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辰辰
摘 要:中国书法历史悠久。其独特的书学思想以及汉字所具有特殊的结构形态是作为书法延续至今的基本载体,规定并制约了书法发展的方向。与此同时,书法论著也日益丰富,篇章渐长。其中,孙过庭《书谱》在历代书学著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内容广博宏富,见解精辟独到,通过对书法艺术的发展论、书体论、创作论、审美论、批评论等方面来进行叙述,并分析其主要表达的书学思想和书法理论框架的构建,阐述其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孙过庭;书谱;书学思想;影响
中图分类号:J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8-0154-02
孙过庭(约646~690),姓孙,名虔礼,以字行,陈留(今河南开封)人,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书学理论家,《书谱》即是他书法实践的总结和升华。在其中首次比较系统地对书法创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阐述。论述了书法创作的内在和外在条件、中国传统思想与书法的关系,并阐述了自己的书法审美思想等。
《书谱》的出现使中国书法理论的宏大体格和科学秉性真正得到了确立,标志着独立书法理论的诞生,在经过漫长的实践之后,终于趋于成熟。在中国书法理论批评史上拥有着里程碑的意义,为后人带来启示。其书文并茂,是一部值得后人临习和研究的佳作。本文旨在介绍《书谱》所表达的书学思想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一、孙过庭《书谱》精髓--五论
(一)发展论——汉魏有钟张,晋末称二王
《书谱》的全文是从对前代书法家的评论开始的,其言曰:“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寥寥数字既对书法大家进行品评,又对书法脉络进行了梳理。评者云:“彼之四贤,古今特绝;而今不逮古,古质而今研。”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醨一迁,质文三变,驰鹜沿革,物理常然。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孙过庭认为文质是随着时代的推移而屡有变更的,这合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谓“物理常然”。这与我国古代文学批评中质文交替的理论相通。同时,孙过庭也指出了书法审美的最高境界,他引用了《论语·雍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话加以说明。孔子此言本意为论述人的德行修养,同时,也蕴含了“美”“善”的意味,因此后来逐渐被用作艺术评价的标准。
在此,我们可以看出孙过庭的书学思想意在强调书法无论是趋“古”(质),还是“今”(妍),最高的境界是达到“尽善尽美”(即“文质彬彬”)的审美理想。
(二)书体论——篆隶草章,工用多变
孙过庭《书谱》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体现:第一,对篆、隶、楷、草四种书体风格特点的综合;第二,论述了书法应当融会篆、章、草、真;第三,每种书体都应当表现的“情性”和“形质”
孙曰:虽篆、隶、草、章,工用多变,济成厥美,各有攸宜。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
这里总结了篆书圆通婉转、隶书精细紧密、草书流畅通顺、章草简洁便利的造型和审美标准,堪称经典。明人杨慎《墨池琐录》以“鲸吞海水尽,落出珊瑚枝”为评,赞扬孙氏的精彩论述。孙过庭在总结了各体书法不同的功用与特征之后,更强调了各个书体之间的互相关联与统一。又如真、草之间的相互关系:
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
其他如学书三步骤:“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即《书断》所谓“得书之指趣”者以及去繁除滥,改革书风,“贵使文约理瞻,迹显心通,披卷可明,下笔无滞”的理论主张,至今仍为学者所仰重。
(三)创作论——五乖五合
《书谱》中“五乖五合”的创作思想,是在历代书学著作中对书法创作状态的一个比较具体的叙述,不仅涉及创作主体、客观因素的论述,还涉及创作心理的描述,文曰:
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心遽体留,一乖也;意违势屈,二乖也;风燥日炎,三乖也;纸墨不称,四乖也;情怠手阑,五乖也。乖合之际,优劣互差。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
这段文字论述了五乖五合,乖合之中,其中第一、二两项说的是作书者的精神、情感,显系主观方面的因素;第三、四说的是作书者作书时的外部条件,指客观方面的因素;第五项偶然欲书是讲的作书者主客相结合的结果。同时,艺术创作又必然表现创作主体的情感体验。如孙过庭提出的“达其情性,形其哀乐”。
(四)审美论——中和为美
