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玮洁
当这个工具的功能被一一消解、弱化后,MBA自然会回归理性
这几天,北京小老板陈强,正对着各大学校的招生简章犹豫不决;4年前MBA毕业的陆力嘉,已经在一家上市公司开始新一轮并购项目;刚刚毕业于一所三流大学MBA全日制项目的黄延秋,一边感慨落户政策变脸太快,一边顶着炎炎烈日参加招聘。
背景不同的3个人,似乎代表了攻读MBA的不同人群。他们共同的疑惑是:是否应该投入MBA的学习? 它真的能改变命运吗?
1991~2016年,短短25年间,MBA院校规模扩大了26倍。
被时代潮流所裹挟的人,往往觉得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将拥有学历视作唯一可以掌控的事情,而读MBA又是最简单最快捷的一条提升学历的道路。此外,MBA还能帮人获得户口、充电镀金、转行、评职称。
它天生就承载了很多的期望,成为各类人群冲破现实的工具。但是,当这个工具的功能被一一消解、弱化后,MBA自然会回归理性。
镀金、换工作、拿户口
陈强的办公桌对面的墙角,摆着一个黑檀几案,几案上的观音佛像前,插着三炷香,房间里弥漫着淡淡的香火和木头混合的味道。
除了观音,几案上还摊着各个学校MBA的招生简章。
陈强随手拿起一册胡乱一翻,对《瞭望东方周刊》说:“没想到这么麻烦,什么全日制、在职班、国际班、研修班,真不知道该选哪个。”
陈强是一个负责电信维修安装的老板,手下有20几个员工。这几年,他觉得生意陷入了瓶颈。
“以前出来谈业务,10次能成5次,现在10次能成……0.5次就不错了。”他眉头一紧,“我已经37岁了,哪一天运气没了,就什么都没了。”
一次大学同学聚会改变了他的想法。同学之间除了聊房子、车子,聊MBA成了一种潮流。不行我也读个?陈强琢磨着。
镀金,说干就干。习惯于做市场调查的他弄回了一大堆花里胡哨的宣讲材料,又在百度搜来看去,越来越糊涂。
除了234所正规院校开办的五花八门的MBA项目,还有琳琅满目的研修班,总学费10万元到40万元不等。
有人告诉他,也可以申请国外一些学校的MBA硕士,有些学校还在MOOC平台(国外在线教育平台)开设MBA培训班,收费5万元在线读书,暑假来国内踩点辅导,毕业发证书,该镀的金一层没落下。
“班级太多了,国内的MBA在经历最初几年的被人供上神桌后,很快就被相当一部分人唾弃,打翻在地并踏上了一万只脚。”他纠结了。
与陈强的纠结不同,清华2010级MBA毕业生陆力嘉一开始就是奔着清华全日制MBA去的。
“你可以说我有名校情结吧。”这位个子不高、说话文静的女生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自己对本科学校不太满意。
大学毕业后,陆力嘉在一家外企公司做零售主管,工作压力大,也不是她喜欢的,便辞了职,全心全意备考清华MBA。
作为家里的未婚独女,与在职人员相比,辞职备考她没什么压力。她就读那年,总学费不到10万元,远非现在的27.8万元,工作上的积累和父母的支持足以支撑。
“一方面,我挺想重新过一次学校生活的,我的大学简直是混过去的。另一方面肯定有换工作、提高学历的考虑。拿户口也想过,但是没有较劲。”她说。
然而,为户口而念书的人并不在少数,黄延秋(化名)就是其中一个。她的孩子已经1岁半,上学问题迫在眉睫,户口对此相当重要。她对工作也不太满意,想换一个试试。
2014年读MBA前,她是一家IT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和陆力嘉一样,同样读的是脱产班,不同的是,这是个普通211大学。
“我没有参加那些顶级名校的面试,太贵了。北大的学费是我们学校的3倍还多。孩子刚出生,处处要钱,所以我就挑了一个相对便宜的学校。反正都一样,当时想着出来以后都派遣,有单位接收都能解决户口。”
她告诉本刊记者,班上60几个学生,来自各行各业,但有几十个是为了北京户口。
更激烈的竞争
黄延秋报考MBA时毕业已经3年,离开校园不算久,选择的也非顶级名校,并没有辞职备考。
