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初探

2016-10-17 08:01杨鹏飞屈永建
现代园艺 2016年17期

杨鹏飞 屈永建

"

摘 要:以南秦河城市湿地公园为例,基于城市新区发展视角从项目概况、规划总则、规划布局、绿化规划4个层面,介绍了城市湿地公园的营建理念及规划手法,以期为后续的城市湿地公园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字:城市湿地公园;南秦河;景观规划

湿地作为一种自然存在形式,既是一类物种特定的生存环境,同时亦是一种独立的生态系统。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城市湿地与城市建设存在复杂的互作过程,是维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态基础设施。与此同时,它具有增强城市生物多样性、调节微气候、调控雨洪、补充城市地下水、提升城市景观风貌等多种功能[1,5]。城市湿地公园是湿地公园下属的一类湿地公园的总称,同时也是最近几年来备受风景园林界关注的一个热点 [2-4]。

1 项目概况

南秦新区位于商洛市老城区以南,地势为南北高中间低、西高东低。南秦河自西向东流经规划区,沿河地势较低,向两侧逐渐升高。南秦河城市湿地公园规划用地位于南秦新区北部,北依龟山,南接203省道,东临南秦路,西至柏朵山村桥,规划长度约5.1km,规划总面积104hm2。《商洛市南秦新区控制新详细规划》将南秦新区定位为以康体旅游为核心的生态居住新区,南秦河城市湿地公园作为新区的绿肺终将形成区域的滨水绿廊、生物宝库及城市滨水休闲空间。

现状规划范围上游建有南秦水库,它的存在确保了防洪安全,保证了河道水质清澈,但由于径流量小,所以不易发挥湿地功效,且现状建设了较长的浆砌石硬质驳岸。场地现状植被以农田与杨树群落为主,植物种类少。南秦河北侧的巴人洞,是这里独特的文化遗存。

2 规划总则

2.1 规划指导思想

考虑规划诉求结合现状场地特质,本次规划的指导思想为:坚持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湿地的生态效益,彰显区域历史文化,建设兼具生物多样性保护、休闲娱乐、文化体验及科普教育等功能的城市湿地公园,并成为南秦新区开发建设的生态引擎。

2.2 规划原则

在南秦河湿地公园规划设计过程中,遵循“生态优先、因地制宜、统筹兼顾、以人为本”的规划原则,即:加强对规划区内水系、山体等生态敏感区的保护,保护规划区整体生态环境和山水格局;从场地现状出发,设计应尊重区域自然历史文脉;从人使用的角度出发,通过公园建设解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问题,创造宜居环境。

3 规划布局

南秦河城市湿地公园作为南秦新区的重要生态景观资源,必将成为区域绿色生态新引擎、历史文化新体验、活力城市新体验的载体,因而,在综合考虑了多方面因素之后,最终形成了兼具生态效益、游憩体验、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身的南秦河城市湿地公园(图1)。

3.1 功能结构

公园的功能分区上主要包括4大部分,即:湿地公园、南秦水街、医养公园以及特色商业街。南秦河湿地为南秦水街、医养公园、特色商业街提供了优良的环境禀赋,使得南秦水街富有湿地气质,医养公园享受活水湿地氛围,特色商业街拥有亲水乐活空间。而南秦水街、医养公园、特色商业街与湿地公园相互融合,集聚人气,带动湿地公园和南秦新区共同发展。

3.1.1 湿地公园区。湿地公园区沿南秦河河道及两岸布局,全长5.6km,总面积75.6hm2具体分为保育、展示、体验等多个区域。湿地保育区,以保护或恢复的湿地原本状态,展示原生景观为主的区域;湿地生态功能展示区,则是通过人工塑造景观以展示湿地生态特征、生物多样性、水质净化等生态功能的区域;湿地体验区则是具有较高的人流量,以展示湿地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分布,能够有游人参与活动的湿地区域。

