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中“N的N”结构的对举研究

2016-10-18 02:07刘小娟
青年文学家 2016年26期
关键词:研究

摘 要:“X的X”是现代汉语中一种常见的对举现象,纵观前人的研究,其关注点主要是“X”为“动词和形容词”的对举。本文研究名词进入“X的X”结构的对举形式,并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角度对该格式进行分析。

关键词:N的N;对举;研究

作者简介:刘小娟 (1990-),女,汉族,江西萍乡人,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语言)。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6--01

对举是现代汉语中一种常见的语法手段,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似成分放在一起使用,字数大体相等,结构上平行,语义表达上相反或相似,其中的任何一部分都不能单说,只可以对着说,我们把这类格式叫做对举格式。为称说方便,本文把“N的N”对举式的组成部分称为对举项,把由两个部分构成的对举式的前面一部分称为前项,后面一部分称为后项,并用“A的A、B的B”来表示它们。讨论前,必须强调,本文要研究的“N的N”绝不是“妈妈的妈妈,爸爸的爸爸”这种定中结构。

一、名词进入“A 的 A,B 的 B”格式的句法结构分析

1.1 A、B的性质和音节问题:

(1)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那个不要看绝世美人, 船的船, 车的车,远远近近都到南昌城一广眼界。

(2)五百个和尚,东的东,西的西,走的走,立的立,四散不题。

(3)这样的话,大家的空调到底要怎样安装,不至于左的左,右的右吧。

(4)耳边很自觉地就会响起熟悉的歌:“开始的开始,是我们唱歌,最后的最后,是我们在走”,心里一酸,眼泪都快下来了。

从以上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嵌入这一格式中的 A、B可以是表示人或事物的一般名词,也可以由方位名词和时间名词充当。对举项音节可以为单音节也可以为双音节。

1.2从前项和后项相互之间的关系看,可以分为强制性对举和非强制性对举:

强制性对举式,一般由两个对举项构成,前项和后项是黏着的,缺一不可,对举的组成部分不能随便增减。如下面的例子:

(5)讲至金元帅一路而来,到一处自有一处地方官,文的文,武的武,纷纷接送。

(6)两个忙换了披挂,刀的刀,枪的枪,来杀鞑子。

(7)一个字有时就会是一种宿命,特别是在那些笔划容易引起你遐想的文字中,你会陷入一种迷途之中……横的横,竖的竖,里的里,外的外,一切都仿若是造化的有意之举……

非强制性对举式往往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举项组成,其组成部分是自由的,只要前后语义搭配可同时插入多个类似的结构。如下面的例子:

(8)他们都不错,教授的教授,师长的师长。

(9)来面试的学生大多是名牌大学毕业的,北大的北大,清华的清华,复旦的复旦。

(10)一到周末,朋友们就聚在一起,麻将的麻将,地主的地主。

二、名词进入“A 的 A,B 的 B”对举格式的句法功能

本文通过考察搜集到的语料,发现大多数进入“A的A,B的B”对举格式中的名词,能补充相应的动词或介词,跟谓词性成分对举一样,在句中作谓语。其中,动宾短语省略动词,这是“N的N”对举格式中能产性最强的一类。如在微博上,列举娱乐游戏时就有很多这样的表达,“扑克的扑克、纸牌的纸牌、酒吧的酒吧、桌球的桌球、电视的电视、火锅的火锅、游戏的游戏、宵夜的宵夜……但也存在例外:1、有的名词进入“A的A,B的B”对举格式,很难补充一个动词或介词。拿时间名词来说,如例(4)“开始的开始,是我们唱歌,最后的最后,是我们在走”不能添加其他介词。这句话是《青春无悔》歌词的开头部分,它想表达的就是“开始,是我们唱歌,最后,是我们在走”。为了修辞效果而采用了反复手法。“的”字在这个对举式中相当于一个语气词。2、有的名词添加动词或介词后,整句话就变得很难理解了。如例(3),把“在左边的在左边,在右边的在右边”带入句中,读起来就不通顺。3、名词性成分进入“X的X”对举格式作状语和定语的也不少。在句中作状语,如例(1)实际意思是“坐船的坐船,坐车的坐车”,表明了人们到达南昌城的方式。在句中作定语,如例(6),实际意思是“文官的文官,武官的武官”,表明地方官官职的性质。

三、“A的A,B的B”格式的语义

表示动作的方式、方向、时间和状态等。这类主要是时间名词、方位名词和少数其它名词进入“A的A,B的B”强制性对举格式;选取代表性事物A、B来列举不同主体的情况,包括身份、职务、教育背景、活动方向和状态等。这类主要是名词进入非强制性对举格式,并且能补充相应的动词。

四、“A 的 A,B 的 B”格式的语用意义

1.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名词进入“A 的 A,B 的 B”格式,把复杂的内容用简短的形式紧缩成一个严密紧凑的结构,达到了以简驭繁的效果。

2.体现了汉语的对称性原则

“A的A,B的B”对举格式,“A、B”音节相同,词性相关,有一种对称的形态美,读着有一种和谐的韵律美。时间名词进入“A的A,B的B”实际就是追求这种效果,通过反复的手法,达到了音节的对称,加强了节奏感,突出了思想感情。

3.体现了汉民族的心理机制

“A的A,B的B”对举格式的运用,折射出了汉民族一直重视中庸与和谐的思维特点与习惯。此外,表示身份和职务的名词进入“A的A,B的B”对举格式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民族爱攀比,爱炫耀的心理。

参考文献:

[1]刘云.现代汉语中的对举现象及其作用[J].汉语学报,2006,16(4).

[2]周艳芳. 汉语标记性对举构式的认知和习得研究[J].语言应用研究,2014.

[3]赵立云.现代汉语对举格式探讨[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4]高珊.“A的A,B的B”格式考察[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猜你喜欢
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关于辽朝“一国两制”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基于声、光、磁、触摸多功能控制的研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关于反倾销会计研究的思考
焊接膜层脱落的攻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