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叙事视阀下的新闻编译策略

2016-10-18 16:34姜鹏
科技视界 2016年22期
关键词:贝克

姜鹏

【摘 要】本文基于梦娜·贝克的再叙事理论,分析《参考消息》的编译文章中译者为了抑制、强化或是修改原文中的叙事框架,如何在遵守新闻传播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来运用具体编译策略以达到符合国内受众期待的译文所。研究表明译者采用梦娜·贝克提出的“加标记建构”、“参与者重新定位”、“选择性建构”三种再叙事策略通过删减、增补、重命名等手段来实现重新建构叙事框架的目的。

【关键词】梦娜·贝克;再叙事;编译

【Abstract】Based on Mona Bakers re-narration theory, the present study analyzes the trans-edited news report in the to find out how do the trans-editors wield specific translating strategies in order to suppress,underline and modify narratives embedded in the original texts and make the target texts readable without violating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news writin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rans-editors use re-narrating strategies of“selective appropriation”, “re-positioning of participants” and“framing by labelling” proposed by Mona Baker, in which methods like omission, addition and changing name of certain elements in the text so a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re-frame narrative.

【Key words】Mona Baker; Re-narration; Trans-editing

0 前言

1989年,卡伦·斯戴汀将英文中的translating(翻译)和editing(编辑)两个概念融合,创造性地提出transediting(编译)这个概念(Stetting,1989:371-382)。巴斯奈特指出:“编辑是所有新闻翻译中关键的环节。不同于原文的文本大小、文体风格一般需要保留的文学翻译,新闻翻译中必须使用涉及到综合、删减手段的新闻编辑(Bassnett,2011:14)。此外,刘其中教授认为,新闻编译是通过翻译和编辑的手段,将用源语写成的新闻转化、加工成为译语语言新闻的翻译方法(刘其中,2009:204)。刘教授同时批评指出,很多媒体的编译者出于政治取向的考虑,精心选取的材料通常是符合“本报”编辑方针的内容,而未曾选入的部分应该是有损国家形象、有违编辑方针的文字(刘其中,2009)。笔者认为,尊重客观事实是新闻报道的最基本的原则,作为“二次传播”的新闻翻译同样要以此原则为基础,向国内的读者呈现客观的事实。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新闻媒体是各个国家、政党的喉舌,不存在完全的客观真实。相反,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该国家、政党的意识形态。Fishman对新闻的基本原则表述为“某件事如此是因为某个人说它如此。”由此看出,新闻的原则因为权势人物、机构的干预往往被扭曲。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翻译与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莫娜·贝克(Mona Baker)在她的著作《翻译与冲突——叙述性阐释》(Translation and Conflict:A Narrative Account)中将翻译置于“叙事”的视角下研究,提出翻译即是“再叙事”,并认为译者能够瓦解原文的叙事框架,并建构起译者自己的“叙事”。

本文将以2016年5月《参考消息》对美国媒体关于中国报道的两则新闻编译为例,基于莫娜·贝克提出的“参与者重新定位建构”、“加标记建构”及“选择性建构”三种主要的叙事策略,分析编译者是如何重构原新闻故事中“西方中心主义”的霸权话语。

1 叙事及再叙事

不同于文学研究中的叙事,在新闻学中,罗伯特·恩特曼(Robert M Entman)对叙事的定义,即:设立叙事框架就是选择、强调被认为是“事实”的部分,并使它们在用于传播的文本中更为显著,以此来引导受众对某一问题的界定、因果解释和道德评价(Entman,1993:52)。而本文中,美国媒体正是利用新闻叙事的这一特点来传播“中国威胁论”等不利于中国形象的观点。莫娜·贝克在她的著作《翻译与冲突——叙述性阐释》(Translation and Conflict:A Narrative Account)中提出了四种叙事类型:本体叙事、公共叙事、概念叙事及元叙事。公共叙事是指在社会或者大于个体的如家庭、宗教、教育机构、媒体甚至国家等组织传播并被接受的叙事。(Somers and Gibson:1992)。美国媒体的叙事正是代表了美国社会的公共叙事,一定意义上来说它是客观的,因为它是在美国各个组织乃至整个国家被接受的。但是,中国读者所能接受的叙事与美国的公共叙事不一致,这就需要译者在此时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发出自己的声音,积极捍卫话语权而不是被动的转述原文。贝克将翻译视作一种叙事框架建构的重要途径,人们可以借此可以研究编译人员是如何强化、弱化原文的叙事特征,如何通过叙事的框架来影响社会现实的建构。她认为翻译是一种再叙事活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总是以某种形式在参与建构和传播叙事及话语——有的是通过叙事积极地促成和平,而有的则是通过叙事挑起冲突”,并提出了选择性建构、参与者重新定位建构、加标记建构和时空框架建构等四种策略。在本文案例当中,《参考消息》使用最多的再叙事策略是“参与者重新定位建构”、“加标记建构”及“选择性建构”。

