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国栋,刘惠林,黄梦洁,樊祥德,樊华
呼吸肌训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效果①
苏国栋,刘惠林,黄梦洁,樊祥德,樊华
目的探讨早期呼吸肌训练对脑卒中后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2012年~2014年,80例偏瘫患者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增加呼吸肌训练。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评定(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治疗组FMA和MBI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t>3.938,P<0.001)。结论早期呼吸肌训练有助于改善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
脑卒中;呼吸肌训练;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
[本文著录格式]苏国栋,刘惠林,黄梦洁,等.呼吸肌训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效果[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6,22(9):1008-1010.
CITED AS:Su GD,Liu HL,Huang M J,et al.Effect of respiratory training onmotor function in acute stroke patients[J].Zhongguo Kangfu Lilun Yu Shijian,2016,22(9):1008-1010.
脑卒中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急性脑血管循环障碍性疾病的总称,分为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特点。中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约200万,其中70%~80%因残疾不能独立生活[1]。脑卒中后早期规范康复对改善日常生活活动、平衡、生活质量等有积极作用[2-3]。有研究表明,躯干的主动肌和拮抗肌协调收缩,能有效控制脊柱稳定性,并提出“核心肌群”的概念[4]。以强化呼吸肌运动控制功能为基础的核心稳定性训练,对提高机体平衡功能及运动控制能力具有显著疗效[5]。
1.1一般资料
2012年~2014年本院确诊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脑卒中患者80例,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病的诊断要点》脑卒中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
纳入标准:①首次发病,既往无精神疾病史,无聋哑;②生命体征稳定,入选时病程≤2周;③年龄40~80岁;④存在肢体功能障碍,无失语及严重智力障碍;⑤无严重心、肝、肾、肺等脏器疾病;⑥患者主动配合训练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存在严重认知及交流障碍,如视理解、听理解障碍而不能进行训练;②出现新的脑梗死或脑出血;③存在严重肢体瘫痪,不能运动。
两组性别、年龄、脑卒中类型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n)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在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接受常规康复,包括Bobath技术、运动再学习法[6]。每次40min,每天2次,每周5 d,共8周。治疗组增加呼吸肌训练。
1.2.1胸廓训练
患者仰卧位,双下肢屈髋屈膝放于床面上。治疗师立于患者体侧,双手置于患者肋间肌上,嘱患者用力深吸气,再慢慢用力呼气;在患者用力深吸气时给予使患者能正常完成吸气动作的最大阻力,用力呼气时协助患者胸廓收缩,让患者平稳呼气。每组3次,共3组,组间休息1min,每天1次。
患者仰卧位,治疗师站在患者侧方,肘部轻度屈曲,手放在患者下部胸廓的肋间肌上,在呼气时向患者胸廓下方或内下方牵张,辅助患者呼气。最初2~3次呼吸时注意患者的呼吸节奏和胸廓的运动。掌握患者呼吸节奏后,在患者轻呼气时给予轻度牵张;患者无不适主诉后,慢慢增加牵张强度。每组5次,共3组,组间休息1min,每天1次。
1.2.2腹肌训练
患者仰卧位,双下肢屈髋屈膝放于床面上。治疗师立于患者体侧,双手放于腹直肌上,嘱患者用力深吸气鼓肚子,治疗师给予适当阻力,以患者刚能克服阻力鼓起肚子为宜。患者呼气时辅助患者平稳呼气。每组3次,共3组,组间休息2min,每天1次。
患者仰卧位,膝关节以下垂于床边,固定双膝关节。患者双手十字交叉握拳前伸,屈颈屈胸从仰卧位坐起。如完成困难,可用楔形垫垫高至不同角度半卧位。
患者坐位,嘱其躯干前屈,治疗师在双肩前方给予阻力抵抗躯干前屈,维持5~10 s复原。
1.2.3腹斜肌训练
患者侧对斜板,盘腿坐位保持坐位平衡,左右旋转躯干完成作业活动约5min。可通过调整斜板倾斜角度和躯干旋转角度,增加或减少难度。
患者坐位,一手侧方支撑成侧卧位,然后从侧方坐起。降低难度:减少身体侧屈角度或用肘支撑辅助完成。增加难度:减少手的辅助,尽量靠躯干肌群收缩完成。
患者长坐位,双手交叉抓握,躯干左右旋转。
患者坐位,躯干侧屈,治疗师在屈曲侧肩部给予阻力抵抗躯干侧屈,维持5~10 s后复原。
患者坐位,躯干旋转,治疗师在双肩部给予阻力抵抗躯干旋转,维持5~10 s后复原。
上述5组动作每次治疗选择3个,每个动作10次为1组,每天1次,每周5次。
1.3评定方法
治疗前和治疗后8周,分别采用Fugl-Meyer评定(Fugl-Meyer Assessment,FMA)[7]和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thel Index,MBI)[7]对患者进行评估。负责评估的康复医师对患者分组情况不知情。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4.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频数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ˉ±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显著性水平α=0.05。
治疗前两组MBI、FMA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其中FMA上、下肢评分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评分比较
急性脑卒中尽早进行康复训练是必要的[8-9]。早期科学合理的康复,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10],但约75%存活者仍遗留程度不同功能障碍[11]。康复介入越早,患者的功能恢复与整体疗效越好[12]。95%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在发病12.5周内完成,80%在发病6周内达到最好的日常生活活动水平[13]。本研究纳入的对象病程均在2周内,处于Brunnstrom分期Ⅰ~Ⅱ期。
躯干受双侧神经支配,而四肢受单侧神经元支配[14]。因此,躯干肌运动恢复较肢体更早,此时强化呼吸肌群力量训练,能使躯干控制能力明显改善。
