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托克旗土地利用现状与地区贫困的相关研究

2016-10-18 07:11特尔格勒
西部资源 2016年4期
关键词:牧草地土地利用耕地

特尔格勒

摘要: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地区贫困的原因与土地利用现状有着很大的联系。在鄂托克旗大力开展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与规划并切实加强做好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同时,加强扶贫力度的研究与工作,虽然取得了初步的成就,但呈现出的一些问题仍需要我们进一步地研究和调整。因此,在解决地区贫困与土地利用结构的关系中我们要从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对土地进行深度挖潜、对草地利用进行合理的调整、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切实保护耕地、建立合理的生态农业、对耕地和养殖进行布局调整、帮助脱贫等方面来采取措施,促进鄂托克旗扶贫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土地利用现状的全面掌握与规划整理。

关键词:鄂托克旗;贫困;地区贫困;土地利用现状

引言

鄂托克旗是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所辖的半农半牧业旗,位于农牧交错带。草地资源丰富,耕地质量优。适宜走农耕交替结合的发展模式。鄂托克旗政府在大力开展土地整理与规划的同时充分考虑到产生影响的各类因素,对鄂托克旗农牧民进行了帮扶与技术宣传和指导工作,保证贫困人口“有增又有减”,实现动态扶贫。鄂托克旗土地利用现状在其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不合理与不科学导致了部分土地不必要的浪费同时也是造成当地农牧民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

1. 土地利用与地区贫困综述

1.1 土地利用综述

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对土地自然属性的利用方式和目的意图,是一种动态过程,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

土地与其他生产要素一样,在利用中必须服从一定经济规律,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其原则有:先调查、评价、规划,后开发利用;以集约利用为主与保证适量的耕地面积相结合;在农业优先的前提下,统筹安排用地比例;开发利用与合理保护相结合。

1.2 贫困和地区贫困综述

贫困是经济、社会文化落后的总称,是指社会上的和情感上的匮乏,它意味着在食物、保暖和衣着方面的开支要少于平均水平,是由低收入造成的缺乏生活必需的基本物质和服务以及没有发展的机会和手段的一种生活状况。贫困包括收入贫困、权力贫困、人力贫困和知识贫困。贫困是人类面临的具有挑战性的共同问题。

地区贫困是以贫困为特征的地域,表征贫困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地区贫困作为从空间角度划分的贫困类型,是封闭的社会经济系统内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导致的贫困。它是由地区经济社会系统各组成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封闭而稳定的社会均衡状态,是封闭的复杂贫困地域系统。

2. 研究区概况

2.1 鄂托克旗自然经济人口状况

2.1.1自然环境概况

鄂托克旗位于内陆大西北,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鄂尔多斯市西部,地处东经106°41′—108°54′,北纬38°18′—40°11′之间,受中纬度和西伯利亚——蒙古冷高压的控制,气候干旱少雨,风大沙多,春迟秋旱,冬长夏短,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日照丰富,四季分明,无霜期短,降水少且时空分布极为不均,蒸发量大。年日照时数3000小时左右,年平均气温6.4℃左右,年降水量为250毫米左右,年蒸发量3000毫米左右,降水主要集中在7月份~9月份,无霜期122天左右。鄂托克旗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全旗南北长209千米,东西宽188千米,总面积2.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5.4万人。

鄂托克旗由东南向西北分布着栗钙土、棕钙土和灰漠土等三个地带性类型,棕钙土是全旗最主要的地带性土壤。植被类型从东向西形成干草原、荒漠化草原、草原化荒漠和荒漠等四个植被带和一个隐域性低湿地灌丛草甸植被。荒漠化草原是本旗的主体草场。草场优势种为油蒿、狭叶锦鸡儿,其次是一年生和多年生草本植物,草场质量较差;黄河从西部流经该旗,是沿河地区可用于灌溉的主要地表水源。

