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刺法配合穴位按摩法治疗周围性面瘫45例临床疗效分析

2016-10-19 07:32陈栎刘美琼刘红波揭阳市人民医院广东揭阳522000
新中医 2016年7期
关键词:面瘫患侧穴位

陈栎,刘美琼,刘红波揭阳市人民医院,广东 揭阳 522000

透刺法配合穴位按摩法治疗周围性面瘫45例临床疗效分析

陈栎,刘美琼,刘红波
揭阳市人民医院,广东 揭阳 522000

目的:观察透刺法配合穴位按摩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将9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采用透刺法配合穴位按摩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的常规针刺治疗。2组均以10天为1疗程,治疗2疗程。观察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的变化,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愈显率为73.3%,对照组为48.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2组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神经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透刺法配合穴位按摩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可提高愈显率,改善神经功能。

周围性面瘫;透刺法;穴位按摩

周围性面瘫,现代医学也称为面神经炎,发病较急,临床症状往往在几小时或者前3天内迅速加重到最高点。最早出现的临床症状为面部不适,随后可出现口角歪斜,流涎,鼓腮漏气,食物滞留于患侧齿颊之间,可伴有味觉丧失,唾液减少,听觉过敏,患侧乳突部疼痛,耳廓和外耳道感觉减退,外耳道或鼓膜疱疹。临床上采用单一的常规针刺、按摩手法、物理疗法往往效果不够理想。本研究通过透刺法配合穴位按摩法和常规针刺法对90例患者进行随机对照的临床疗效观察,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纳入标准符合《针灸治疗学》[1]中面瘫的诊断标准;发病时间<10天;年龄18~75岁;单侧面瘫;知情同意,并能坚持本方案治疗。

1.2排除标准其他原因所致的面瘫,如肿瘤、手术损伤、外伤等;合并严重的心、肝、肾疾病及造血系统疾病。

1.3一般资料观察病例均来自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本院门诊及住院部接诊的周围性面瘫患者,共纳入90例,男47例,女43例。按就诊顺序编号1~90随机分组,奇数号进入治疗组,偶数号进入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男22例,女23例;平均年龄(47.8±13.6)岁;神经功能评分[2](59.7±16.4)分。对照组男25例,女20例;平均年龄(44.3± 17.1)岁;神经功能评分(60.2±15.6)分。2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治疗组采用透刺法配合穴位按摩法治疗。①针刺:主穴:合谷(双),足三里(双),地仓透刺颊车(患),阳白透刺鱼腰(患),颧髎透刺下关(患),承浆透刺夹承浆(患)。随症配穴:目不能合者,四白(患)、攒竹(患);面颊板滞者,下关(患)、巨髎(患);鼻唇沟平坦者,迎香(患)、口禾髎(患);人中沟歪斜者,水沟。每次在主穴和配穴中选用8~10个穴位,每天治疗1次,10天为1疗程,所选穴位均采用平补平泻手法,每次留针30 min,每15 min行针1次。②穴位按摩:手法以拇指按揉法为主,辅以点按法、抹法、拍法。取穴:翳风、攒竹、鱼腰、丝竹空、太阳、颧髎、四白、迎香、牵正、地仓、水沟、夹承浆。体位:患者取仰卧位,将患侧面部朝向医者,医者在患者的头部方向。操作方法:针刺出针后,嘱患者稍作休息后行穴位按摩。按揉翳风及其余的面部上述腧穴,以患者自觉酸、麻、胀,且尚能耐受为度。当按揉的方向朝向面部上方时,相应加大手法在该穴位上的力度和作用,有上提之意,每个穴位操作2~3 min。然后用抹法,自下颏部经夹承浆、牵正抹至患侧耳前;自患侧的口角处,经地仓抹至患侧颊部;自患侧颧部经四白、颧髎抹至颞部;从额部近正中线处经攒竹、鱼腰抹至该侧额角处。重复操作数遍。最后,轻拍患侧面部,以皮肤轻度红润为度,以上手法每天治疗1次。

