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湖南地方高校美术教学对湘西民间美术的保护和传承

2016-10-17 12:13谷利民龚龙煜
戏剧之家 2016年17期

谷利民++龚龙煜

【摘 要】湘西民间美术是我国民间美术之瑰宝,由于种种原因,湘西民间美术在当下面临失传的危机。为了能让古老的湘西民间美术得以延续,有必要将湘西民间美术教学引入湖南地方高校美术教学体系中,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保护和传承湘西民间美术。

【关键词】湘西民间美术;高校美术体系;保护和传承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9-0207-02

民间美术是劳动群众在生产劳动、社会生活之余,为满足精神生活需要而创作,并在他们当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朴素、自由的表意形式。[1]我国湘西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地,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孕育了丰富多彩、源远流长的湘西民间美术,使得它成为我国民间美术瑰宝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然而,由于西方文化的冲击和现代化的持续进展以及人们艺术审美观念的变化,湘西民间美术已经开始逐渐陷落到失传的境地。从文化保护的角度来看,湘西民间美术的传承无疑具有重大意义。民间美术保护方法和形式多种多样,本文试图从高校对艺术文化传承的功能出发,详细阐述湖南地方高校美术教学体系对湘西民间美术保护和传承的促进作用。

一、湘西民间美术保护和传承的现状

湘西民间美术形式多样,主要包括苗绣、刺绣、蜡染、苗族银饰、蓝印花布、剪纸、滩头年画、凤凰纸扎、苗画、土家织锦、苗族服饰、祭祀绘画等等。这些多姿多彩的民间美术反映了湘西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悠久深厚的历史内涵,具有巨大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以及经济价值。

为了保护和传承湘西民间美术,当地政府和各部门已经采取了多种措施。在国家层面,为了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湘西地区已经有二十多位民间艺术家被政府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这是对湘西民间艺术形式的肯定,也是一种通过荣誉和物质的形式对传承民间艺术的奖励。在地方政府层面,湘西州政府和文化部门定期开展各类民间艺术活动以及凤凰旅游节来推广和传播湘西民间艺术。本土高校吉首大学美术学院利用地域优势也开设了湘西民间美术相关课程并设立专门的研究机构等等。

然而,尽管政府和其他部门在保护和传承湘西民间美术事业上做出了很大努力,我们不得不面临的现实是湘西民间美术日益变得式微,很多美术形式甚至已经到了濒临灭绝,后继无人的境地。这是由于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首先随着西方现代文化的冲击,人们的审美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喜欢民间美术的大众数量逐步减少,这也直接导致了从事民间美术事业的艺人的减少。其次,民间美术本质上要扎根本土文化,而湘西地区由于经济落后,大量青年不得不外出打工,这客观上导致了民间美术继承人才的缺失和断层。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艺术研究机构尤其是高校的课程设置、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大多遵循西方式美术教育形式,忽视了对民间美术资源的挖掘、开发、利用、传承和保护,使得民间美术研究和高级创作实践人才匮乏。在这种情况下,湖南地方高校在培养民间美术人才,保护和传承湘西民间美术形式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

二、湖南地方高校在湘西民间美术保护和传承中的优势

总体上来看,湘西民间美术保护和传承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协调,而笔者认为,本土高校美术学院是湘西民间美术传承的重要机构,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具体来看,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湖南地方高校集中了大量美术师资人才,能够有效开展科研和教学实践。高校是人才的聚集地,据笔者了解,尽管湘西民间美术开始变得式微,但是仍然有很多教师在湘西民间美术理论和创作方面具有深厚的学养和功底。由于湘西民间美术的独特魅力,很多美术学院的教师或直接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或者将湘西民间美术元素融入到自身的创作实践中。因此,作为湘西民间美术人才储备库,尤其是理论人才储备库,湖南地方高校完全有能力,也有责任和义务来保护和传承这一艺术形式。

第二,高校的非功利环境有利于传承湘西民间美术。众所周知,民间美术的根基在于民间艺人,其主要的生存环境则是农业社会的生产模式。然而,如上文我们提到的,由于现代工业文明和西方生活方式的冲击,当今湘西地区的青年大多离开这片经济较为落后的地方而奔赴南方打工,湘西民间美术的传承已经在现实的经济冲击和生活压力下变成了无足轻重的东西。这样一来,既然湘西民间美术创作和研究总体上难以带来经济上的功利目的,而高校机构作为知识、文化生产和传播的中心在很大程度上能以非功利的目的去研究、传播、保护湘西民间美术。

第三,高校展开湘西民间美术教学有利于这种艺术形式的广泛传播和推广。艺术需要推广才有持久的生命力。目前的情况是,湘西民间美术囿于其偏僻的地理环境和地方经济条件无法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而在高校开展湘西民间美术教学,学生毕业后将会遍布全国各地,能够有效推广和传播这一艺术形式,将湘西民间美术精华带到祖国各个角落甚至全世界,这是湘西民间艺人个体传播和推广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由此可见,湖南地方高校能够在保护和传承湘西民间美术中扮演重要角色。当前有条件的高校应该改变固化的以西方美术教学模式、内容和方法为中心的思维,将湘西民间美术直接或者间接融入日常教学中,这既有利于这种艺术形式的传承,也能让当代美术散发出更深厚的地方文化底蕴。

