入沟中。以达到固土栏沙、减少水流冲击的作用。
4 配置树枝层
在垂直于阻拦坝所在的平面上分层经纬交错配置树枝层,配置的
树枝层根据沟的深度确定层级,可以一層或多层。以达到促渗、导流的作用。
5回填覆土
充分利用当地养殖场的便利条件,在每一层树枝层回填混合有畜
禽粪的覆土,树枝层和覆土层交替设置。以达到增加土壤肥力和疏松的土质,不仅有利于覆土层上植被的生长,且具有良好的渗水性,保证覆土层不容易被水流冲走。同时,消纳了畜禽养殖粪污;有效地解决了农业面源污染。
6 植物措施
经过多次种植试验,比较了茅草、宽叶雀稗、马铃铛、苎麻等;
最终选择适合长汀县气候条件的狼尾草属巨菌草进行大面积种植;并充分利用当地养殖场的沼液进行浇灌。狼尾草属巨菌草具有较强的生态适应性,在有肥水(沼液)的浇灌下能快速生长、根系发达、分株快;具有很强的栏沙、吸水保水能力。植物快速生长,绿化覆盖;实现防塌、稳坡的作用。既可防止侵蚀又可恢复植被,还消纳了养殖场粪污。
二、讨论
1 本文所述生态治理侵蚀沟的方法,就地取材、简便易学、成
本低、工期短、见效快。
2 在覆土时混合当地养殖场的畜禽粪,特别适合长汀县河田镇、三洲镇水土流失核心区缺少植被的红壤地;可以快速地给土壤增加肥力,固土培肥。还可以大量消纳当地养殖场粪污,解决农业面源污染。
3 植被选择狼尾草属巨菌草,配合沼液浇灌;促进巨菌草快速生长、根系长,与配置的树枝层缠绕在一起。很好地固土稳坡,确保治理效果。将光秃秃的水土流失地带,变成了绿油油的草场;生态效果明显。同时,大量消纳养殖场沼液,有效整治畜禽养殖带来的污染。
三、结论
在长汀县河田镇、三洲镇水土流失核心区,自2013年至今在多地采用本文所述方法生态治理侵蚀沟;效果明显。多条发展沟经过生态治理,成为了稳定沟;林草覆盖率由5%提升到85%。
本文所述生态治理侵蚀沟的方法,就地取材、成本低、工期短,治理效果明显、易于推广;在侵蚀沟治理方面应有较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肖胜生, 杨洁, 方少文等. 南方红壤丘陵崩岗不同防治模式探讨[J].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4,31(1):18-21.
[2]丁光敏.福建省崩岗侵蚀成因及治理模式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01,21(5):10—15.
[3]秦伟, 左长清, 范建荣等. 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治理对策[J]. 中国水利, 2014(20):37-41.
作者简介:
赖友辉。1964年10月、男、汉族、福建长汀、高级畜牧师、大专学历;主要研究方向:养殖粪污综合利用与水土保持。
刘云美。高级经济师。主要研究方向:畜禽养殖粪污循环经济。
基金项目:生猪健康养殖与粪污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的集成与应用研究(2014NZ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