在整个湿地公园区着重表现包含药草、唐诗等文化的传承,通过百草仙谷、白蘋青洲、烟水沁荷、枳花映墙等景观节点的塑造提升场地特有的文化气质,进一步延续传承历史文脉。

3.1.2 南秦水街。依据上位规划,南秦水街地块占地面积2.8hm2。本次规划立意为“水润秦风,街衔楚韵”,场地规划主要分为东西两个区域,由一条自西向东的轴线贯穿,设置了8个景观组团,分别是九凤朝阳、渔歌楚辞、水田花溪、荷塘月色、曲水流觞、花样龙水湖、小山从桂和四皓养生地。

3.1.3 医养公园。依据上位规划,医养公园地块位于规划的环城西路与203省道交汇处,面积10hm2,有健康管理、康复护理、药膳养生、湿地疗养等功能。

3.1.4 特色商业街。商业街位于湿地公园东侧,面积为13hm2。特色商业街以展示地方风俗文化、健康养生为特色,具有涵盖健康养生、展览展示、民俗生活手艺、亲水乐活在内的四大类商业休闲功能,包含荆棘广场、南秦书院、药膳馆、怡心居在内的众多人文景观节点。

3.2 水系规划

设计范围的南秦河河道整体比较小,水径流量小,所以在营造湿地景观、湿地效应不够,因而在进行水系规划时,首先确立河道有效行洪宽度,在行洪宽度以内仅梳理水系,确保行洪安全。在此基础上,为营造适宜的湿地生境,在河道内设浅塘低坝,营造水面,给动植物提供丰富良好的栖息环境。其次,满足河道行洪前提下,顺应水流方向,在河流转弯内侧流速较缓处、支流汇入处布设生态岛与生态水泡,保证丰水期、枯水期景观效果,同时提供更多生物栖息地。

在梳理水系的基础上,丰富现状植物,进一步完成各类动物适宜生境的构建,例如通过沉水、浮水、挺水、湿生等植物构建多样的、层次丰富的湿地群落,为蜻蜓、萤火虫等动物提供休憩、求偶空间。现状驳岸尽可能予以保留并进行生态化改造,考虑从硬性驳岸到柔性驳岸的转变。新建驳岸根据湿地景观需要直接设计为软质驳岸,材质为木桩或植物护坡等。

4 绿化规划

绿化规划结合公园功能分区,营造不同的植物景观风貌。湿地涵养风貌区种植特征以多生态的地被为主,以小乔木结合灌木、地被、湿地植物配置,自然而又充满野趣,同时结合雨水处理,选用本土湿生植物营造出一个好的生态环境,为整个公园创造出野趣、自然的植物景观;滨水植物观赏区种植特以展示湿地特色、增添亲水乐趣为特点。秋色叶植物与花果植物相结合、幽静与开放空间相结合,岸上空间与亲水空间相结合,创造活力、健康、轻松的自然氛围;滨河湿地风貌区通过种植结合建筑与广场的造型特点,展示公园的门户形象,打造规整、大气的沿街界面,追求人工造景的规整感及轴线延伸的恢宏气势;园艺植物疗养区则以疗养、安抚、清新凝神为主要功能。外部密林隔离外界干扰,疏林草地适于活动与疗愈,中心广场节点种植适于停留与休憩,医养植物的栽植有助于病人身心修复。

摘 要:菊花是我国的传统名花之一,历来为我国人民所喜爱。在古代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菊花历经着古人历史文化、朝代更替的洗礼,逐渐沉淀出具有鲜明文化特征的菊文化。当代社会,菊花与人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菊花成为了世界四大切花之一。现代栽培技术的发展,使得菊花应用的领域不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有了巨大的飞跃。菊花也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领域:菊花与节庆文化、菊花与休闲旅游、菊花与礼仪会展等。菊文化的内涵,也在传统菊文化的基础上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产生了新的时代特色。本文先基于相关文献分析古人对菊文化的认识,然后对分析当代菊文化的认识拓展,梳理出自古至今菊文化认识的变迁。

关键词:菊文化;菊文化认识;古今变迁

1 菊文化的内涵

菊花在文明古老的华夏已有3000余年,在我国源远流长的艺菊、赏菊、品菊、咏菊、画菊的传统中,菊花及其文化也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1]菊花不断地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与文化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审美意识,培养了人们雅洁高尚的情操、品德素养和民族节气,并最终发展成为丰富文化意蕴和独特文化特点的菊文化。