陆力嘉却为了那次考试,辞了职,整整准备了半年。前几年,清华MBA考试还分A线B线。背景履历好的,可以分数低一点走B线。陆力嘉觉得自己履历不好,B线没希望,所以全心全意复习冲A线。
2016年,教育部将MBA在职联考并入1月份的全国统考,这意味着攻读在职MBA的人要和陆力嘉这样全职复习的“学霸”竞争。对陈强这样的在职人员来说,即便背景足够漂亮,考入名校也很难。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报考清华MBA的学生数量高达4000人,录取人数不到十分之一。
陈强在百度搜索MBA关键词后的第二天,某培训机构开始疯狂给他打电话。
他接起电话,一位声音好听的林老师给他作了分析。“一般的学校你考虑吗?北京有些学校MBA成立不久,学费才5万元,你的资历会非常受这些学校欢迎。”
“我不是去混文凭的啊?当然要读个好学校。”他回答。
“陈先生,那我觉得你可以冲冲北大、清华,这些学校的MBA录取严格、师资有保障、校友有背景,但今年并入了全国统考,考数学、逻辑和英语,你离校这么久,有点难啊。”
“如果你坚持要读,我们有5万元的保过班,我们还有VIP辅导班,一对一班主任辅导面试笔试……”
撂下电话,陈强读MBA的心有些动摇,跟一帮小年轻争,能争得过吗?他有些懊恼:早些年MBA又好考又便宜的时候自己干嘛去了?
读书,两种图景
经过一番折腾考上MBA以后,迎接他们的是新的挑战。
清华MBA的学习强度之“恐怖”,在圈内相当闻名。即使全心全意投入,陆力嘉每天都必须到半夜两点才能上床休息。
除了没完没了的作业、论文、考试,陆力嘉和同学们还必须在上课前扎实做好案例分析,并在课堂上演示。
“来念MBA的人,各行各业都有,经常会出现台上不专业的演示者被底下一帮专业人士问到哑口无言的情况。但这也锻炼了我们的演示水平,被收拾多了就不会怯场。”她说。
陆力嘉所在的一个小组里曾经有一位非常年轻的家族企业总裁,小组成员曾经在做作业时一起帮这位总裁策划经营模式,这个模式最终成功运用于该企业。
陆力嘉记得,她的MBA校友们,有怀孕时笔试、生完孩子就面试、出了月子就上课的孕妇,也有一大批周五坐飞机到达北京,下周一早上再赶回家的外地在职同学,他们似乎从来不会抱怨自己念书的辛苦。
“MBA更适合那些积极上进的人。”陆力嘉说,“特别是事业上已经有一些基础的。”
打个比方,如果一个人以前只懂营销,通过MBA学习一些财务管理知识,通过营销和财务结合,营销会更有效率;而如果做财务的也懂得一些营销,还能支持营销预算和对营销的监测,也会延伸其管理能力。
但矛盾的是,对现状并不满意、想换个环境又不愿从头开始积累经验的年轻人成了读MBA的主力,这类学生读不了名校,又选择了全脱产,反而丧失了巨大的机会成本。
所以,黄延秋眼里的课堂和陆力嘉眼里的课堂完全是两幅图景。“上课就那样,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我们管理得不严,经常有学生迟到,班上稀稀拉拉坐着几个人。没办法,都有自己的事,都这个年纪了,谁坐得住啊。”
黄延秋理工科毕业,性格内向,不愿意与他人有过多交往——不过,与同小组的7个人关系不错。
黄延秋说,经常是下课前5分钟,组里的人在群里吼一声,“走呀,吃小肥羊去。”然后大家就开始三三两两地撤,几个人围成一桌,聊聊生意、生活那点事儿。她觉得,“只有同学之间建立的情谊才是靠得住的。”
陆力嘉的社交圈子则更为活跃。尽管陆力嘉自己没有任何生意方面的需求,但清华有层次丰富的校友会、联谊会,而班上来自各行各业的“牛人”太多。她不止一次看到,同学之间,一个人有需求,刚好另一个人有供给,两人一拍即合。
而作为清华MBA羽毛球协会的秘书长,在一次羽毛球赛中,她成功引起了一位清华博士的注意。3年后,他俩喜结连理。
“他们都说我这个书读得太值了。”陆力嘉笑道。
毕业之惑
读MBA前,陆力嘉原本不知道自己有金融方面的天分。
清华会为每位MBA学生配备一个校友导师。学业的第二年,陆力嘉迎来了一位从事投资并购的导师,带着28岁的她进入了这一行。“自己觉得特别有意思,特别喜欢。”