2.1.2 行政辖区与人口概况

鄂托克旗下辖6个苏木镇,其中2个苏木(阿尔巴斯苏木、苏米图苏木)、4个镇(乌兰镇、棋盘井镇、蒙西镇、木凯淖尔镇),76个嘎查村,17个社区居委会,367个村民小组,另有一个草籽场和一个白绒山羊种养场。全旗常住人口为148844人,常住家庭户数为44858户,家庭户人口为118939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65人。

2.2 鄂托克旗土地利用现状

2.2.1 鄂托克旗土地利用结构

鄂托克旗土地利用总体特征为以牧业为主,农、林、副、工业相结合。2014年全旗土地总面积为2036717公顷,草地在全旗土地总面积中所占比重最大,为78.20%,达1592641公顷,其次是其他土地,比重为12.48%,园地面积最少,仅为0.23公顷(见图1)。

2.2.2 鄂托克旗土地退化现状

2009年鄂托克旗耕地面积为14361.61公顷,到2011年,耕地面积退化5.45公顷,退化率为0.01897%,退化镇为蒙西镇4.89公顷和乌兰镇0.56公顷,其他苏木镇均无耕地退化现象。乌兰镇林地退化面积占鄂托克旗2009年~2011年有林地退化面积100%,为0.87公顷。

在2009年~2011年间,乌兰镇与蒙西镇草地退化公顷数高于30公顷,分别为32.35公顷和31.22公顷,其他均小于30公顷,苏米图苏木退化率最小,为3.36公顷。湿地退化苏木镇为阿尔巴斯苏木和乌兰镇,分别为0.0047公顷和0.48公顷,在此期间,鄂托克旗水域无退化。

由上表可知,2009年~2011年间,鄂托克旗土地退化率不高,但个别地类退化面积大,耕、林、草、水、湿地中退化面积最大的为草地,其次为耕地,需要进行合理的耕地补给措施来严格控制耕地退化。

2.2.3 植被覆盖率

由上表可知,鄂托克旗植被覆盖率高,自然环境较好,植被覆盖度可占到全旗面积82.85%,各苏木镇中阿尔巴斯苏木植被覆盖面积最广,为585058.23公顷,内蒙古白绒山羊种养场植被覆盖率最高,为96.40%。

3. 鄂托克旗地区贫困状况及原因

3.1 鄂托克旗贫困现状

鄂托克旗城镇贫困户数共778户,1707人,城镇贫困等级分为A、B1、B2、C四个等级,A等贫困程度最为严重,C等最轻。城镇贫困户数中A等贫困总人数为495人,B1等为442人,b2等403人,C等367人。

鄂托克旗农村贫困户共526户,共计1017人,农村贫困等级分为A、B、C三个等,A等最为贫困,C等贫困程度最轻。贫困的1017人中A等有403人,B等有332人,C等有282人。

贫困总户数为1304户,共计2724人。鄂托克旗常住户数人口为118939人,贫困人数占常住户数人口的2.29%,贫困户数占全旗常住总户数44858户的2.91%。

3.2 贫困原因

(1)历史原因

鄂托克旗自古以来是蒙古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自秦汉以来,北方少数民族与各朝代的统治者之间因土地纷争而战乱不断,掠夺与反掠夺、侵扰和反侵扰接连不断。农耕文化的不断扩张结果,使游牧民族向北退缩到长城以北,向西退缩到极其干旱、自然环境极端恶劣的戈壁地带。由于依靠自然畜牧业经济,效益和稳定性差,经济发展十分缓慢。这便是历史上贫困积累的结果,鄂托克旗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2)政策原因

历史上,朝廷为摆脱财政困难,实行“移民实边”,使内地农民大量涌入内蒙古。人口猛增,大量开垦草场,植被破坏,加速了风蚀沙化、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地区贫困更为加剧。