菊文化既有广义的菊文化又有狭义的菊花文化。广义的菊文化是人类实践劳动过程中创造的菊花物质形态财富和精神形态的财富。狭义的菊花文化仅指与菊花相关的文学、艺术、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精神形态部分。[1]而我国文人雅士往往有着借物言志、抒发自己高洁志向的情节,因而对于菊花赋予了深层次的象征意义和人文内涵,形成了与中国传统文学相结合的菊文化,菊文化在浩瀚的中国古代文学中独树一帜,给中国传统文化添加了靓丽的一笔。本文以广义的菊文化内涵来进行阐述。

2 古代对菊文化的认识

菊花很早就进入到了中国古代人的视野中,并逐渐呈现出从实用功能到审美功能演变的历史轨迹。多愁善感的古人也对菊花注入了浓厚感情,赋予了鲜明的文化特色,也产生了一系列具有浓厚文化色彩的菊事活动。

2.1 古人对菊花自然属性的认识

菊花原产于我国,原产17种,系菊科菊属多年生草本花卉,是我国的十大传统名花之一。2000多年前的菊花品种主要为黄色,故有黄英之称。到了唐代,才有白菊、紫菊和红菊。宋代的菊谱大多以黄色为贵,以白色为正,以红、紫二色为杂。[9]明代,菊花的栽培技艺进一步提高,品种有所增加。李时珍在其《本草纲目》中指出:“菊之品凡百种,宿根自生茎叶,花色品品不同。”菊花与其它的花开花季节不同,她于万物凋零、风寒肃杀的深秋中绽放,故菊有“节花”、“九华”、“秋花”等别称。[13]

2.2 菊花的地理分布

菊花原产于我国,分布甚广,早在周代的《周礼》中就有记载,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菊花不仅是我国的传统花卉之一,也是我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文化交流之花。我国菊花大约自10世纪起经朝鲜传到日本,1688年由荷兰商人引种菊花到欧洲栽培,19世纪又由英国传到美国。自此,这一名花遍植于世界各地。

2.3 菊花的功能

菊花的文化内涵起初表现为三大实用功能,即物候、药用和食用功能。早在2000多年前,《礼记·月令》就载有“季秋之月,鞠有黄华”,这是菊花物候作用的最早记载。[4]晋人周处《风土记》也说菊“生依水边,其华煌煌,霜降之时,唯此草茂盛”。菊花全身都是宝。菊花的药用价值很早就为古人所知。中国古代最早的本草学著作《神农本草经》记载了菊花的药用价值。称白菊花:“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利血气”,“菊花久服能轻身延年”。南朝梁陶弘景的《名医别录》也有关于菊花药效的记载:“(菊)主治腰疼去来陶陶,除胸中烦热,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就连医学巨典《本草纲目》也详细的记载了菊花的药用作用:“治头目风热,风旋倒,脑骨疼痛,身上一切游风令消,散,利血脉,并无所忌。作枕明目,叶亦明目。生熟并可食。养目穴,去翳膜,主肝气不足。”菊花的食用功能也相传已久。据《西京杂记》记载,“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蜀人多种菊,以苗可入菜,花可入药,园圃悉植之,郊野人采野菊供药肆”。[4]

2.4 古代的菊花习俗

2.4.1 重阳节菊习俗。菊花自古被认为是长寿之花。战国以来,求仙问药的传说和汉代道教的长生理论赋予了菊花延寿成仙的神奇色彩,重阳节举行和菊花相关的民俗活动的习俗也逐渐沿袭下来。饮菊酒、插茱萸、簪菊 、食菊糕成为重阳节菊事活动的重要内容。作为民俗节令,重阳节的起源时间大致出现在西汉初期,那时,主要习俗是饮菊花酒。据西汉的刘歆《西京杂记》记载: “菊花舒时,并菜茎叶,杂黍为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九月花开时,用菊花煮汁同曲米酿酒,到了明年九月九日取饮,可以避不祥。到了魏晋时期,受道家成仙思想的影响,饮菊酒具有了延年益寿的作用。晋人傅玄《菊赋》云:“服之者长寿,食之者通神。”[10]东晋的陶渊明也有“酒能祛百病,菊能制颓龄”之说,称赞了菊花酒祛病延年的作用。”

