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时代》系列电影热映成为了当时电影人热议的“现象级”。媒体的口诛笔伐也挡不住电影院的高排片,节节高升的票房下,却是电影发烧友和影评人的嘲讽。郭敬明导演的系列电影的成功是观影受众的整体素质下降,还是《小时代》在影片表达方面确实有过人之处,而影片中体现的后现代文化是否代表中国电影新时代的到来,便是我们本文所要研究此类问题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小时代》;后现代文化;后现代电影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9-0155-01
《小时代》系列电影是知名青年作家郭敬明的同名作品改编而来的,作为郭敬明第一部自导自演的电影,在开拍之前就成为了热门头条。而在它上映后获得的强烈市场效应印证了郭敬明的票房市场号召力,与此同时伴随而来的业内激烈的口诛笔伐与粉丝们的大力追捧形成了一时的“小时代效应”。郭敬明导致了这两种极端的舆论,贯穿了纸媒、电视、互联网等各大平台。这更像是老一代和年轻一代对电影认知的分歧。一定意义上来说,小时代打开了中国后现代电影的大门,它以自身粗糙的质地,以及不合规范的制式开启了中国电影在不断追忆过去、怀念曾经的时代,电影圈的“小时代们”已经走进了“新时代”,与所谓的“庄重”、“严肃”、“宏大叙事”和“黑暗现实”彻底告别,迎来了属于后现代文化电影的新篇章。
一、《小时代》电影中消费主义与互文性表达
《小时代》系列电影融合了郭敬明对于当下经济社会发展的眼光和自我思维,所以在小时代系列电影中互文性表达的手法是非常常见的。
郭敬明本身就在经营自己的文化公司和自己的杂志《最小说》,小时代电影也是将故事放在一家高端杂志《M.E》中开始讲述,这两者之间都是生活与艺术的相互映射,杂志主编宫洺的人物设置以及其他的人物话语中都是导演郭敬明的某种思维体现。由于导演与原著作者的身份重合,郭敬明借由自己的影片而将自己的生活“片段式”插入,《小时代》系列电影中互文性表达就显得个性且生活感立体。
郭敬明也在刻意将这种互文性影片表达形成自己的作品风格,塑造了各种各样的影像角色,而这些角色都是当下消费主力“90后”的一种语言表达。郭敬明打算把自己的经历与思维融入到自己作品的每一个面上,电影中琳琅满目的奢侈品符号与电影人物的金钱观都是郭敬明自身对经济社会的体验心得。郭敬明在影片中表达的夸张消费主义是后现代文化的重要体现。“消费文化是后现代社会的动力,以符号与影像为主要特征的后现代消费,导致了艺术与生活、学术与通俗、文化与政治、神圣与世俗间区别的消解,也产生了符号生产者、文化媒介人等文化资本家。”郭敬明就是这些符号的创造人。
二、《小时代》电影中文化创意与后现代文化的衔接
以往中国的电影总是站在历史的脚下去回顾,无论是张艺谋的“大片”还是当下充满年代感的青春片,都是对过去的一种缅怀或是追溯。但是郭敬明的《小时代》不同,他异常清楚自己的定位,它所讲述的故事就是目前的经济背景下发生的“小人物”的“小故事”,就是我们正在面对的生活,正在经历的爱恨情仇,他试图用这些故事让观众感受到时代之“小”,又要强大地去迎接这难以面对的“小时代”。他用绚丽的色调、精致的格调吸引着年轻的后现代文化消费者们。
三、《小时代》电影不再唱政治主旋律
郭敬明的电影中推翻了大家对于成功的唯一认知。幸福与否,可能只是一份美味的佳肴或是一身精致的小礼服,他们活在自我的世界里享受美好。这样自我的行为方式就受到社会上一些人的抨击,无法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生算不得什么圆满。但这却是当今时代不同文化不同背景下所给予年轻人的多元选择。
他们选择“理想的生活”,将最美好的东西选择性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这个世界需要敲响警钟的人,自然也需要唱赞歌的人。很多时候,人民需要的不一定是时不时的预防针,而是一个梦境,即使这个梦境是虚假的幻想。在大人们疯狂逐利的时候,这样的价值观念自然就体现在了孩子的身上,所以90后们更加金钱主义,更有自己的想法态度,更懂市场规则,我们也不该对此横加指责。这种市场规律虽然不再以政治作为主旋律,但它的命运何去何从也取决于一个更优秀的市场规律对它进行替换。总的来说,《小时代》系列电影的成功给了非主旋律电影一个走上舞台的机会。
四、结语
《小时代》系列电影的成功是对现实物欲生活的另一种表现,是个性鲜明的后现代文化代表下的电影作品,用自己“拒绝抵抗”的生存方式谋得活路。不属于任何类别,在主流文化之外生存。它替所有叛逆以及对当下社会不满的年轻人发声,成为亚文化的代表。后现代文化的拥护者们也在展示着自己惊人的消费能力。小四电影的大获全胜正体现了一点。但不可否认的是,《小时代》所吹捧宣扬的拜金主义的价值观并非大众眼中的主流观念,它一味用美貌经济取悦受众,忽略主题、情节、人物形象的饱满性以及电影质地,实在也难以称之为一个成功的电影系列。
作者简介:
柳成荫(1995-),女,汉族,陕西人,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方向: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