曾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一段时期内,不顾内蒙古自然地理环境的特殊性,推行“以粮为纲”的扩大耕地、多打粮食和以追求“牲畜头数”为目标的农牧业发展政策,掀起四次大规模的垦荒高潮。大面积的草场被垦为耕地,林木被毁,出现了滥垦、过牧、滥樵和乱挖,造成草场大面积退化、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面积进一步扩大。生态环境系统严重受损,生态功能被削弱,生态环境被破坏,地区贫困发展态势加剧。

(3)农村牧区人力资源短缺,人员素质普遍低下

由于农村牧区缺少技术培训,农牧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年龄越高文盲率越高。缺乏科学技术和常识素养的农牧民很难从事科技含量高、技术难度大的工种。劳动生产方式单一和劳动生产率低下使得农牧业生产落后,经济收入低下,进而造成地区贫困化。贫困区大部分人安于现状,无竞争和拼搏意识,懒散、保守,其结果形成一种传统习惯和价值观,即贫困文化。贫困文化十分顽固,在贫困条件下这种价值观很难被根除,严重阻碍着脱贫致富的进程。

(4)地区贫困的自然因素

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势较高,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的复杂多样的气候,积温较高,昼夜温差大。春季气温骤升,多大风天气,且干旱少雨,常发生春旱。夏季短促温热,降水集中。秋季气温剧降,霜冻早临,无霜期为143天~212天,霜冻灾害频繁发生。冬季漫长严寒,多寒潮天气。风能资源丰富,大风日数25天~30天,常出现沙尘天气和沙尘暴,沙暴日数20天~35天,风灾较为严重。年降水量260毫米左右,自东向西递减,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

3.3 土地利用与贫困的关系

(1)牧区土地利用结构与贫困之间的关系

在牧区,牧民的主要经济收入和日常生活都围绕牲畜,牧草地的面积和牧草地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牲畜的存栏头数和牧民的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在鄂托克旗土地利用结构与现状中(图1),我们可以看出鄂托克全旗牧草地面积大,分布广,是鄂托克旗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

若牧草地得不到一定的保护和技术指导或遭到大面积的开垦耕种的破坏,必将影响鄂托克旗牧草地拥有面积和质量,牧草地的减少将使各类牲畜得不到足够的天然饲料供给。若草场不够牲畜食用,则会对牧民带来额外的支出以用于购买昂贵的加工饲料,增加了牧民不必要的负担,牧民出于更好的饲养并保持所拥有牲畜的膘情等原因会减少一部分牲畜头数来维持剩余牲畜的饲料充足度。草场的减少会出现成片面积大、程度深等情况,受影响的牧户数也多,将直接导致减少的牲畜头数成直线下降的趋势,这也将严重影响到牧民的个人收入和在此或之后一段时间的家庭生活水平和支出状况。

(2)农区土地利用结构和贫困之间的关系

在农区,耕地是农民的收入之本,耕地面积与农民收入密切相关的同时又与农牧业总产值,粮食总产量,人均粮食产量有着关联。耕地面积的多少和耕地质量的高低不仅取决于自然环境和农民的劳作,还受到科技和高效率的影响。

合理的耕地面积与技术应用可以为农民带来可观的收入和方便的生活条件,直接或间接地改善其生活水平,好的土地利用结构能使其应用地区的农户生活水平在一定时间段内实现可观的提高,为顺利脱贫指引方向和铺平道路。

4. 合理调节土地利用的措施和对策

4.1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对土地进行深度挖潜

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使其接近并达到最优理想状态,充分发挥各地类的优势和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和闲置。这样既能增加人均收入,又能提高土地的质量和利用方法,从根本上解决因土地不合理利用而导致的收入水平低下等问题。

4.2 对草地利用进行合理的调整,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开发草地资源,充分利用鄂托克旗丰富的草地资源来增强牧业发展水平,坚持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发展生态牧业。积极的响应国家退耕还草的政策,调动群众积极性,利用广大的社会资源对鄂托克旗草地进行合理的远期规划和利用,实现牧草业发展与牧民脱贫的双丰收。

