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论的两次转型

2016-10-18 01:42佟瑶
青年文学家 2016年26期

佟瑶

摘 要:西方文论的发展有一个从“外部研究”到“内部研究”再到“外部研究”的变化过程。笔者认为在这个外—内—外的历史过程中,西方文论完成了自身的蜕变和发展,这种发展模式,也是西方文论高度发达的原因。

关键词:西方文论;外部研究;内部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6--01

西方文论的发展有一个从“外部研究”到“内部研究”再到“外部研究”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外—内—外的历史过程。这个发展看似在原地打转,实则是一个不可省略的过程。

一、西方古典时期

西方的传统古典文论,其实是一种以外部研究为主的文论,文艺与社会现实的关系、文艺与社会道德的关系、文艺与创作者本人的关系等,是当时西方文论主要探讨的问题。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可以说是西方文论的开创者。柏拉图的文艺观,具有较强的功利主义,所以他将文艺的社会作用当成评价文艺作品好坏的首要出发点。而这种研究,是一种“外部研究”。

亚里士多德,是西方文艺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作为柏拉图的学生,在继承老师强调文艺社会作用的基础之上,他也将文艺与现实的关系作为其研究文艺作品的一项重要参考。他认为文艺是对社会现实和人的行为的能动模仿。

西方文论的主要方向,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时期已经奠定。主观心灵、灵感和”理念”被柏拉图归结为艺术的来源,同时柏拉图认为正是由于人类主体的精神,我们才形成了所谓“灯”的传统。现实生活的摹仿、反应是亚里士多德心中所认为的艺术的来源,并且他认为是客观的客体构成了“镜”的传统。古罗马时期的朗加纳斯第一次界定和阐述了“崇高”这一重要的审美范畴。他指出只有具有崇高人格的艺术家才能创作出具有崇高风格的作品。就在这一时期,比较流行的是“镜子说”。

“镜子说”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产物,它的明确提出者是达·芬奇。显而易见,文艺犹如镜子,可以更加直接的反映现实。而这一时期的文艺理论所关注的就是作者拿着这面镜子去照射的是什么样的世界,是否如实的将这个世界的真实面目摄入到“镜子”中来。这一时期的文艺理论,也将关注点集中于文艺外在的社会作用、文艺的“真实性”,以及作家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经历对文艺作品有何种影响。所以,西方古典时期的文论研究主要是一种“外部研究”。

二、康德到20世纪60年代

在康德看来,人类是在“真理-纯粹美-依存美-善”这样一个过程中与世界打交道的,也就是“认识-情感-意志”三者的统一。依存美是现实世界中最主要的美的形式,所以康德说美是道德的象征。他认为人们对于美的鉴赏,是一种判断力,这是一种摒弃利害观念的快感和不快感而对于某一事物显出的一种判断力。艺术的非功利性是康德一直强调的,这也使西方现代文论逐渐形成了一股“为艺术而艺术”的思潮。唯美主义思潮,19世纪后期出现在英国艺术和文学领域中。代表人文为戈蒂耶、王尔德等。唯美主义作家和艺术家认为,艺术的使命在于为人类提供感官上的愉悦,而非传递某种道德或情感上的信息。他们拒绝接受“艺术史承载道德的实用之物”的功利主义观点。相反,唯美主义者认为艺术不应具有任何说教因素,而是单纯追求美感。随着唯美主义思潮的兴起,在20世纪初期至中期,西方文论由着眼于文艺外在的社会作用、文艺的“真实性”等的“外部研究”,转而成为注重文艺的非功利性即文艺对于人类的影响的“内部研究”。

1915年至1930年在俄国盛行一股文学批评思潮-俄罗斯形式主义。俄罗斯形式主义反对俄国革命前叙述材料的传统方式,转而重视艺术语言形式的重要性,认为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在于它的文学性,而文学性存在于形式之中。他们认为艺术内容不能脱离艺术形式而独立存在,陌生化是艺术加工和处理的基本原则。

这一时期的西方文论更加注重文艺自身的本质和规律,而非对于社会的作用、功能,所以是一种“内部研究”。

三、20世纪70年代至今

随着科技发展和时代进步,世界逐步连成为一个整体。西方文论在这时,完成了它的第二次转型,开始了“外部研究”的道路。

伽达默尔运用了海德格尔关于“此在”的论述:人作为“此在”有明显的时间性和历史性,指出“理解并不是主体诸多行为方式中的一种,而是此在自身的存在方式。”人们在生活中通常会基于自己的经验、体验而对事物做出较为主观的判断。同理,在我们进行阅读或对文学进行批评时,我们就相当于用自己所熟知的那个“视界”同另一个陌生的“视界”进行交流。所欲对于同一部作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读者用其自身的历史性对作品完成不同的解读,是作品不断获得新的含义。作品的意义也就有了更多形态的变化,而非拘泥于一种固有的解读。

形式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批评以及解构主义批评,文学的研究与丰富的现实社会生活、经济、政治等因素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文学逐渐成了名副其实的外部研究。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是20世纪中后期开始兴起的。她们的文学批评大多将政治与文学批评相结合,有着比较强的政治性。

后现代文化,又可称为信息社会文化,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兴起于美国,随即风靡整个西方发达工业社会,时至今日。在这种文化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是媒体,其中更为重要的是视觉媒体。后现代主义文化密切地关注着社会现实,其艺术批评也同样关注着社会的现状。后现代主义的这种对现实社会深刻的艺术批评,绝对不是单纯的“内部研究”。

从“外部研究”到“内部研究”,再回到“外部研究”,文学从完全要服务于社会和统治阶层直到挣脱社会的枷锁,最后转而对“人“本身进行剖析,西方人用他们特有的思维方式一面深刻反思,一边推动着他们的文学、文论和艺术不断向前发展。他们在求真的路上矢志不渝。西方文论经历外—内—外这三种境界,也正是其高度发达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