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人口结构特征及其经济影响※
——以皖北亳州市为例

2016-10-18 04:15孔丹丹石东领
武汉商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亳州市皖北人口

孔丹丹 石东领

(1、亳州学院,安徽亳州236800;

2、亳州市统计局,安徽亳州236800)

区域人口结构特征及其经济影响※
——以皖北亳州市为例

孔丹丹1石东领2

(1、亳州学院,安徽亳州236800;

2、亳州市统计局,安徽亳州236800)

以皖北亳州市为例,通过对相关人口资料的归纳整理,将其人口结构分为自然结构、社会经济结构、空间结构和质量结构四个部分,发现其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并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得出了这种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人口结构的对策建议。

皖北地区;亳州市;人口结构;经济影响

当前,皖北地区正处于人口结构转变的关键时期,存在着诸如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出生人口性别比居高不下、人口迁出率高、城镇化水平低、整体人口科学文化素质仍然偏低等一系列问题,这些将对皖北未来经济转型产生较大影响,也给各级相关机构带来了挑战,需要做出一系列政策和建议上的引导。

一、亳州市人口结构特征

(一)自然结构特征

1、老龄化发展迅速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亳州市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4%,超过了7%的国际标准,标志着亳州市当时已经步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亳州市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了9.51%,十年间上升了2.11个百分点,亳州市人口老龄化程度在不断加深、加重。通过表1可以看出,2010-2012年亳州市人口年龄结构特征为:0-14岁和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不断加大,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所占比重最大,但呈不断缩小的态势。与此相对应的是,总抚养比随着少儿抚养比与老年抚养比的升高而升高。2015年总抚养比高于安徽省同期9.45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二高位,这表明亳州市劳动年龄人口的抚养压力较重。

表1 亳州市2010-2012年人口年龄结构(单位:%)

2、性别结构发展趋势不合理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亳州市出生人口性别比达到137.06,2011、2012、2013、2014、2015年情况有所改善,分别为125.6、125.4、124.0、117.9和112.9①,但仍远远超出国际社会公认的正常区间(102-107)。

(二)社会经济结构特征

1、劳动力资源丰富

2015年末亳州市户籍人口总数为635.0万人,比上年增加0.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3‰。亳州市的常住人口也呈逐年递增趋势,2010—2015年末常住人口分别为485万人、488万人、489万人、495万人、499.6万人、504.7万人,五年间增长了19.7万人,年均增长率为0.8%,其中2015年亳州市15-64岁的人口占比为65.71%。2015年亳州市的户籍总人口数和常住总人口数分别位居安徽省第五位和第六位,庞大的人口数量为亳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2、人口以迁出为主

推拉理论认为:“人口迁移存在着两种动因,一是居住地存在着推动人口迁移的力量;二是迁入地存在着吸引人口迁移的力量[1]。”迁移的的基本目的是为了谋取更好的就业岗位;只有经济增长了,才能提供更多或更好的就业机会。尽管近几年,亳州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总量大幅提升,但亳州市目前尚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与周边城市以及沿海发达城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导致了亳州市当前人口变动以向市外迁出和流动为主。亳州市统计局根据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的抽样样本数推算,2015年外出人口占全部登记户籍人口的24.7%,以2015年户籍总人口数测算,外出务工人员约156.8万人。

(三)人口地域结构特征

据亳州市统计局统计:截至2015年末,亳州市城镇人口数为940769,乡村人口数为5408777。从表2可以看出,亳州市城镇人口从2010年至2015年以年均9.0万的人口在不断增加;城镇化率以年均1.58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快于全省同期平均增长速度0.12个百分点,快于全国同期平均增长速度0.36个百分点。2015年亳州市城镇化率达到37.0%,比2010年提高7.86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首位,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但亳州市城镇化水平依然偏低,与全省及全国的差距较大。2015年全省和全国的城镇化率分别为50.5%和56.1%,亳州市的人口城镇化率仅达到全省水平的73.2%、全国水平的65.9%,仍处在以农村社会为主的发展阶段。

表2 亳州市2010-2015年城镇人口比较(单位:万人,%)