对已划入保护范围的牧草地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保护,对未实施保护的优质牧草地进行调查和研究。鄂托克旗草地资源丰富,可以充分发挥其优势来选取并培育出抗旱防虫的优质牧草,从技术上来提高牧草质量,增加草地产出率。对相对质量较差的牧草地进行土壤的栽培和植被的恢复,饲养适合此类草场和植被的牲畜,用人为地方法来改善其现状。

4.3 切实保护耕地,建立合理的生态农业

在保证现有耕地数量不减少的情况下,按照国家规定和鄂托克旗环境特点来合理调整耕地现状,整理集中连片的耕地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耕作效率。珍惜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依法对进本农田进行保护与管理的同时,应加强当地农牧民的耕地保护意识,走群众路线使其参与到耕地保护中来,将保护耕地和合理利用土地作为一个全民参与的活动。

对废弃的但土地肥力还较好的土地进行复垦,在保证基本农田总数的同时适当增加优质耕地,但不能破坏其他土地类型的正常发展。对质量较差的耕地进行技术性整改来增加其肥力,对无法再耕种的土地进行整改后用于其他用途,保证不浪费土地,不使土地荒废沙漠化,盐渍化。同时要依法集约节约利用每一寸土地,不出现大面积的限制与浪费现象。

4.4 对耕地和养殖进行布局调整,帮助脱贫

鄂托克旗在畜牧业养殖和农业耕作上有一定的优势,鄂托克旗现有赛因乌素草籽场和内蒙古白绒山羊种养场,其面积分别达到1174.46公顷和9026.08公顷,是鄂托克旗大力发展畜牧业与农业的基本保障。对耕地和养殖业的布局进行研究并合理的调整其比重,可以有效地提高鄂托克旗财政收入和农牧民生活水平,在增加了粮食产量与畜牧业总产量的同时,对农牧民的生活会也有很大的改善和提高,帮助农牧民顺利脱贫。

结语

一般来看,土地利用现状虽与贫困和地区贫困看起来并无多大联系,但若仔细思考其关系就能发现两者有着很高的关联度。导致贫困和地区贫困的原因有很多,而其中土地利用结构与现状的不科学和不合理因素虽然不一定能直接导致贫困或地区贫困的出现。但要解决农牧民贫困最好的方法还是从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现状与结构着手,因为土地及其利用方式、现状和结构与他们息息相关,农民的一切收入来源基本均来自于土地,而牧民的牲畜兴旺与否也与土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合理地进行土地资源配置并对其进行适度挖潜,发挥其优势与作用,才能防止不必要的土地闲置与浪费,保证土地不因不合理利用而退化,保证土地科学的可持续利用性。

参考文献:

[1] 张裕凤.内蒙古鄂托克旗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9,3(增刊):52—57

[2] 郎腾苏布达.内蒙古自治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与地区贫困研究[M],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3] 毕宝德.土地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51—56.

[4] 包苏雅,等.鄂托克旗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影响要素分析[J].内蒙古林业科技,2010,36(4):71—75.

[5] 满都呼.鄂托克旗基本草牧场保护区规划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科技文献版),1999:46—48.

[6] 蒙吉军.鄂尔多斯主体功能区划分及其土地可持续利用模式分析[J].资源科学,2011,33(9):1674—1683.

[7] 鄂托克旗扶贫开发办公室.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2012.05.14.

[8] 张利平,丛岳君,段燕平,等.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地质地貌的MAPGIS土地利用现状分析[J].西部资源,2011,04.

猜你喜欢
牧草地土地利用耕地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保护耕地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牧草地流转对土地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及启示
滨海县土地利用挖潜方向在哪里
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牧草地流转价格调查与确定
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牧草地流转影响因素分析
氮养料和干酒糟对奶牛氮利用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