在早期脑卒中常规康复训练中,较注重肢体功能活动,往往忽略躯干肌及呼吸肌治疗[15]。本组呼吸肌训练采用肋间肌及腹肌手法训练,斜板上维持坐位强化腹肌训练,躯干旋转运动强化腹内外斜肌训练。
本研究显示,早期呼吸肌训练可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并提高日常生活活动水平。
日常生活活动的完成需要较好的坐位平衡;呼吸肌训练可加强躯干屈伸肌群及旋转肌群肌力,为患者能早期完成独立坐位打下基础。
呼吸肌训练应根据患者功能恢复程度选择训练方式和强度。功能障碍较重者可降低运动难度,而功能障碍较轻或恢复速度较快者可增加训练难度。训练中,治疗师始终给予极小辅助,诱发患者最大主动参与。把强化呼吸肌训练的时间定为脑卒中后软瘫期,康复重点引向障碍相对较轻的躯干,不仅能很好恢复呼吸肌功能,也为四肢功能的恢复提供稳定的躯干支持,符合神经生理发育从中枢向四肢恢复的规律。
本研究虽然比较了患者的上下肢功能恢复情况,但不足以说明呼吸肌训练对上肢或下肢更有效,需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早期呼吸肌训练应作为偏瘫早期治疗的重要部分予以高度重视。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康复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办公室.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2011完全版)[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8(4):301-318.
[2]韩瑞,倪朝民,李厥宝,等.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1):37-39.
[3]李厥宝,倪朝民,韩瑞,等.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1):34-37.
[4]王颖彦,史进军,张炽敏.超声成像技术在躯干核心稳定性训练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33(1):107-110.
[5]Freeman JA,GearM,PauliA,etal.The effectof core stability training on balance and mobility in ambulant individuals with multiple sclerosis:a multicentre series of single case studies[J].MultScler,2010,16(11):1377-1384.
[6]廖亮华,姜琴,罗伟良,等.早期康复结合高压氧治疗脑卒中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4): 334-335.
[7]缪鸿石,朱镛连.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和治疗[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8-12,13,22-24.
[8]史德海,张卉田,赵梦杨.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10,4(11):75-77.
[9]金玉.早期介入康复护理与急性脑卒中患者早康的临床研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4):504-505.
[10]李秀习.脑卒中康复护理新进展[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6):656-657.
[11]Johansson K,Linder I,Wide r H,etal.Can sensory stimulation improver the functionaloutcome in stroke patient[J].Neurology,1993,43(11):2189-2192.
[12]胡永善.中国脑血管病后三级康复治疗的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2,6(7):935-937.
[13]Jorgensen HS,Nakayama H,Raschou HO.Outcome and time course of recovery in stroke.Part II:Time course of recovery[J].Arch PhysMed Rehabil,1995,76(5):406-412.
[14]Dickstein R,Sheffi S.Activation of flexor and extensor trunk muscles in hemiparesis[J].Am JPhys Med Rehabil,2007,79(3):228-234.
[15]Lederman E.The myth of core stability[J].JBodyw Mov Ther,2010,14(1):84-98.
Effectof Respiratory Training on Motor Function in Acute Stroke Patients
SU Guo-dong,LIU Hui-lin,HUANGMeng-jie,FAN Xiang-de,FANHua
Departmentof Physiotherapy,Beijing Bo'aiHospital,China Rehabilitation Research Centre,Beijing 100068,China
SU Guo-dong.E-mail:zkptsgd@126.com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respiratory training onmotor function in patientswith acute stroke.Methods From 2012 to 2014,80 patientswith acute stroke were random ly assign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equally.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while the treatmentgroup received respiratory training in addition.A ll the patientswere assessed with Fugl-Meyer Assessment(FMA)andmodified Bathel Index(MBI)before and eightweeks after treatment.Results The scores of FMA and MBI improved more in the treatment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t>3.938,P<0.001)after treatment.Conclusion Respiratory training may promote the recovery ofmotor function in acute stroke patients.
stroke;respiratory training;motor function;activitiesof daily living
10.3969/j.issn.1006-9771.2016.09.004
R743.3
A
1006-9771(2016)09-1008-03
2016-02-19
2016-05-16)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PT3科,北京市100068。作者简介:苏国栋(1976-),男,北京市人,主管技师,主要从事运动疗法康复。E-mail:zkptsgd@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