2 再叙事策略

2.1 选择性建构

选择性建构是“通过删减、补充的方式来抑制、强化或者说明源语句中乃至句子所在的源文本中的叙事”(Baker 2006:112)。由此,选择性建构是显性的所以是最能够被直观的观察到编译者在处理文本过程的自身的积极参与。

例1:原文:Chinas Most Dangerous Enemy Is Global Public Opinion

Globally, there is a marked shift in security concerns coming from Chinas increasing economic might and willingness to exercise it. Many see Chinas accomplishments as a laudable outcome that has benefited the world. But the majority of Americans see Chinas economic rise as a threat to their countrys global stature. Europeans are less preoccupied with power politics, but share Americas worries that Beijing may try to propagate its own style of development and values. There is generally less apprehension in the rest of the world, but views vary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proximity and colored by history.

Ironically, the Chinese people do not see the United States so negatively, with various polls showing that their sentiments include considerable admiration for American ideas, customs and scientific accomplishments.

(美国《国家利益》[The National Interest]2016年5月3日)

译文:中国最危险的敌人是全球舆论

文章称,从全球来看,中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和动用这种实力的意愿使得安全忧虑发生了明显变化。许多人认为中国的成就是造福世界的,但大多数美国人认为中国的经济崛起对美国的全球地位构成了威胁。欧洲人不那么受到强权政治的困扰,但他们和美国人一样担心北京可能会试图宣扬自己的发展方式和价值观。

(2016年5月5日《参考消息》)

正如前文所述,编译者会通过删减的方式来重构原文叙事。上述例子原文划线部分在译文当中并未被译出,除了考虑到中西方新闻报道风格方式差异,译者也体现出在面对消极或敏感新闻时应当慎重处理的态度,防止被动的转述原文。原文作者通过对比的篇章技巧试图构建美中是一个“优秀者和平发展者”和一个“新兴崛起威胁者”的关系。巧妙的使用美国民众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负面看法以及中国民众对美国发展的正面看法来将作者自身置于叙事之外,使报道表面上客观。而从文章看来,作者在对中国民众对于美国的观点上并无依据,甚至作者可能仅仅是为了比较而凭空捏造。《参考消息》的译者敏锐的看出原文作者的叙事,并在译文中删减了划线部分。

2.2 加标记建构

加标记建构指的是“任何使用某一词项,术语或短语来区别一个人,地点,事件以及其他在叙事中的重要成分的逻辑过程”(Baker,2006:122)。加标记建构通常以竞争命名来实现,“只要存在竞争的群体或传统,那使用某一命名就是对于该名称的政治、社会正统性的宣称同时也否认了该名称的竞争命名”(Alasdiar MacIntyre,1988:378)。简言之,加标记建构即对同一人或物的不同的命名,重新命名是各个不同叙事的产物,同时也是建构、维系或改变特定叙事逻辑,从而建构自我和他者身份的手段。例如,对“珠穆朗玛峰”的命名,一些西方媒体仍采用“埃佛勒斯峰”来命名,这其中隐含了西方殖民主义的思想。因此,译者在对此类敏感人或事物的命名中要警惕起来。

例2:原文:Does this century still belong to China?

It is the early years of the new century, and while until recently talk has been about booming growth in the upstart country across the ocean...... (美国《福布斯》[Forbes]2016年2月11日)

译文:美媒认为21世纪仍将是“中国世纪”

新世纪才开始十几年,而最近当人们言必谈及大洋彼岸那个新贵国家的急速经济增长时……(2016年2月15日《参考消息》)

在例2中,《福布斯》的新闻叙事多次出现耐人寻味的反讽叙事策略。文章中对经济崛起的中国的一个命名“upstart country”体现了一种讽刺的效果。Upstart在英文中具有很明显的贬义,本指“突然得势显得自命不凡之人,体现出一种愚蠢傲慢姿态。”这样一种对于中国经济崛起的态度并不能表现出客观事实,更加不是中国在和平崛起道路上的本质,这是原文作者出于中国“威胁论”的主观的扭曲态度。译者在这时采用“新贵”这样一种中性词瓦解了原文的叙事,并且客观的呈现出中国经济在当今世界的地位,即持续增长,有能力帮助他国。

2.3 参与者重新定位

贝克认为,“任何互动中的参与者都担任不同的角色,以不同的身份参与互动,因此对于该事件和其他参与者都处于不同的位置……”(Baker 2006:109)。在翻译中重新定位的方式具有开放性,包括人物,语篇中特定词句甚至时空的重新定位。所以译者可以通过操控指示词、表述词等,重构译者与读者、译者与其他参与者的关系,可以疏远或拉近受众与文本的距离。参与者重新定位的方式主要有两张:一是,“借用外围文本重新定位”,如新闻中的正副标题、文中注释、新闻来源、发稿人、发稿时等,利用这一功能。二是,“利用嵌入文本进行文本内的重新定位”。

例3:TT:Does This Century Still Belong To China?