(四)质量结构特征

1、死亡率上升、平均预期寿命提高

身体素质是人口素质的自然条件和基础。我们选取一定程度上能代表并反映亳州市人口身体素质状况的死亡率和平均预期寿命两项指标来进行相应分析。有关数据显示,亳州市人口死亡率从2005年的5.3‰上升到2015年的6.5‰,死亡率上升趋势明显。但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有所提高,从2000年的72.47岁提高到2010年的75.42岁,提高了2.95岁,年均提高0.3岁。

2、整体科学文化素质偏低

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主要通过人均受教育年限和总人口文盲率两个指标来体现。

通过表3可以看出,亳州市的人均受教育年限偏低,在全省处于末位,而且与全省的差距没有明显缩小的趋势。

表3 2010-2015年安徽省及亳州市人均受教育年限(单位:年)

根据表4相关数据不难发现,亳州市总人口文盲率较高,2009-2015年的总人口文盲率分别达到了11.72%、10.76%、9.12%、8.70%、6.81%、6.90%、6.87%,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全省的位次依次为第15位、第17位、第14位、第15位、第15位、第16位、第15位②,七年来一直在全省居于后位。

表4 2009-2015年安徽省及亳州市总人口文盲率(单位:%)

尽管亳州市人口文盲率在全省偏高,但是亳州市的总人口文盲率是不断下降的,从2009年到2015年六年间下降了4.85个百分点,其与全省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表4数据显示亳州市与全省的差距从2009年的1.88个百分点缩小到2015年的1.08个百分点。

二、人口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人口自然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总抚养比与GDP增长率的关系

从图1可以很直观地看出,总抚养比与GDP增长率存在很强的负相关,即GDP增长速度随着总人口抚养比的上升而降低,随着总人口抚养比的下降而提高。这是因为总人口抚养比处于低位时,劳动年龄人口抚养负担较轻,可以带来大量的人口红利,从而能较快地促进经济发展。

表5 2005-2012年亳州市GDP增长率和总抚养比(单位:%)

图1 亳州市GDP增长率与总抚养比走势图

2、老年抚养比对储蓄——消费的影响

黄健元、王欢在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人口老龄化水平对人均储蓄水平、消费规模及水平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江苏省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老年人口比重与人均储蓄水平之间存在着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同时人口老龄化对消费规模和水平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长期下去将对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2]。加之,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居民储蓄率与老年抚养比存在着很强的正相关③,即随着老年抚养比的升高,城镇居民储蓄率亦跟着升高,随着老年抚养比的下降,城镇居民储蓄率亦跟着下降。这是因为当社会的养老负担较重时,居民习惯将挣来的钱存到银行里以备不时之需,这与中国传统的“存钱养老”的习俗有很大关系,这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储蓄率的攀升,但不利于扩大内需,刺激消费。

表6 亳州市2005-2012年城镇居民储蓄率与老年抚养比

图2 亳州市2005-2012年城镇居民储蓄率与老年抚养比走势图

3、性别比失衡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穆光宗认为:由于适龄女性人口亏损,草根男性青壮年的婚配将出现严重的问题,性能量无法通过正常渠道释放,性权利等无法得到婚姻制度的保护,部分人口可能演变为有越轨和犯罪倾向的“狼性人口”,诱发各种社会冲突和社会现象[3]。皖北地区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一方面影响人口的再生产,另一方面会对婚姻造成强力挤压,造成离婚率和犯罪率上升,影响本区域社会稳定,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人口的社会经济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人口规模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口规模对经济的发展起着非常大的影响,当人口规模与经济发展相协调时,给社会发展带来大量的“人口红利”,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当人口规模较小或者较大,不适应经济发展的发展需求时,便会制约经济的发展质量与速度。规模较小,导致劳动力供给不足;规模较大,会加重资源、环境负担。2005-2013年八年间,亳州市的GDP年均增长速度超过两位数与亳州市具有丰富廉价劳动力资源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

