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赛虎
足球比赛中低烈度的头部撞击,有可能导致损伤
“你考虑让自己(或亲友)的孩子参加竞技体育运动,甚至赢奖牌为国争光吗?”在里约奥运会结束当日,《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通过微信公众号,就这个题目做了一个在线调查。
这份针对全国各地受众的在线随机调查,共有近300人参与。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人中,有30%的人选择“肯定不考虑”,55%的人选择“顺其自然”。而在不考虑参加竞技体育的理由中,有51%的人选择——“对身体有害”。
此次在线调查发现,在“体育运动造成冲撞”的伤害中,超过50%的受访者认为,“最不能受碰撞的是头脑部位”。有人担心,这会导致变傻。
脑震荡的几率
日常运动中的脑部损伤,比如常见的脑震荡,不时困扰着运动者,尤其是对抗剧烈的运动更易造成脑损伤。而运动医学领域的专家们列出的剧烈对抗运动包括:拳击、混合武术、自由搏击、橄榄球、足球、冰球、摔跤、曲棍球、篮球等。
美国生活科技信息杂志《流行科学》曾有一项调查显示,运动员每参加橄榄球运动1000小时,患脑震荡的几率是0.2次,足球在这一时间内是0.4次,曲棍球是1.5次。而拳击在1000小时运动内患脑震荡的几率高达13.2次。
有关足球运动的研究显示,运动员争抢头球时,双方头部剧烈撞击后导致脑震荡的相对较多,其次为头部与其他运动员肘关节、膝关节、脚部以及与门柱相撞致脑震荡。由此,美国足球联合会于2015年11月宣布,他们将在10岁以下年龄段的比赛中,禁止小球员使用头来顶球。
一般认为,脑震荡是指头部遭受外力打击后,即刻发生“一过性”(指某一临床症状或体征在短时间内一次或数次出现,有明显诱因)的脑功能障碍。头部在遭受剧烈外力撞击后,脑与颅骨发生“相对运动”,颅骨看上去一切正常,大脑却由于剧烈震荡,出现障碍。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丁兴华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脑震荡的发生机理现在还有争论,目前临床上CT和磁共振扫描脑震荡患者的脑部并没有损害表现。“诊断仍主要依赖于患者主诉,比如是否出现短暂性昏迷,清醒后是否常有近事遗忘、头痛、头晕、恶心、厌食、呕吐、耳鸣、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可能致痴呆
头部撞击导致脑损伤是一次性的、功能性的,还是长久性的?
多伦多大学附属圣迈克尔医院神经科学研究项目主任汤姆·施魏策尔警告说,“利用头部控球以及重复头球的长期后果,人们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研究者们担忧的是,足球比赛中低烈度的头部撞击,有可能有叠加、累积作用,而职业性反复脑损伤可能会导致“慢性创伤性脑病”。
果壳网引述美国波士顿大学创伤性脑病研究中心的研究认为,“慢性创伤性脑病”是一种进行性脑部疾病,发生在有脑震荡或头部遭受重复性创伤的运动员身上。它会导致失忆、抑郁、判断力受损和类似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症状。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承建的北京科普门户网站刊发的一篇文章指出,目前认为,慢性创伤性脑病是一种由反复撞击引起的、神经元退行性病变,且跟撞击频率、强度密切相关。“一般分为四期,一期以头痛为典型特征,还有可能出现注意力退化。四期是疾病最严重的阶段,也是末期阶段,患者有可能出现痴呆、语言能力退化。”
但这些研究的结论来源于少量去世运动员的“尸体解剖”,能否代表全部运动员,未有定论。
夸大运动损害是不明智的
慢性创伤性脑病被更多普通人注意,缘于2015年上映的《震荡效应》。这是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美国电影,讲述脑神经学医生发现橄榄球运动员容易罹患一种慢性创伤性脑病,并与橄榄球协会抗争的故事。
那么,这种剧烈对抗运动易导致的病究竟离我们有多远?会不会出现大脑退化?普通运动爱好者并不能准确判断。正如本刊记者所做的在线调查结果显示,在面对“剧烈体育运动对身体的作用”的提问时,60%的人选择听取专业人士意见。
“慢性创伤性脑病的相关论文中用了很多‘可能这个词,相关研究还在不断深入,仍然有着重重谜团待解。”丁兴华说,“至今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神经心理学、临床病学以及神经病理学诊断标准。”
在丁兴华看来,人脑在进化过程中,已形成了非常合理的结构,一般运动造成的大脑晃动等压力完全可以被脑脊液缓冲,“除了颅骨外软组织、颅骨和硬脑膜等无时无刻都在保护着我们,整个大脑也完全浸泡在脑脊液之中。”
丁兴华说,对于爱好对抗运动的普通人来说,夸大运动造成的损害是不明智的。不如多注意科学的运动方法和适量强度,比如在足球比赛时以正确的姿势应对头球。在没有专业知识和保护能力时,尽量不要去参加专业性的比赛,如拳击等。此外,要警惕任何运动后出现的不适症状,必要时应该去医院进行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