(美国《福布斯》[Forbes]2016年2月11日)

ST:美媒认为21世纪仍将是“中国世纪”

(2016年2月15日《参考消息》)

例4:原文:Opinion polls show that most Americans worry about Chinas increasing economic strength, and think China is untrustworthy.

(美国《国家利益》[The National Interest]2016年5月3日)

译文:文章称,民调显示,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日益增强的经济实力感到担忧,认为中国不值得信任。

(2016年5月5日《参考消息》)

上述两个例子中的译文中都分别增加了“美媒”,“文章称”,这样的显性文本强调了译者与原文作者,读者和原文本的关系。一方面,译者能够客观的传达原文的内容;另一方面,译者也能将自己置身叙事之外,以第三者的身份强调该叙事是原文作者的叙事,能够留给读者更多理性的思考空间。编译者能使自己处于叙事之外来引导读者对原文的理解,重新定义叙事者与读者的关。

例5:原文:Diamond too small?Chinese marriage proposals are SO

over the top.

Since he wasnt hurt, he went through with the proposal. When he finally went down on one knee, Gou rejected him. People were divided over the stunt being romantic or vulgar.

(美国《今日美国报》[USA Today]2016年5月31日)

译文:中国男性正采取“花样求婚”浪漫还是庸俗?

当他终于单膝跪下时,却遭拒。该男子此举是浪漫抑或庸俗,人们莫衷一是。(2016年5月31日《参考消息》)

例5译文采用的是文本内重新定位,内嵌文本使叙事保持连贯和流畅,能减少干扰读者的阅读。新闻文本的“嵌入文本”主要是通过词汇、语域及时态变化来重新定位参与者之间、参与者与叙事间的关系。译文中划线词stunt的意思是“旨在引人注意的噱头”属于特技舞台的语域。而译文划线部分“此举”是中文中常用的词语,无明显的语域特征,属于中性词,没有太多的感情色彩的参杂。很明显原文是想透过各类语域不对称的词语用在求婚这样神圣的举动中,以达到讽刺现在中国年轻人的轻浮、草率。《参考消息》的译者通过自己创造性的编译手段,利用合理的重构叙事策略客观的传达出原文的意思,使得读者与原文的关系并不蕴含武断批判关系,留给受众来接受。

3 结语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新闻传播已经成为各国间信息传递的重要媒介,而新闻编译就属于其中重要的桥梁。新闻编译者此时不仅承担了传播信息的责任,还肩负着稳定、维系国内信息的客观、公正的责任,这就要求译者不仅要对国外媒体报道的风格有一定的了解,更应该熟悉其叙事风格,这样才能做到不被外媒“牵鼻子走”,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

基于《参考消息》对西方新闻媒体的实例分析,不难看出编译者在编译过程中能够参与到事实的建构中,而不是一味的屈服与国外媒体的霸权话语。但不难看出译者在有些方面还有欠缺,笔者在对各大国外媒体发表的涉华新闻分析后发现,《参考消息》编译者在抵抗异质声音时,对于某些尖锐的话题,涉及到政治经济的敏感话题采用的是完全回避的态度,不可否认在话题选择方面也体现着叙事的建构,但是作为一个包容的大国,中国及其民众可以做出自己的理性判断。因此,译者不用刻意回避某些热点话题但又涉及到对中国不公正批评的报道,这更能体现出新闻的客观性。

【参考文献】

[1]刘其中.汉英新闻编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Stetting,K. Transediting--A New Term for Coping with the Grey Area between Editing and Translating[C].In:Caie,G.et al.eds. Proceedings from the Fourth Nordic Conference for English Studies.Copenhagen:University of Copenhagen,Department of English,1989:371-382.

[3]Bassnet,S.Bring the News Back Home:Strategies of Acculturation and Foreignisation [J].Language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2005,6(2):120-130.

[4]Baker,M. Translation and Conflict:A Narrative Account[M]. New York:Routledge,2006.

[5]Fishman,M.Manufacturing the News[M].Austin: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80.

[6]Entman,R.M. Framing:Toward clarification of a fractured paradigm[J].Journal of Communication,1993,43(4):51-58.

[7]Somers,Margaret.Narrativity,Narrative Identity,and Social Action:Rethinking English Working-Class Formation[J].Social Science History(4)591-630,1992.

[8]MacIntyre,Alasdair.Whoes Justice?Which Rationality?[M].Notre Dane IN: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1998.

[9]程维.叙事学视阀中的新闻编译[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贝克
神秘符号与天文学事件——再探哥贝克力遗址
贝贝克Populist餐吧
别了,R2-D2
呜嗷,怪兽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