中国古代传统思想最集中的体现是中和的审美理念,《礼记·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孙过庭的艺术观受到儒家思想的文艺观影响颇大。他本人的思想、文化也受到传统的儒家思想影响,儒学文化影响深远。《书谱》中提出的美的法则,例如,中和为美等都是儒家思想下的典范,孙氏在《书谱》中说: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是以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历,而风规自远。这是孙过庭“中和”为美的代表。
(五)批判论——叶公好龙
孙过庭在《书谱》一文中提出了自己对于书法批评及鉴赏的看法。他对当时的批评风气深至不满,他用“南威之容”、“龙泉之利”对那种视论书为圣人之作吹捧虚伪的现象提出批评,文章举出孙氏自己的经验来说明书法评论界的无知:“吾尝尽思作书,谓为甚合,时称识者,辄以引示。其中巧丽,曾不留目,或有误失,翻被嗟赏。既昧所见,尤喻所闻。或以年职自高,轻致陵诮。余乃假之以湘缥,题之以古目,则贤者改观,愚夫继声,竞赏豪末之奇,罕议锋端之失;犹惠侯之好伪,似叶公之惧真。”孙过庭这里也用了极其犀利的笔墨来讽刺当日批评界的盲目无知。他用了三种批评态度:人们愚昧无知不相信自己看到的而相信别人之言,这种现象可以称之谓人云亦云;又有人以自己的年龄与职位炫耀,肆意评议他人,甚至加以冷嘲热讽,这种人可谓倚老卖老;更多的人迷信古董,鄙视现代,这种弊病可称之谓贵古贱今。孙过庭要求书法批评要切合实际,不要浮泛空洞的议论,提倡在书法批评中独立思考的精神批评,旨在于从纷繁复杂的书法创作中总结规律,以期有助于现世与后代的学者。
二、孙过庭《书谱》的书学价值及影响
(一)《书谱》的历史地位
《书谱》作为我国古代书学史上最有影响和最著名的著作之一,其成就是多方面的。全文除了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梳理书法脉络之外,同时,对以往书法理论保持怀疑的态度进行学习。
《书谱》不仅是唐初书论的重镇,更标志着我国书法理论的进一步成熟,其既有理论上的探索,也不乏实践之上的甘苦之言,拓展了书法批评的内容及其理论,在书法批评史上起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此篇当之无愧。
(二)《书谱》对后世的影响
孙过庭的《书谱》对中国书法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它的贡献在于不仅对书法审美进行研究,更对书法的技法提出理论研究。这样不论是审美理论还是技法研究都将书法研究逐步推进。
在当代书法界,有很多书法家只是凭借一时意气乱写一气,并没有系统认真的书法训练。虽然看似书法作品非常灵动,但是这些作品中,究竟有多少是真实情感的抒发,又有多少是第一行书的悠闲自在,第二行书的悲感交集,第三行书被贬的苦闷,又有多少是刻意追名逐利呢?而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保留的作品必定是书法家倾其一生智慧与才华再加上艰苦卓绝的练习,最后才能将笔与心合一,笔下自然流露情感。所以书法创作亦不可投机取巧。
三、结 论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对孙过庭《书谱》在书法创作、审美批评等方面有所了解。《书谱》不仅反映了中国传统的书学思想,也对书法创作中主、客观因素的辩证关系以及书法创作的条件和方法进行了论述。同时,为后世书法前进道路指明了方向。《书谱》的艺术主张虽然大多出自于老庄哲学,但对于书学功用的理解还是基于儒家思想,不独以为“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的中和思想,书法乃其意气写照,必须立身务本以道德修养为上。人品如其书品,很多像孙过庭这样的书家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书学论著和书法作品。希望学子们今日学书,应吸取前人之众家之长,使书法这门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继而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2]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8~153.
[3] 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123~131.
[4] 明·杨慎《墨池琐录》卷一,清函海本,10.
[5]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浙江: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121~122.
[6] 朱关田著.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292~ 296.
[7]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宋刻本,309.
[责任编辑:艾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