菊糕也是重阳节的重要的传统食品,沿袭已久。《隋书·五行志》载当时民谚云:“七月刈禾伤早,九月吃糕正好。”宋时,重九食菊糕,并成为节日礼品。并成为一种习俗,一代代地传承下去。汉朝时食蓬饵,唐朝时食麻葛糕,宋朝时吃菊糕,清朝时吃花糕。

自魏晋以来,重阳节就有佩茱萸、戴菊花的风俗。茱萸雅号“辟邪君”,菊花又名“延寿客”,因而也寄托了长寿、辟邪的美好寓意。南朝宋武帝刘裕在重阳节宴群僚于戏马台,还以茱萸作为犒赏臣下之物。唐代重阳插茱萸之风盛行,不仅女人簪菊,男人也亦有簪菊者。王维的那首《九月九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必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可见一斑。

2.4.2 赏菊活动。陶渊明开创了文人赏菊的传统。唐代已经有了文人集体赏菊活动。中唐诗人陈鸿有《买西园菊招同社诸人花下小饮因和短歌》诗:“几处菊花残,西园余数亩。买来竹窗下,折简会宾友。把酒坐花旁,一齐衫袖香。春天百卉媚,不及此悠芳。”不过,这种活动在唐代还不是很普遍,而且局限在文人群体中。[1]

到了宋代,随着菊花栽培技术的发展,菊花种植较为发达,菊花品种的丰富,使得赏菊之风日盛,且逐渐普及到民众的生活之中。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了北宋都城东京赏菊的盛世:“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色、白色蕊者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金龄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南宋时期,在花市当中还出现了菊花塔,成为了我国古代最早的菊展。

2.4.3 菊灯。菊灯,即形如菊花的彩灯。元朝周密《乾淳岁时记》载:“禁中例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于庆瑞殿分列万菊,灿然眩眼,且点菊灯,略如元夕。”宫中菊展之盛大与晚间菊灯之灿烂可见一斑。

2.4.4 菊社活动。明代文人菊事活动非常鼎盛,每年菊放时节,文人之间往往以菊结缘,以菊会友。他们酌酒赏花、以菊为题、对菊吟咏、结成菊社。定期聚会,饮酒吟诗作赋。

2.5 古人对菊花人文象征的认识

菊花有别于其它的花:它在百花凋谢之际,傲霜怒放,气韵高洁,因而被赋予了很深的文化内涵,还被誉为“花中君子”,菊花也成为了历代文人雅士“借物言志”的主要题材。屈原是第一个赋予菊花人文象征意义的人,从此菊花成为了高洁美好的人格的象征;而陶渊明又把菊花文化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4]

2.5.1 菊之君子品格——高洁坚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文人雅士往往喜欢借物言志,尤其偏爱梅、兰、竹、菊。[6]菊,隽美多姿,然不以娇艳姿色取媚,却以素雅坚贞取胜,盛开在百花凋零之后。诗人们钟爱它的清秀神韵,更爱它凌霜盛开,西风不落的一身傲骨。于是古代的文人骚客赋予它高尚坚强的情操。最早将菊花引入到文学并赋予其文化内涵的是先秦时期的屈原。[12]屈原是理想的殉道者,因而屈原笔下的菊花,如同其本人一样,有着刚正不阿、坚持节操、不趋炎附势的君子品格。而这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人生信念深深地影响了后世文人。自此,菊花便与君子、高洁的品德结缘,于清逸之中平添了几分高洁与坚贞的意味来。

2.5.2 菊之隐士情怀——淡泊名利。陶渊明以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归隐田园的人生道路为菊花披上了一层“幽人高士之花”的素纱。[7]他创造的“桃花源”为失意痛苦的文人提供了一处虚无但美好的精神家园。从此,菊花成为了隐逸情怀的一种象征。

2.5.3 菊之思乡情结——故土难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菊花与思乡也是密切相关的。唐代的岑参作诗《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因为安史之乱,诗人被迫离家,只能借故乡的菊花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杜甫的名句“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也是对故乡思念之情的一种写照。明代大诗人唐寅的《菊花》诗中“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菊花不仅寄托了诗人对家乡的无限思念,也包含着漂泊在外的游子的无尽乡愁。

