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制作人吴毅 是时候聊聊战争剧了

2016-10-17 13:47姚珺文
电视指南 2016年10期
关键词:战争片突击团长

姚珺文

匆匆几十年,伴随着中国电视行业的发展,中国电视剧经历了繁荣中冷静、变革中思考的风云变幻,时至今日,在创作形式、播出形式上更加多样化,也在类型上更为细分。作为电视类型中占有重要位置的题材,战争剧也在摸索中前行,既有不少品质口碑俱佳的思考创新之作,也难免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雷人剧。今年适逢建党95周年,也是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荧屏上播出了不少献礼佳作,比如被称作破冰之作的《三八线》、大型历史献礼题材剧《东方战场》及讲述伟人生平的《彭德怀元帅》和《海棠依旧》。

根据CSM媒介提供的2015年全国12城电视剧收视整体排行和网络公开调查投票,选出观众最喜欢的电视剧类型,排名前三的依次是家庭情感类、生活轻喜剧类和军事类,接下来是古装、神话等等。长期以来,战争、军事在电视剧创作市场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源于人们在生活中很难体验,也源于人们的英雄主义情结。不只在中国,这类题材在世界影视作品中占的比重都比较高,“但我们现在关注的点越来越走偏了。”吴毅说。

为什么偏了?当《士兵突击》《亮剑》《历史的天空》等一些优秀的军事题材剧成功后,马上就会有一批同质化的跟风之作接踵而至。跟风还是其次,其中不乏娱乐至上、远离现实、不接地气的雷剧;不少战争剧内容陈旧、口号式以及伟大人物在剧中沦为贴标签的创作。在《我是特种兵》等青春军旅剧面世后,现实军事题材影视作品又祭起了“青春叙事”的大旗,但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吐槽和娱乐,创作本着市场先行——于是当下大多数“热闹的、别让我动脑子”式的观看需求和偶像的审美趣味,影响着整个电视剧创作市场。但是,到底是跟随、颠覆还是传承,对于这个老牌题材的创作者们来说,尤其是个问题。内容创新是大家常常需要面对的困境,本刊采访嘉宾吴毅,一个无论立足于和平年代还是战争年代的军旅题材剧,都具有个人鲜明特色和创新能力的制作人,对战争片如数家珍,他说“战争题材剧的创新性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现在也是时候梳理一下战争剧了。

战争剧创新:孤独的破冰之旅

吴毅的背后,有两部直到现在依旧是军旅战争剧标杆的优秀创新之作:《士兵突击》和《我的团长我的团》。2006年,《士兵突击》播出后,豆瓣评分达到9.1。这是一部从不被电视台看好到形成席卷娱乐和社会话题的现象级电视剧,几乎拿下当年所有的电视剧大奖,王宝强饰演的许三多这一“傻根—阿甘”的类型化的人物,迅速点燃了众多像他一样正在追梦的年轻人的热情,他们视他为偶像,直到现在依然如此。在剧中围绕在许三多身边的,是一群“高亢而华丽的男人”,他们一下就抓住了观众的心。2009年,《我的团长我的团》播出,全卫视化营销形成了“团长现象”。拍摄手法和剪辑上放弃了很多传统电视剧的表现方式,《三联生活周刊》曾刊文,“如果一部戏剧带来的不是简单的轰动,而是引出种种热议,大概因为它触动了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神经。”《我的团长我的团》并没有复制《士兵突击》的成功模式,它从拍摄手法和语言风格上,运用了当时战争题材剧,包括当时的电视剧都未曾有过的表现方式,在战争剧主旨上,《我的团长我的团》最大程度地回到人性层面上,把传统的“怎样消灭敌人”换成“怎么活着回家”,整个故事也把“回家”这个意义作为主要表达,最终成为这部战争题材剧最鲜明也最打动人心的主题所在。“《我的团长我的团》对战争片的形态有着进一步的理解,我们实际想表达的是全民抗战的概念,从战争本身关注到人。另外,《我的团长我的团》讲的是衰兵,一个溃败之旅,怎样团结起来进行抗战,然后回家的主题,讲的都是战争中人的心理,我们的战争剧很少来谈这些。这两部作品(《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在中国电视剧史上对战争片类型是有巨大贡献的。”2012年,吴毅和张黎导演合作,拍摄了口碑远在当时同期播出电视剧之上的战争题材剧《圣天门口》,接着制作了非常接市井气的谍战剧《王大花的革命生涯》。在吴毅看来,电视剧的六大主题类型中,战争题材是排名非常靠前的类型。当然,战争片的拍摄难度比一般其他类型剧要难,从投资角度来讲,更多人可能不愿意做。当《士兵突击》和《我的团长我的团》在今天还是会拿出来作为标杆作用讨论时,也能看出,国内战争剧的创新力是不够的。“如果从制作者角度来说,每个阶段战争剧在某些方面都有一定的创新,而这个行业的变化,包括IP的出现,创新性都是永恒的话题。”基于战争剧本身的类型,有创作思考的剧变得越来越少,原因何在?市场上大量的情节对情节、桥段对桥段的抗战剧,制约它发展和创新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跟风。“文艺作品或者影视作品,都要给人有神秘感和新鲜感,你怎么来破题是最重要的。”吴毅说。

