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流环系统设计实现与排故

2016-10-18 16:00陈印胡莹
科技视界 2016年22期

陈印 胡莹

【摘 要】基于空管单位转报传输的实际应用,设计电流环系统以延长传输距离和减少传输误码率。要求电流环的传输信号稳定可靠、传输速率达到1200位/s及以上,具有较好的带负载能力和隔离度,传输电压不超过24V。针对电流环系统无法传输信息的故障提出几点解决方法,分享排故经验。

【关键词】电流环;电流传输;电路板检修

在空管系统中,转报通常采用双流接口来传输报文内容,通过电流信号传输信息的方式不仅干扰小,相比电压信号传输信息,这种方式还具有传输距离远的优势。由于网络终端通常采用RS232接口,所以需要设计一个双流接口与RS232接口的转换电路。但是这种转换电路在市场上应用较少,缺乏足够的研究资料,不利于系统的排故。

本文利用常规元器件,通过电路板焊接,实现了双流接口与RS232接口的转换功能,满足全双工串行通信,这个双向发射接收的环形电路称为电流环系统,双流接口与RS232的转换设备称为电流环设备。

电路的设计从PNP三极管和NPN三极管的串联电路开始,通过输入信号来控制这两个三极管处于一个导通一个截止的状态。并在两个三极管的发射极分别接±24V稳定电压,以实现当输入正负不同信号时,输出满足要求的稳定的正负电压,根据负载电阻转换成稳定的电流信号。为了实现输入信号与输出信号更好的隔离性,采用了型号为4N25的光电耦合器,如图1。当输入负电压时,光电耦合器U1导通,U2截止;当输入正电压时,光电耦合器U2导通,U1截止,黄灯亮。为了提高电路稳定性和可靠性,在光电耦合器和三极管串联电路之间设计一个控制电路。当U1导通时,控制电路的三极管Q2导通,稳定管U4输出的-24V电压被R1、R7分压,引起三极管串联电路的Q3被导通,负载输出稳定的负值电流信号。同理,当U2导通时,U1截止,稳压管U3输出的24V电压被R2、R8分压,引起三极管串联电路中Q4导通,Q3截止,负载输出稳定的正值电流信号。

在接收端将电流信号转换为RS232信号的过程中,为了提高隔离度和抗干扰能力,同样使用了光电耦合器。当发送端传来负值电流信号时,光电耦合器U5导通,输出低电平;当发送端传来正值电流信号时,光电耦合器U5截止,输出为稳压管U6提供的5V电压,此时绿灯亮。光电耦合器的输出信号经过非门的电平转换、555芯片的分压和电压比较,由555内部的RS触发器输出满足逻辑要求的TTL电平。本系统采用带有max232芯片的RS232接口,在信号输入终端设备前,能准确有效地将TTL电平转为RS232电平。

本系统经过实际测试,可在传输速率不大于9600bit/s的情况下,准确将文本信息传输到对方终端,并能实现全双工模式。

不过在实际应用中,也出现过信号无法传输的故障,以下就两次次故障情况进行分析。

故障一:单向无法发送

故障现象:A端向B端无法发送信号,B端向A端发送信号正常,A端黄灯不亮。

故障分析:利用稳定电压源产生的信号来模拟输入信号,并接入A端的电流环设备。当电流环设备A输入-5V时,用万用表测得A端光电耦合器U1导通、U2截止,输出负值电流,B端光电耦合器U5导通,B端输出到终端设备的RS232接口电平为-8.9V,传输符合设计要求(一端输入负电平,另一端送给终端设备-8.9V;一端输入正电平,另一端送给终端设备9V电平)。当给设备A输入5V电压时,万用表测的A端光电耦合器U1、U2均输出高电平,即截止,A机连接B机间的线路无信号。观察元件表面均正常,初步怀疑光电耦合器U2烧毁,更换元件后进行再次测量,发现结果与更换元件前一样,排除光耦U2故障原因。但是输入为高电平,U2截止,那么U2、R10、LED1、GND这条线路必定存在问题。经过仔细观察,发现LED1的焊点有所松动,经过重新焊接,电路恢复正常。

经验总结:由于LED1焊点脱落,导致正电压输入时,电路无法连接到地,出现光电耦合器U2无法导通的假象,在以后排故中要特别注意电路板焊点是否饱满完好。

故障二:单向无法接收

故障现象:A端向B端无法发送信号,B端向A端发送信号正常,B端绿灯不亮。

故障分析:同样利用稳定电压源产生的单电平信号进行检测。当A端电流环设备接入-5V时,测得A端光电耦合器U1导通、U2截止,输出负值电流,但是电流环的B端光电耦合器截止;当A端电流环设备接入5V时,测得A端光电耦合器U2导通、U1截止,输出正值电流,电流环的B端光电耦合器依然截止。此次认真观察电路板接线和焊点焊接情况,均正常。电流环B端的稳压管U6输出稳定的5V电压,供电正常。故将故障点设定在电流环B端的光电耦合器U5,经过更换光耦元件,电路恢复正常。

经验总结:遇到电路故障时,将多字符的文本传输简化为单电平检测,根据电路原理进行多点电平检测,并通过观察板件状态,分析得知故障点所处的位置。

【参考文献】

[1]三宅和司.元器件的选择与应用:电阻器与电容器的种类结构及性能[J].张秀琴,译者.科学出版社.

[2]张军.电子元器件检测与维修从入门到精通(全彩版)(附光盘)[J].科学出版社.

[3]徐德鸿.电力电子系统建模及控制[J].机械工业出版社.

[4]罗伯特森 (Christopher T.Robertson).国外电子与通信教材系列:印制电路板(PCB)设计基础[J].刘雷波,译者.电子工业出版社.

[5]Paul Horowitz, Winfield Hill.电子学[J].吴利民,余国文,欧阳华,译.电子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