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伟 图/吕少倩
俗人卧龙岗
文/袁伟 图/吕少倩
刘备三顾处牌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是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对蜀汉后主刘禅的自我介绍。南阳地域广大,今天管辖13个县市,那么诸葛亮躬耕的地方具体是哪儿?卧龙岗。
整个南阳,是一个小盆地。东、南有桐柚山、大别山,北、西则有伏牛山,只有一个出口,那就是一条白河归汉水。上个世纪70年代初,在这个小小的盆地里,居然发现了一个规模可观的油田,年产量一度达到200多万吨,这就是河南油田。
南阳市位于盆地的中部偏西南方,除了一座盛产美玉、名如其形的独山,周围地势可谓一马平川。然而就在这平坦的大地上,却隆起了一条黄土岗,大致呈南北走向,有十余华里长,其间高低起伏,曲折回旋,据说鸟瞰之下,其势如卧龙,延伸到白河岸边而止。就是在濒临白河的那片岗坡上,2000年前居住着一个名人,他就是诸葛亮。诸葛亮死后,他在成都的老部下后来降魏的黄权在此建祠纪念。因为诸葛亮号称卧龙,又加上这个土岗形似卧龙,所以,得名卧龙岗。
此后,一代代文人墨客、王侯将相到此纪念诸葛亮,缅怀这位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名诗佳句中,不乏对卧龙岗的记述,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有“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李白在《南都行》中诗“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早在唐代时期南阳卧龙岗已成为著名的人文景观,明世宗皇帝朱厚熜曾钦定南阳卧龙岗为诸葛亮躬耕地,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岗”,先后有众多国家领导人考察南阳卧龙岗。
作为一个南阳人,多次游览卧龙岗,感觉依岗临水,确实适合躬耕。但卧龙岗距古宛城仅几里之遥,确非清静之地。
现南阳卧龙岗相距不过百余里,存有另外一个著名人文景观,名为隆中,也声称是诸葛亮的躬耕地。隆中在一条长长的山沟里,山林幽幽,溪水潺潺,山风悠悠,确为一处上佳清修之地。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这是魏晋时期的历史名家陈寿的一篇散文,名叫《隆中对》,是关于诸葛亮这一千古智者最生动的描述。在这篇文章里,陈寿用短短数百字,使身居山野、指点江山、三分天下的诸葛亮跃然纸上。
《隆中对》就是描述在隆中这个地方,诸葛亮与刘备谈话的内容。其中的隆中距襄阳城约13千米,总面积209平方千米。晋永兴年间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包括古隆中、水镜庄、承恩寺、七里山、鹤子川等五大景区。因诸葛亮“躬耕陇亩”刘备“三顾茅庐”引发《隆中对策》被世人称为智者摇篮,三分天下的策源地。
诸葛亮离开隆中后,他住的竹篱草庐依旧保存了下来。诸葛亮离开隆中的第二年即公元208年,襄阳被曹操占领,襄阳成为曹操的地盘。这期间隆中诸葛亮故居一直无人过问,西晋统一全国后,晋武帝司马炎屡次向臣下询问有关诸葛亮的事迹。于是,派镇南将军刘弘到隆中凭吊诸葛故宅,并命参军李兴作《祭诸葛丞相文》成为隆中第一篇纪念诸葛亮的碑记。
隆中位于多雨潮湿的汉水流域下游,从公元208年到公元265年(晋武帝司马炎称帝)以后,长达60多年,草庐无人居住、无人修缮而不倒塌,还是草庐吗?要真是草房,我估计10年都挺不过去。
诸葛草
即使在没有收费旅游的古代,南阳与隆中都说自己是诸葛亮的躬耕处,争了一千多年。南阳人认为,无论是诸葛亮自己说,还是后人评述,他都是在南阳躬耕的。而襄阳人认为,东晋史学家习凿齿认为诸葛亮的躬耕地在襄阳,而不可能在南阳卧龙岗。
两边各说各有理,近年来,两边都成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等等,双方更是旗鼓相当。若干年前,据说国家有关部门曾作过有利于某一方的认定,但因不足以令另一方信服而不了了之,至今仍是悬案。
如果真有时光隧道,我们顺着这条隧道穿越回去,看看到底诸葛亮是在哪儿躬耕的,亲口跟他谈谈,甚而至于采访一下他:“您是如何提出‘三分天下’的伟大战略构想的?”
可惜我们至今找不到时光隧道的入口。不光如此,我们也没有找到消融两地分歧的办法,更看不到这种争论的尽头。为什么?因为我们都是俗人。
跳出南阳襄阳,跳出旅游收入那点蝇头小利,其实就是为了纪念、弘扬诸葛亮的智慧与忠诚,如果能这样认识,南阳与襄阳应该相互推崇、相互称颂才对。惟如此,襄阳南阳才能超然脱俗,显示雅量大气,共同弘扬诸葛亮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