3 现代菊文化认识的拓展

现代人在继承古人对菊文化认识的基础上,产生了对菊文化新的认识,也相继地引申出了新的菊文化活动。

3.1 对菊花自然属性认识的进一步发展

随着历史的不断推进,菊花的栽培技术的不断进步,菊花的自然属性也有了巨大的拓展。主要表现在:①菊花的品种类型多样。目前全世界菊花园艺品种约为20000~30000个,国内的品种也有几千个。南京农业大学李鸿渐教授近年对全国菊花品种资源进行了全面调查,共收集到6000多个编号,经系统整理后提出我国现有菊花品种约3000多个,这是目前为止为我国菊花品种最全面的记载。②菊花种类的增多,势必将造成菊花形态的千变万化。菊花的花序大小和形状各有不同,有单瓣、有重瓣;有扁形,有球形;有长絮,有短絮,有平絮和卷絮;有空心和实心;有挺直的和下垂的,样式繁多,品种复杂。而且,呈现一种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规律:筒状华和舌状花逐步分化开来;花瓣由传统的单瓣而演化为复瓣;舌状花由平瓣到匙瓣变为管瓣,进而发展为龙口、毛刺、桂瓣等类型。花序、花瓣的变化,造就了菊花千姿百态的身姿。主要的名菊有风飘雪月、帅旗、金光四射、绿云、金背大红、新玉孔雀、玉堂金马、独立寒秋、绿牡丹、十丈珠帘、麦浪、斑中玉笋、绿衣红裳、鬃翠拂尘、芳溪秋雨、太真含笑、雪罩红梅、黄莺翠、粉红莲花、边梁绿翠等,每种菊花特点不一,形态不一,或粉妆素裹,淡雅脱俗;或千娇百媚,风情万种。③菊花花色丰富。菊花的花色从传统的黄、白、红等颜色逐渐发展有红、黄、白、墨、紫、绿、橙、和粉、棕、雪青、淡绿等色系,甚至还出现了七彩菊花。据2009年9月29日央视新闻报道:荷兰植物学家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将天然染料注入菊花花梗,被吸收后,能自然染色,开出七彩菊花,而不影响花的正常生长。④切花菊的产生和发展。菊花虽然原产于我国,但是菊花的切花生产却是在欧美国家得到了普及和发展。我国的古代人民喜欢菊花的盆栽艺菊,很少将菊花插在室内欣赏,因而古代菊花都是盆栽菊。但是随着文化的交流,鲜切花逐渐和我国的传统文化相融合,国人也逐渐改变习惯,切花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还从国外引进了不少切花菊的品种,有‘美国红、‘美国白、‘日本白、‘日本黄、‘日本雪青、‘日本橙黄等。经过数年的实践证明,鲜切花的生产和消费成为我国花卉产业的主流。菊花已经成为了世界上四大切花之首。⑤菊花栽培技术的发展,使得菊花花期延长。现代菊花的栽培技术得到了空前发展,通过改变日照和科学的控制水肥等条件,促使菊花提前或者是延迟开放,按照市场的需求来调控菊花的开花日期。通过这项技术,已经实现了全年菊花鲜花的供应,基本上满足了市场上对菊花鲜花的需求量,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价值。菊花物质文化的丰富积累为现代菊文化的内涵进一步充实、菊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2 现代对菊花民俗认识的表现

