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军 陈广晶 /本刊记者
▲全国政协委员李武(右)与本刊记者
农残、重金属、保鲜剂、转基因……一个个新名词,一件件果蔬安全问题的传闻不断地刺激着普通民众的神经。苹果要削皮吃、绿色小西红柿是转基因食品不能买,信息轰炸真伪难辨。我国的果蔬安全问题真的如此严重?转基因为何引发如此多的争议?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本刊记者就此对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蔬菜学会理事长李武进行了专访。
本刊记者:李委员,您好!这次两会很多委员都提到了绿色蔬菜的问题,您作为蔬菜领域的首席专家,请您介绍一下,我国绿色蔬菜的现状。
李武:关于很多人关心的绿色蔬菜、有机蔬菜的甄别问题,国家都有标准。关于安全状况,我认为,近年来北京市蔬菜的质量安全越来越好了。从2001年开始,北京市开展了很多保障蔬菜安全的科技计划,包括农业部开展的“食品安全行动计划”,后来科技部在北京市开展的很多这方面的科技计划,以及技术推广课题、工程等,这些对保障蔬菜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我一直从事这方面工作,结合实际工作经历来说,北京的蔬菜质量逐渐在提高。我在讨论发言中用了一个词叫“稳中见好”。调查显示,2014年合格率是96.4%,2015年也大概是这样一个数据,2016年我还没有查到农业部对全国大中城市监测的结果,但是另有一份材料证明合格率约为96.7%,基本上还是稳定在96%以上的,这就是“稳中见好”。但是政府工作报告和其他很多材料也体现出,这离老百姓的需求、期盼值还有一定差距。这也是科技工作者和政府今后工作的一个重点。目前,我国的经营主体比较分散,一些很好的技术,如:安全防控的技术、安全使药的技术很难推广,个别地区、个别品种,在个别季节存在问题,这也是事实,但是我觉得,这个比例越来越小,还是应该肯定成绩。现在网上,老百姓之间大多盯着最后的三个到五个百分点,传的都是什么不安全、转基因、农药残留的问题。这也不客观。
本刊记者:关于剩余的3%到5%不安全食品,您认为政府应该做些什么?
李武:政府做了很多工作,已经取得了改革成果,包括2008年、2013年两次的食品安全机构的改革,进一步明确了每一级或每一个食品、农产品生产加工环节的责任应该由谁来主管。这项工作当然还要继续加强。政府应该进一步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在技术方面,如:种植的技术、管理的技术、加工的技术等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比如打农药的喷雾器和喷药的方法。现在为什么有一些果蔬会存在农药残留超标问题?农作物如果不打农药,病虫害就会多。农药说明书上根据要求都会清楚注明浓度、比例,如果按照这个比例配置药剂也应该没有问题。但是问题就在于我国农民打药所用的喷雾器还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背负式压式喷雾器。这种喷雾器“跑冒滴漏”情况很严重,雾滴也不细。往往农民配置的农药比例没问题,但是用这种喷雾器一打,量就多了,残留也就多了。类似这种情况很多。其实,现在电动喷雾器、细雾喷雾器已经有了,政府是不是应该考虑如何支持市场,促进这种喷雾器尽快产业化。我注意到政府工作报告,“十三五”规划已经有了这方面的内容。我想提醒消费者,以及广大关心食品安全问题的人士,应该注意到这一点,其实政府还是很注意解决此类问题的。
此外,还要进一步落实规章制度,健全乡镇一级的食品安全管理站。这项工作目前已经有了试点,也做了几年,并且准备尽快地在全国推广,落实经费、人、责任。过去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只到县一级。有些地方的县城从南到北相距两三百公里,北京市的县也得五六十公里,机构偏少,人员偏少,监管人员能跑得过来吗?跑不过来。这也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很关心的,经常提的问题。前些年提的问题,农业部也在落实,已经做了很多工作,这种状况正在逐渐改进。
还有一个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重金属污染,也就是土壤问题。关于这些问题的解决,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十三五”规划都有所涉及,国家对土地,以及耕地污染的监测和修复工作已经开始了。
总之,我国的蔬菜安全“稳中见好”。消费者应该可以放心。因为工作的原因,经常会有人问我,这个是不是超标啊,是不是转基因?实际上,转基因的东西也没有什么。
本刊记者:您刚才说了,蔬菜保鲜时间比较短。北京作为特大输入型城市,很多消费者担心,果蔬保鲜剂可能会危害人体健康,比如苹果是不是都得削皮?