层级发展:从战役到反思,怎样离观者最近

当我们梳理战争剧的历史发展脉络时,也清晰地看到国内战争题材剧目前已经发展到哪一层级上,对于创作者们而言,当我们探讨战争时,并不是喜欢战争,而是应该反思战争的残酷——这是战争剧的最后一个层级,也是我们国内战争剧的发展方向。吴毅大致把战争片的发展分为了三个阶段:一、表现战役本身的战役型阶段;二、关注战争中的人的阶段;三、站在反思的立场上来思考战争阶段。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片《西线无战事》是战争片的始祖,国内早期的战争片如《大决战》《八女投江》《南征北战》,前苏联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列宁格勒保卫战》等,以这些为代表的宏观叙事、战役视角的作品,都是属于战争片第一阶段的战役型。

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战争片进入第二层级——关注战争当中的人。“目前我们的战争剧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是在这个阶段。国内有两部片子为代表,一部是《集结号》,另外一个是以《我的团长我的团》为代表的以关注人为主旨的战争剧,这个创作思潮是在2006—2008年左右出现。以前我们拍大部分战争片,一直是全战役俯瞰的视角,但经过发展,我们开始关注到战争中的人。像《我的团长我的团》虽然故事主体是全民抗战,但讲的是回家这个主题。这样的发展前景下,我们的战争剧应该正在向第三个层级走,就是进入到对战争的探讨和反思阶段。过去都是战争片很大的概念,个人服从组织,或者个体跟组织的博弈。战争是由人与人构成,组织也是,为什么不去关注人呢?”

今天我们探讨战争,并不是喜爱战争,而是对战争的残酷的思考,这是从人性角度挖掘的,这样的战争剧也更好看,因为它更多元,更关注到人,到细节,到战争的局部。像前苏联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意味着战争片进入到了第三个阶段,关乎对战争的反思。“战争的残酷,已经不是简单的战役和人,而是对战争的反思。如《拯救大兵瑞恩》《辛德勒名单》等作品,而且在世界范围里都大概是这样的走向。”

看吴毅的作品,都有些共性。《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的意义在于关注到人的个体表达。《士兵突击》为什么更难超越,因为在一个强调共性的军队里面,这部剧表达的却是每个人的个性,吴毅和编剧导演没有去打破它,让个性对抗共性。在看《王大花的革命生涯》的时候,可以看到很多《士兵突击》的影子,和许三多的成长三阶段一样,王大花也经历了自我、本我、超我的成长轨迹。那么这几部剧的独特性,打破的到底是什么?“《王大花的革命生涯》是一部谍战剧,但我不会一看别人拍了这个,我就去拍。”

吴毅认为,了解当下国内战争题材剧处在怎样的创作思潮中和发展阶段,是创作者一定要思考的问题,而不是单纯地拿过来就拍。纵观之下,不难发现,个性化、关注到人的的创新之作以《和平年代》《冲出重围》《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等为代表,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而往后的十年,鲜少出现现象级之作,不得不让人思索。“拍摄历史事件的献礼片创作者付出了很多,如果能更加清晰地从类型片种来思考,会更好。”任何一种题材的影视作品都希望得到观众的共鸣,战争看似离现在的观众很远,但国人有英雄情结,也有尚武精神在,单纯地表达战争的残酷和场面的影视作品,早已不能满足观者。

对话吴毅

关注个体成长,让我们从云端踩着了地

Q:在你看来,拍摄战争剧跟别的题材相比,它是否会有更大阻力?现在市场环境下要是拍一部战争片好像比以前更难了。

A:一个是投资大。对于战争片来讲,拍摄比较复杂,第一,要选择一个视角;第二,战争片也需要美感,以及它的装备。另外拍摄有一定危险性,这是操作层面上的难度,当然还有它的创作难度。另外就是军人的气质,现在新的条件下,军队的配合难度大了。《我的团长我的团》为什么那么真实,除了主要演员以外,更主要的是当时有600个兵配合我们,才做出了我们所强调的战争片的气质。

Q:如果是你要用全景式反映抗战这个主题,你会怎样来选取立意和角度?