2.2对照组采用单纯的常规针刺治疗。针刺选取的主穴、配穴均与治疗组第1步相同,但穴位只采用普通刺法,平补平泻,不使用透刺针法,也不进行第2步的穴位按摩。

2组均以10天为1疗程,治疗2疗程。

3 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3.1观察指标按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中西医结合评定及疗效标准(草案)》[2]进行评分分级及疗效评定。对抬额、皱眉、闭眼、耸鼻、患侧面肌肌力、鼻唇沟、鼓腮、吹口哨、示齿、降下唇这10项指标进行评分。每项指标分正常、比健侧减弱、消失3级。正常指没有任何障碍(每项10分)。比健侧减弱(75分、50分、25分)分别介于正常与消失(每项0分)的1/3、1/2、2/3。分值越高代表功能越好,反之越差。患侧功能状况分为6级:Ⅰ级为正常(神经功能评分为100分),Ⅱ级为轻度功能障碍(≥75分),Ⅲ级为中度功能障碍(≥50分),Ⅳ级为较严重功能障碍(≥25分),Ⅴ级为严重功能障碍(<25分),Ⅵ级为完全麻痹(0分)。

3.2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

4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4.1疗效标准痊愈:达Ⅰ级。双侧额纹、鼻唇沟恢复对称,皱眉与闭眼正常,鼓腮时口角不漏气,进食时齿颊间不滞留食物残渣,笑时无口角歪斜,面部表情正常;评分满分。显效:达Ⅱ级。双侧额纹与鼻唇沟基本对称,眼闭合欠实,皱眉略显无力,颧肌肌力约为徒手肌力Ⅳ级,鼓腮时口角不漏气,进食时齿颊间不滞留食物残渣,笑时可见口角略不对称;评分≥75分。好转:由Ⅳ~Ⅵ级改善为Ⅲ级,评分≥50分。无效:经3月治疗后(本研究病例治疗2疗程)仍停留在Ⅵ级以上,评分<50分。

4.22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愈显率治疗组为73.3%,对照组为48.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4.3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比较见表2。治疗前,2组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神经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比较(±s)  分

表2 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比较(±s)  分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①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5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n 45 45治疗前59.7±16.4 60.2±15.6治疗后83.8±17.1①②73.4±20.5①

5 讨论

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抗病毒药物、营养神经药物等可起到积极作用,但对后期的干预明显不足。所以在急性期过后主要靠中医针灸治疗[3]。

针灸临床各家在治疗该病时,方法丰富多样,但哪种是最佳治疗方法并没有统一答案。本研究也旨在为治疗该病积极寻求另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透刺法的特点一是刺针少,而刺激的穴位多,能在减少针刺痛苦的同时利用多个穴位的协同作用,激发多条经脉气血运行。二是选取透刺的穴位与三阳经筋在面部的分布区一致,位于面神经颅外段分支的重要解剖位置上,可广泛刺激面神经,改善神经营养,促进恢复[4]。透刺时针身非停于皮下,而是刺入肌肉间,直接作用于瘫痪的肌肉,使局部气血通畅,筋肉得养,这与《素问·刺要论》所言“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是相对应的[5]。“面口合谷收”“治痿独取阳明”,远端取穴合谷、足三里,共奏补益气血、疏通经络之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透刺可以刺激肌肉中的特殊感受器—肌梭,经过遍布其中的神经末梢,把针刺刺激的信息传到神经主干,从而促进面神经功能的恢复。

穴位按摩均取面部穴位,可以疏通局部经气、行气活血,同时揉按拍打手法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改善微循环,促进组织修复及有解痉作用;同时手法在上提口角、眼角时加重,从而增强面部肌肉力量,促进康复。治疗组在透刺后加穴位按摩,实际上加大了刺激强度与治疗范围,避免了单一疗法在治疗中的不足,强化了舒筋活络、温经散寒、通调气血的作用,改善面部血运,促进面肌恢复。而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常规针刺相比,采用透刺法配合穴位按摩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可提高愈显率,改善神经功能,值得进一步推广。

[1]高树中,杨骏.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51.

[2]杨万章,吴芳,张敏.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中西医结合评定及疗效标准(草案)[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3(9):786-787.

[3]王晓红,张黎明,韩梅,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贝尔氏面瘫[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4,22(3):211.

[4]徐凯声,黄漫为,王琼梅.经筋透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6,26(3):169-171.

[5]周丹凤.赖新生教授针灸治疗顽固性面瘫经验介绍[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0(5):748-749,752.

(责任编辑:吴凌)

R745.1+2

A

0256-7415(2016)07-0047-02

10.13457/j.cnki.jncm.2016.07.021

2016-03-06

陈栎(1981-),男,主治医师,主要从事针灸临床工作。

猜你喜欢
面瘫患侧穴位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更 正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夏季穴位养心
脑卒中康复操患者常做好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偏瘫病人良肢位摆放的秘密
乳腺癌术后患者患侧上肢置入PICC导管的临床应用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