毕业后,她直接进入一家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做收购兼并,并解决了户口。当然,职位是基层的,并不如她之前的零售主管职位,但她很满足。
黄延秋则没有那么好运,刚刚毕业的她依然世俗地奔波着。2013年,北京市出台了应届硕士生年龄超过27岁不再批给进京指标的规定。当然,这个规定只限定了北京的企业,国企单位比如中石油、中石化则可以突破27岁的底线。
她只能疯狂地寻找能够接收她的国企单位。
读MBA前黄延秋的年薪在15万元左右,“现在经济环境不好,读了个MBA镀金出来,甚至不如这个薪水”,她想去做咨询、战略方面的工作,但大多公司只能提供基础岗位。
尽管学校一般,但黄延秋早先对这个MBA并非没有期待,在拿到录取通知书那一刻,她也曾欣喜地联想到生活的巨变,直到现在一切快要成为泡影。
2016年8月北京新出台的积分落户政策细则又让她有了希冀。本科学士学位积15分,研究生硕士学位可以积26分,意味着读硕士多了11分,还是有优势的。
结果仔细研究,她发现还是与己无关。积分落户的基本条件,是社保连续交7年,教育背景积分和缴纳社保、居住年限的积分并不累计。她这种全日制硕士,两年前为了毕业派遣将档案调入学校,等于社保断交了。
连续缴纳社保一年积3分,自有产权住房连续住满一年积1分,教育积分不能累积。“我不读这书,这两年也积了8分,这样算下来,全日制研究生和本科生相比,也就多积了3分,当初一心为户口而来,还不如读个在职不调档的呢。”她说。
“实在不行,我就考公务员吧,公务员可以解决户口。我以前学的是人力资源,只有人力资源管理的门类可以考,但现在我学完MBA,可以选择的公务员种类就多了。”
她所有的话看上去更像是自我安慰。
不同的感悟
MBA学生对读书这件事有不同的感悟。
“我本来以为人生就按之前的轨迹走下去,可念完MBA以后全变了。我总是感恩,我觉得生活中的一切都是来之不易的。”陆力嘉说。
“你要我总结MBA到底有没有用——”她停顿了一下,“我只能说,对于那些本来就很优秀的人影响可能并没有那么大,可是对于我这个40分的人来说,提到80分,变化真的太大了。”
黄延秋毕业后则充满了疑惑,她不停地问:“学校不是一直都说MBA培养的是管理者吗?为什么学校老师号召我们从基础岗位做起呢?不是说MBA平均年薪有20万元吗?为什么我工作3年,读了两年MBA,反而不如那些工作了5年的人呢?”
陈强最终选择了考顶级名校的MBA,虽然对他来说重新拿起书本有些艰难——毕竟离开学校已经15年了。
他很明白,如果就为了混个文凭,还不如不读。但如果仅仅因为含金量不高就放弃读书,陈强亦觉得有些可惜。“说到底,读书还是得看自己是否需要。”
“问过好多MBA朋友,他们已经记不住老师上课讲过什么了,但有句话倒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一个同学说,环境对个人的影响远远超过想象。”他说。
直到认真开始钻研这件事,陈强才发现,自己的朋友们,但凡念过MBA的,竟然纷纷大着胆子开始创业,无一例外。
就像海明威回国后小说写得好了,菲茨杰拉德要奋起直追一番。也许在那个环境里,免不了受影响、被激励。
“MBA不是太上老君的仙丹,也不是让你起死回生的良药。它只是一个筛子,筛掉差的,留下金子,让金子更加发光。”看过众多的招生简章后,陈强最终回归理性。
MBA中国网CEO张诗华对《瞭望东方周刊》说:“MBA实际上就是高端管理教育,现在的降温或者说不那么被认可,是正在回归教育本身的这样一个自然的过程。”
无论如何,在中国,MBA依然有着巨大的需求。根据GMAT(经企管理研究生入学考试)发布的2015年商学院录取与就业报告,中国已经成为继美国之后全球第二大商学院研究生生源地。调查显示,有86%的中国公司有招聘MBA的需求,超过了全球平均值(79%)和亚太地区的平均值(80%)。
张诗华说:“正因为如此,我认为未来的两三年MBA还有成长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