三、湘西民间美术教学的具体路径和方式

(一)激发学生保护和传承湘西民间美术的自主意识

与教授其他美术形式如油画、水彩画、素描课程不同的是,湘西民间美术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向学生传达一种迫切的传承湘西民间美术的责任感。如果说一般美术门类课程主要注重创作技法,那么湘西民间美术教学应该首先让学生意识到湘西民间美术的价值、意义、文化审美内涵,尤其是其巨大艺术魅力和价值与其日益濒临边缘化甚至消失的现状,让学生在自主意识上认清身上肩负的使命和责任。作为年轻一代,从文化传承角度来看,美术专业的学生完全有责任和义务为保护传统美术做出应有的贡献。一直以来,很多人甚至包括不少美术专业人士以及学生对民间美术抱有一种狭隘的看法,认为民间美术代表的是粗糙、俗气、缺乏深度,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民间美术的动人,主要来自它的审美品格:以特有的形式所体现的人格特征,即审美形式的劳动人民的人格特征——质朴、天真、活力。[2]因此,教师在开设有关课程前和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讲授、民间美术作品展示、理论阐述等形式向学生阐明民间美术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地位,以及湘西民间美术辉煌灿烂的历史和现状,逐步激发学生内心的保护愿望。

(二)将湘西民间美术元素融入到美术课程教学中

湘西民间美术的教学形式可以多种多种,其中一种有效的方式是将湘西民间美术中特有的、突出的元素融入到各门课程当中。湘西民间美术形式多样,各类作品色彩独特,造型别致,主题鲜明,图案奇特,这些鲜明的元素都可以创造性地运用到当代美术作品中,使得这类作品既保留原有的核心形式,又增添活泼性和陌生审美感,为艺术创新吹入一股清风。事实上,将传统的民间美术元素融入到现代艺术创作中成功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的奥运标志中国传统印章形式的运用,奥运火炬设计灵感来自“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祥云”图案,奥运“福娃”设计中融入的中国传统壁画、风筝、彩陶等文化艺术元素。[3]由此可见,民间美术不仅不是当代艺术作品的累赘,反而是为其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在具体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湘西民间美术元素进行剥离。例如,在工艺美术设计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湘西刺绣中独特的图案,如石榴、苗王印、蝴蝶花、星宿花等融入到作品中,在中国山水画教学中也可以将刺绣和印染的独特色彩融入其中,让学生有意识地运用这些元素进行创作实践,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笔者在中国重彩山水画教学中,通过对湘西民间美术中突出的色彩设置、空间布局和表现手法的抽离有机地融入到创作中,并让学生体会到这种结合的创造性意义,进而鼓励他们尝试用这种手法创造出更多具有活力的作品。

(三)开设湘西民间美术课程进行传承

如果说将湘西民间美术元素融入到各个美术课程中只是传承湘西美术的辅助形式,那么开设湘西民间美术课程则是最佳方式。为了让学生对湘西民间美术有系统的了解,可以开设该类课程。目的在于让学生从总体上了解湘西民间美术的历史、成就、文化内涵、具体门类、特征、技艺、手法等。此类课程教学内容应该涵盖面广,对于湘西典型的民间美术形式如年画、刺绣、头饰、纸扎、蜡染、印花、蓝印花布、苗族凿花等都有详细介绍。总体来看,此类课程的性质更多地属于文化熏陶类,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条件选择性地教授一种或者几种湘西民间美术技艺,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后设计创作苗族刺绣图案并完成一幅小型的刺绣作品作为课堂作业。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取教师讲授、多媒体民间美术作品呈现、案例式分析、实践创作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这样不仅注重湘西民间美术的文化层面讲授,更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以便能够在学生毕业后有效保护和传承这些濒临消失的古老技艺。

总之,湖南地方高校肩负着保护和传承湘西民间美术的重大责任。高校独特的地位、集各种优势于一身的状况也为保护和传承湘西民间美术提供了良好条件。我们也应该充分意识到湘西民间美术的独特魅力和价值,让这一古老而又现代的艺术形式永远流传下去。

参考文献:

[1]吕胜中.再见传统[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159.

[2]郎绍君.质朴·天真·活力——试论民间美术的审美品格[J].文艺研究,1983,(5):32.

[3]尚华.广州民间美术艺术传承教育实践研究——以本科艺术设计专业相关课程教学实践为例[J].美术学报,2010,(3):27.

作者简介:

谷利民,湖南城市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湘西民间美术在民族地区高校中的传承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5C1137);湖南省教育规划项目“民族地区高校艺术教育与民间美术融合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JK016BMZ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