2、人口迁出率高,致使劳动力匮乏

因人口大量迁入,经济发达地区的老龄化问题大都得到了相对缓解;与此相反,经济欠发达地区却因青壮年的流出而导致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加之老年保障等条件也相对较差,尤其在此类农村地区老龄化情况更为堪忧,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4]。总之,人口迁出——尤其是青壮年人口的迁出,无论是务工还是求学,都会导致本土人才大量流失,造成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对社会经济发展不利。

(三)人口地域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人口城镇化率低,影响经济发展。总体而言,农村人口素质无论在科学文化素质还是身体素质方面都低于城镇人口素质。农村教育经费缺乏、教育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再加上大部分农民本身文化素质不高、收入不稳定,缺乏教育子女成才的愿望。这一系列因素导致农村孩子失学率、缀学率高,使得农村劳动力科学文化素质偏低的现象周而复始。在身体素质方面,近些年,皖北农村医疗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得到了改善,并成功实施了农村合作医疗,但比起城镇,还是相当落后。加之,大多数皖北农村人口忽略均衡饮食和娱乐养生,导致其身体整体素质偏低。综合素质长期得不到提升,势必降低劳动生产率,制约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鉴于此,加速皖北地区的人口城镇化进程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四)人口质量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西奥多.W.舒尔茨(T.W.Schultz)研究认为,人口质量是持久、有用的稀缺资源,改进人口质量有利于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进而极大裨益经济发展,提升国民福祉[5]。余长林(2006)通过新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分析,发现健康、教育投资结构的优化、数量的增加,均会对经济增长产生重大的正面影响[6]。蒋萍、田成诗和尚红云(2008)借助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健康和教育的水平与人均GDP增长率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并能促进经济显著增长[7]。张芬和何艳(2010)发现,健康状况的改善须辅以教育水平的提高,方能对经济增长产生实际影响[8]。而亳州市人口无论从身体素质还是科学文化素质方面来看,都不容乐观,这种形势务必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经济健康发展。

三、优化人口结构的几点建议

(一)优化自然结构

1、积极做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各项准备

由于亳州市步入老龄化社会较早且程度不断加深,这就需全社会从宏观环境上,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将关注老龄事业和产业纳入十三五发展规划,通过发展经济、提高教育、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开发区域养老产业模式等多途径方式度过人口老龄化的高峰期。同时,微观环境方面,倡导尊老、敬老、爱老的社会氛围,提高社区人文养老环境、鼓励家庭养老;高度重视老龄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区域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限度。

2、多措并举,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

亳州市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主要原因有:(1)社会经济因素。亳州市是农业大市,生男孩可以解决家庭劳动力短缺问题;(2)落后的文化传统因素。“男尊女卑”、“传宗接代”和“养儿防老”等传统落后观念在群众中还是广泛存在的;(3)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等人为干预的影响。

为了有效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趋势,维持人口性别比的总体平衡,需要标本兼治。治本需强化宣传教育以改变生育观念、制定向女孩家庭倾斜的经济政策、使广大民众认识到保持正常出生性别比的重要性,逐步确立性别平等的社会主流意识地位。治标方面,加强制度建设以打击“两非”行为。针对“两非”,国家卫计委会已于2014年9月发布《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人工终止妊娠的规定(征求意见稿)》,明确了更为严厉的惩罚措施、更加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皖北区域相关部门要严格实施,加大对“两非”行为的震慑和打击力度。

(二)优化社会经济结构

利用本地资源禀赋和长期培植起来的发展基础,大力实施“引进来”战略,借助外来先进企业,解决当地人口就业问题。亳州市地居皖北、接壤河南,属于中原经济区成员城市,其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和税费都远远低于沿海地区。同时,对招商引资实行一系列优惠政策和制度,倾心营造重商、亲商、安商、富商的投资氛围,积极吸引企业观光考察、投资兴业、落地亳州,从而进一步解决当地人口的就业问题,使广大青年才俊、优秀劳动力回归亳州,共谋发展。

(三)推进地域结构合理分布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亳州市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较低,在安徽省一直处于末位。在城镇化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如市民化进程滞后、“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规划不够合理以及城市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城镇化是系统工程,除了努力消除一些阻碍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户籍、土地、管理等体制机制障碍外,最核心的还是需要解决人的城镇化问题,需要各级相关机关合理确定相应职责,确保农业转移人口在落户、医疗、住房、就业创业、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当地市民享有同等待遇。