A:那要从政治、军事、文化这个角度来破题,作品才会带来反思。我还是会从人的角度,既然我要宏观视野片,我一定要把这场战争动因、成败,给我们带来的伤害表现出来,达到这个地步,才能成就大视野,每个人做事都希望比他以往做的更要往前走一步。

Q:之前播出的《三八线》被称作破冰之作,因为国内电视剧从来没有展现过关于抗美援朝这段历史的,你怎样看这个创新之举?

A:近两年在战争剧里,《三八线》是不错的,它保持了战争片的质感。如果我来点评的话,我觉得它有两种意义。第一,它的破冰表达的是国家自信,第二,这部剧丰富了战争片的形态。

Q:这种类型剧的市场是怎样的?从投资的角度来说,是否吸引人?

A:如果从题材上来说,它仍然是非常好的角度,但我们可能应该更关注在战争当中人这个层面,强调个性化的人,起到改变战争的作用,人的因素非常重要。拍战争片不是为了表达战争,而是讲战争的残酷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但是我们一定要反思。咱们天天打小鬼子,是为了让人们不要忘记我们曾经还有这样的历史,但目的应该是以战制战。

Q:虽然战争剧数量不少,但基于战争剧创作本身,有创作思考的剧少了。

A:我觉得制约它的因素很多是跟风,像咱们的抗战剧,大部分上来就是不停地打,情节对情节,桥段对桥段,它永远不会往上走的,而是在原地打转,别人拍这个,我也拍这个,创新不太可能,我也没兴趣。我觉得还是对题材本身的研究、思考不够。

Q:你认为一部成功的战争剧,它的创作是有规律可循的吗?

A:一定是有规律的,一定要把着重点放在战争的形态,就是战争当中的人,事件作为背景。另外要把人物还原到真实的人,有缺陷的人,为什么说李云龙那么有个性,一改过去高大上的东西,他是有性格缺陷的,我觉得这才真实。为什么有好片子和烂片子的区别,原因还在于制作的严谨性,装备、服装、五毛钱特技,还有创作态度的严谨。从这个意义上说,为什么很多片子很难超过《我的团长我的团》,我们全部有考究的。

Q:你再拍这样一部战争题材剧,选择演员的标准会是怎样的?你目前在抓的作品是否还是以军事片为主?

A:我从来不排斥明星,但无论是明星还是新人,战争片要非常准确。为什么?因为现在审美需要偶像化一些,这个思维咱们可以吸取。过去我们强调的是差异化,但时代不同了,你可以用现代的审美做一些调整,但还是要抓住演员的准确性,另外整体片子的风格,不是用偶像来改变它的境界。

我之前一直想做《士兵突击2》,但契机不成熟,所以就做了以女性为主体的《雷霆玫瑰》,该片和《士兵突击》有一脉相承的地方。也想做一个类似《太阳的后裔》或者《壮志凌云》那种作品。军事片还是我创作中重要的选题。

Q:你现在也开始抓大IP的东西,比如网剧《摸金符》,对于你来说,拍一部怎样的网剧才过得了自己对剧品质要求的这一关?

A:我抓原创比较多,《摸金符》也是原创,但它是有很大IP基因的,有巨大的粉丝群,当下的IP作品,是以年轻人这个受众主体来解读的。《摸金符》的年代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也是中国最特殊的一个时期,从精神气质角度来讲,像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然后特效肯定是重要的因素,完成这样的片子,从视觉美感这方面,一定是给人很新的体验,但更重要的剧中的人是在怎么样的状态下,经历了别有洞天的事件,开启了不同的人生,我觉得我的兴趣点在这儿,给人很多的不可知。我在创作心态上也要做调整,从文化承接上讲,他们更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并不是一个旁观者。所以作品的气质,在这些元素上要有足够的思考,要留下很大的空白,让大家来填补。

Q:其实IP最终还是看内容。

A:对,还是内容。

Q:在你看来IP这种流行的热潮,会持续多长时间呢?

A:我觉得它肯定还会延续,从创作者角度,我们的心态不会有大的改变,我觉得它的流行只是对资本的介入这件事,对于创作者来说,这么多年也是一样的,原创和IP,我并没有把它对立,对于创作者关注的还是内容本身,所以我说IP还会延续,但是它的作用可能会更回归到内容本身。我觉得这个无论对资本,还是创作者本身来讲都是好事,都是要回归到本体,对IP追捧的峰值可能会慢慢地趋于平淡。

猜你喜欢
战争片突击团长
代表团团长、预备会议
战争的女性书写
浅析技术革新对战争题材电影叙事策略的影响
美式英雄主义的颂歌——简析《美国狙击手》
抢亲
国产96式坦克快速突击
年底突击
谁给谁翻译
卡-60轻型突击运输直升机结构图
因人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