3.2.1 菊花花语与节庆文化。菊花的花语中有清净、高洁、长寿等传统寓意,九九重阳节采菊泡酒或用菊花水沐浴,皆有“菊水上寿”之意。菊花和枫树的结合,寓意为安居乐业;菊花和喜鹊的组合为举家欢乐。菊花和松树的结合为益寿延年。随着文化的交流,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菊花又有了纪念各种节庆文化的含义。现代人环保观念的逐步加深,用菊花祭祀慢慢地替代了烧纸等传统祭祀方式,用菊花扫墓、用菊花祭拜广泛地普及开来。菊花成为人们寄托哀思、抒发思念的方式之一。因而菊花和中国另一个传统节日——清明节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在礼仪交往方面,菊花“长寿”的寓意又使得菊花成为了走亲访友、社交场合的伴手礼,绚丽的菊花成为了人们表达美好祝愿的最好方式,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的菊花工艺品如菊花型的相框、小饰品、菊花图案的瓷器、刺绣等。由于菊花隽丽多姿、花色丰富,形态各异具有极高的装饰作用,因而菊花被广泛地应用于节庆节日,成为了重大节庆日装点的必用花种。像国庆节、五一节、中秋节、春节等传统重大节日或者是奥运会等重大活动也都用菊花进行装饰美化。据2006年8月4日中央电视台新闻报道:为迎接2008年奥运盛会,北京紫竹院公园展出了1000多种从国外引进的名贵花卉,其中有数十种菊花,这是特地为奥运会准备的。这许多的花原本10月份开放,但经过我国园艺工作者辛勤的培育,用科学方法进行引诱、控制,使它们随人意在8月份吐艳。在奥运会开幕之际,笑迎八方宾客。另外,一些商务或者正式的仪式上,由于菊花华而不俗、气质高贵、品种众多、花色丰富,用菊花布置的会场既美丽大方也显得格外的庄重,因而也收到了人们的广泛欢迎。2016年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北京在天安门广场及长安街沿线花卉布置所用的花卉都是我国自主培育的新品种。其中,“绚秋金辉”和“绚秋金蕊”2个小菊新品种在广场摆花中大面积地使用,国庆期间用了10万多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南京农业大学选育的绿色菊花品种,淡雅脱俗,对营造清新优美环境提供了积极的支撑,满足了追求简约、时尚的现代都市人的需求。现代的菊文化逐渐产生了富有生态文明特征意义的菊文化。

3.2.2 菊花与菊展等以菊会友风俗。随着现代种植技术、栽培方式的不断提升,在我国各个省份的城市、农村都可以看到菊花的身影。甚至在一些省份出现了特有菊花,成为本省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例如:河南省的济源怀菊,四川省的中江川菊,浙江省的桐乡杭白菊、德清的德菊,安徽省的黄山贡菊、滁州滁菊、亳州亳菊等。菊花的民俗活动也日益丰富,不同的省(市)根据其特色举办不同的活动。比如:中山小榄的菊展、开封的菊花会、北京的菊展等,还有菊社、以菊花为题材的摄影作品展、书画展等。中山小榄每“60年一次大展,10年一次小展”的菊花盛会更令人叹为观止,菊会以“自然、人文、花海、菊城”作为特色,以菊花造景为主,突出栽培技艺。造型各异的菊花美景美不胜收,是岭南菊花文化的一大盛会。同时,菊会也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成为传承传统文化和弘扬社会主义新文化的重要纽带之一。小榄菊花及菊花会发展到现在,其内涵已不仅是“菊艺”二字所能概括的,它是一种可以挖掘、延伸的文化,并逐渐形成为“菊文化产业”。它不仅推动了地方商贸、旅游以及花卉产业、文化建设的发展,且对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构建和谐社会都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例如:2011年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和辛亥革命100周年,因此,该年小榄菊花会主题定为“颂党恩、跟党走、开新业、创幸福”。布置菊花景点30多个,陈展菊花超过15万盆,展示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百年奋斗历程,唱响了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的时代主旋律。

为了丰富菊会内容,让菊会更加地多姿多彩。菊会期间还举办文艺表演、笔会、摄影比赛、菊花专项评比等活动。比如:2015年开封举办第33届菊花节,本届菊花节以“菊韵开封美丽中国”为主题,着力体现现代化、国际化、产业化,历时1个月。全市布展菊花205万盆,营造一个另游人如痴如醉的“菊香开封”盛景。同时,组织了多种多样的文化旅游活动和各种文化活动。如成立“一带一路”城市旅游联盟、《天下菊花》邮票大全发布、第二届中华菊王争霸赛、第四届中国菊花插花艺术展、开封·杭州第二届菊茶文化研讨会等。人们在这些活动上以花传情、以菊会友,诚是斗菊、赛菊,亦不忘赏菊、咏菊、画菊,藉此大大地继承和弘扬了菊文化,使这一传统名花在现代社会推陈出新、余香不断。

