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军 房志雄/本刊记者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已经进行了8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挑战也越来越多。在今年全国两会政协农工民主党界别专题讨论会上,各位委员就近年来医改中三医联动存在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药物政策与基本药物制度司司长郑宏也参加了讨论会,并回应了委员们关心的问题。
针对三医联动的问题,郑宏表示,三医联动不但政策要联动,涉及到的管理体制、机制也要联动。郑宏肯定了福建三明的医改模式,认为其管理体制、机制上是一个三医联动很成功的范例。他说:“三明的药品采购,是直接通过医保中心采购,用两票制制约,从而使药品的价格大幅度回落,节约了医保基金,解决了医疗服务价格的问题。”
对于委员们关心的药品招标采购问题,郑宏表示,我国的药品招标采购制度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说,2015年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指导意见》,采取放管结合的办法来解决各级医疗机构的药品供应问题,公立医院已经开始实行药品分类采购。大部分药品被直接挂网,医院在采购中直接跟企业议价。一些独家品种、专利药,特别是进口药为主的专利药,也通过国家谈判的形式降低了虚高的价格。同时,还开展了定点生产药品的探索试点工作。“我国的药品采购已经进入了一个新常态。”
▲国家卫生计生委药政司司长郑宏 本刊记者 高军/摄
郑宏还回应了医保付费方式改革的问题。郑宏说,公立医院改革要回归公益性,但我国的公立医院却陷入了一个怪圈,公立医院通过招标把药品从市场上买回来,然后把药卖出去。郑宏认为,公立医院应该在一个政府主导的公益性体制下,用市场的机制把药品买回来,然后合理地用出去,而不是合理地卖出去。他说:“现在的各级公立医院,还在按项目跟老百姓结算药品的价格,这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还有一些典型的发展中国家都是不存在的。我们一直在想,随着公立医院和药品流通体制的改革,公立医院能不能更加关注住院用药和急诊用药,药品进到医院以后能不能直接纳入综合付费,把药品变成成本?”
郑宏说,按国际经验讲,药品的支付标准不是为医院设计的,而是为药店设计的。因为国外的医院没有门诊药房,只能去药店买药,所以药店要有支付标准,这是一个结算的办法。“在未来药品流通体制改革的背景下,‘互联网+’和现代医药物流逐渐融合,我觉得医院门诊用药的方式恐怕要做一些改变。我认为,医院的门诊药房也是造成药品流通秩序不够规范一个因素。”郑宏说,真正要把药品变成医院的一项成本,就应该把住院用药和门诊用药分开,使社会药店承担门诊的药事服务。“城市要首先探索这个问题,农村及偏远的山区还要保留药品供应的链条。就城市来讲,做好合理的分工,药品的价格才透明。”
郑宏接着说,药品价格降下来后,才会有更多的医保资金补贴到医疗服务中。郑宏说,福建三明的医改,就是把支付药品价格的结余资金转移到医疗服务上去。这就要求医保基金要做出结构性的调整,以提高购买或者补偿医务劳动的能力。“大量的医保基金都报到药品和检查上了。能不能做一个结构性的调整,使医保基金结构更加向一线医护人员的脑力劳动倾斜?”
对于医疗服务价格,郑宏表示,完全按照价格评判医疗服务值得商榷。他说,医疗服务是公益性的服务,药品是特殊的商品,不能将医疗服务看做是商品的交换,否则医患关系就容易扭曲。“医生如何得到合理的报酬?是政府定价,还是通过政府投入和相关补偿?我们要认真思考,否则将走入一个价格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