李武:保鲜剂确切地应该叫防腐保鲜剂,在蔬菜中应用比较多。保鲜剂有几种,食用膜就是其中之一,多用于柑橘、苹果保鲜。很漂亮的苹果,一般都“打蜡”,也就是使用了食用膜。打蜡有几点好处,可以把气孔封住把杂菌、细菌、霉菌都隔离开,保持水果的鲜度,也使商品更漂亮。苹果每年10月份下树,而消费者到第二年三、四月份还能吃到好的苹果。苹果一季采收,供应半年,还能那么漂亮,其中保鲜剂是一个很有必要的技术。这种食用膜主要成分是淀粉,不需要削皮,稍微洗一下就不会有危害,这都是符合《食品安全法》规定的。当然违规的现象也是存在的,确实也可能有一些小商小贩为了延长保鲜时间,用了违规的杀菌物质。但是随着市场管理的加强,这种现象会逐渐杜绝,有关部门也注意到了这一点。
本刊记者:很多消费者觉得一些易腐的食品,如草莓,有时候觉得口味不对,这是否与保鲜剂有关?
李武:任何蔬菜和水果,甚至所有的农作物,其品质的好坏,都与其栽培的地点、环境、管理的措施有很大的关系。比如同样是苹果,为什么山东栖霞苹果就好?为什么北京昌平的苹果就好?为什么山西、河南的苹果就好?就是因为地区本身的地理位置不一样,土壤结构不一样。草莓也是一样,也有味道好一些的,差一些的。而草莓,包括桑葚、杨梅是多浆植物,不能沾水,没法洗。所以,我觉得草莓用保鲜剂的比较少。
本刊记者:保鲜剂的安全性,与使用的量有关系吗?
李武:有。比如苯甲酸钠。苯甲酸钠是很好的防腐剂,所有的肉制品里都会有,一些饮料里也都有,用量都是要标出来的。苯甲酸钠的安全性和量有很大关系,过量添加就会有危害。农药也是一样,在栽培过程中,是不允许在蔬菜和果品上用的,但是可以在大田上用,如果把大田上用的农药放在蔬菜果品上了,就叫做超范围使用。比如农药,使用过程中,规定用500ppm或者1000ppm,但是你用了3000ppm或者1500ppm,浓度就提高了,这就是超范围和超剂量,这样就会影响其安全性。实际上国家有标准,对每种农药的用量、使用范围,都有相应的规定,这都基于大量试验结果,也参照了其他国家的标准。
本刊记者:李委员,关于转基因问题,现在很多人不太了解,什么是转基因,哪些品种是转基因作物,以讹传讹的情况比较多,您作为权威专家,能不能在这里讲一讲市场上有没有转基因的蔬菜?
李武:没有。这个我可以肯定地回答你。有关部门负责人也一直在说,我国公开批准的转基因农作物就是棉花和木瓜。很多人都问,小番茄是不是转基因的?英国番茄是不是?彩椒是不是?其实,那些都是传统品种,都是利用传统的杂交技术实现的。现在市场上的小西红柿,有些是绿色的,有人说,怎么是绿的?其实这是传统作物,如东北的“贼不偷”,就是绿色的西红柿,只是后来不多见了,把这些品种丢失了,现在人们又把它的基因拿出来培育出来了,但不是转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