3.2.3 现代菊产品的时尚健美文化。菊花品种多样,分布广泛,易于栽培种植,而且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菊花性微寒,味辛、甘、苦。具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的作用,可以治疗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等症状。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菊花含有菊疳、胆碱、水苏碱、氨基酸、黄酮类及维生素B等成分,确有良好的解热降压作用。菊花制剂对冠心病、胸闷、心悸、头晕、头痛、四肢麻木等有明显的疗效,且对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流感病毒等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还有减肥轻身耐老之功效。菊花的这些保健作用,深受现代人的喜爱。食用菊花,饮菊花茶、品菊花酒、喝菊花粥、尝菊花肴更是成为如今人们食菊的独有特色。菊花除可以药用、食用外,还具有美容养颜的作用,将菊花与适量的鸡蛋清、珍珠粉调制成面膜敷于脸上,不仅能活化肌肤细胞,滋润美白,平纹防皱;用棉花沾上菊花茶的茶汁还可以很快清除眼部浮肿的状况;菊花还可以加快皮肤的新陈代谢,促进皮肤排毒,使皮肤柔滑细腻,富有弹性。而菊花减肥抗老的成分也深受现代女性的欢迎,被广泛地应用于美容塑身之中。

3.2.4 菊花与旅游休闲。菊文化已经融入到了整个城乡文化中,成为了城市的明信片,美丽乡村建设的抓手之一。据统计,目前北京、开封、太原、南通、芜湖、湘潭、中山、德州等城市把菊花作为市花。各地每年的菊会,如:开封的菊花展、中山小榄的菊花会、北京北海公园的菊花展、承德避暑山庄的菊花节等,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对拉动当地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光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餐饮业、住宿、娱乐、休闲等服务行业的繁荣,也带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社会主要新农村的建设。以开封菊花会为例,自1983年开封市举办第一届菊会,至今已成功举办了 33 届。2010 年菊会期间,开封市共接待游客309.6 万人次,带动相关行业实现旅游综合收入 8.4 亿元。全市共签约项目 76个,投资总额达 241.1 亿元。开封菊会已被评为改革开放 30 年以来“影响中国节庆产业进程 30 个节庆”之一,被亚洲财富论坛、《中国节庆》杂志社评为“最具魅力的节会”。[3]对于开封来说,菊花已经不单纯是一朵花,它已经变成了一种产业、一种文化,深深地扎根于当地的每一个市民心中,融入到了当地的文化特色之中。

而北京的承德避暑山庄的菊花节自2013年举办以来,对于中外游客来说也是每年的赏菊圣地。避暑山庄菊会最大的特点是以菊文化为底蕴,以传承菊文化为宗旨,用古典园林的造园布景方法来展现,能够同时欣赏到菊花和荷花同时盛放,浓缩夏秋两季最美的花卉于一园,再现皇家园林风范。同时,避暑山庄菊花节也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

菊花文化不仅能够体现一个地方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文化底蕴、精神风貌,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且对带动农村休闲观光以及相关绿色产业的发展,优化农村生态环境,提高乡村品味和知名度,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农村生活习俗,经过科学规划、开发菊花场地,为游人提供休闲、观光、度假、体验等多种服务,还原古代菊花传统的民俗活动,如:重阳节饮菊酒、簪菊花、食菊糕等传统的民俗活动,以“菊为媒”展示当地的自然之美、景物之美、人文之美、产品和科技之奇,增进游客对农村与农业的体验,并提高农民收益、促进农村旅游与休闲发展。

4 菊文化的未来展望

从古至今,菊花这样一朵原产我国的鲜花,在科技水平日益提高的基础上,其文化内涵不断丰富、自身价值日益凸显,除了传统的为大众所熟知的药用价值、观赏价值、食用价值以外,菊文化形成的历史价值、审美价值、科研价值、旅游价值、经济价值等的作用也更加突出。随着世人对菊文化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大,未来以菊文化为主题的特色食品、药品、旅游纪念品、民俗艺术品、度假产品等将会串联起来,系统化开发,菊文化将进一步促进农业、旅游业、文化产业的融合,菊文化的传播将会带动菊花整个花卉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形成巨大的产业链条,产生一系列的“集聚效应”。[2](收稿:2016-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