(四)提高质量结构

1、推广养生文化,强身健体

亳州生态环境优美、中原文化气息浓厚、气候条件适宜、道家思想深邃、传统中医药文化悠久,直接使得下辖的谯城区晋身为中国50个“中国长寿之乡”之一(安徽唯一)。汲鉴道家无为清静思想,宣传健康养生理念,推介实用养生方法,带动居民养成了健康的生活方式:品醇酒、享药膳、洗温泉,习读道德经、演练五禽戏、享受中医保健,感受养生之道、探寻长寿秘笈。使亳州广大民众都能健身强体、延年益寿、畅想人生,从而以强健的体魄、饱满的精神投入到社会建设中,为皖北经济建设添砖加瓦。

2、大力提高人口科学文化素质

与人口的绝对数量相比较,人口的素质相对于人口资源竞争优势来说更为重要。对于当前亳州市来说,只有努力提高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逐渐用人口素质来替代人口数量,才能有效弥补劳动年龄人口所占比重不断缩小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完成“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变,要把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支持力度,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将有限的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地区倾斜,优化农村教师管理,提升农村教师素质,从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等角度探索与建构农村教师专业身份认同路径,促进教育事业城乡均衡发展。

四、结语

鉴于皖北地区人口结构特征以及其地域地情,在相关机构的引导下,在社会、群众的长期奋斗和不懈努力下,定能逐步优化皖北地区的人口结构,使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创建一个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平安和谐区域。

【注释】

①2011、2012、2013、2014、2015年数据由亳州市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报表数据显示。

②2009年、2010年全省共有17个地级市,2011-2015年全省共有16个地级市

③采用的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公式为:城镇居民储蓄率=(1-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

[1]蔡运龙.人口、资源与环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28.

[2]黄健元,王欢.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以江苏省为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63-66.

[3]穆光宗.人口优化理论再探——新人口危机和国家安全[J].北京大学学报,2015,52(4):111-121.

[4]郑真真杨舸:中国人口流动现状及未来趋势[EB/OL].[2014-12-14].http://www.cssn.cn/dybg/gqdy_sh/201412/t20141214 _1441948.shtml.

[5]西奥多.W.舒尔茨.人力投资--人口质量经济学[M]贾湛,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21-27.

[6]余长林.人力资本投资结构与经济增长--基于包含教育资本、健康资本的内生增长模型理论研究[J].财经研究,2006(10):102-112.

[7]蒋萍,田成诗,尚红云.人口健康与中国长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8(5):44-51.

[8]张芬,何艳.健康、教育与经济增长[J].经济评论,2011(4):45-51.

责任编校:徐晓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Its Impacton Economy——A Case Study of Bozhou of North Anhui Province

KONG Dan-dan1SHIDong-Ling2
(1.University Bozhou,Bozhou,Anhui,236800,China;
2.Bozhou Statistical Bureau,Bozhou,Anhui,236800,China)

This paper first sorts out the demographic data of Bozhou in north Anhui province,then divides its population structure into four parts:natural structure,social economic structure,spatial structure and structure of quality.Thus it finds the different structure assumes different development features.Based on these statistic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forwards some proposals on how to optimize population structure.

north Anhui Province;Bozhou;population structure;economic influence.

F719;F49

A

2095-7955(2016)04-0075-05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资本与建构:农村教师专业身份认同》(项目编号:2015AHSK036);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安徽大学农村社会发展研究中心”2016年招标项目(重点项目)《皖北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研究》(项目编号:SK2016A0611)。。

2016-06-19

孔丹丹(1982-),女,安徽亳州学院经济与管理系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人口研究;

石东领(1986-),安徽亳州市统计局中级统计师,硕士。

猜你喜欢
亳州市皖北人口
摄影·美好安徽
基于“多维韧性”的老旧小区改造策略研究——以亳州市花戏楼居住小区为例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亳州市文化旅游体育局 文旅强市步铿锵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皖北小麦病虫害防治
亳州市水利工程队参建经典工程展示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