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东
新媒体时代,大量碎片化的内容让编辑的工作前所未有得重要起来,如何在保持编辑传统和底线的情况下适应新时代的改革大浪,如何在新媒体时代进行创新,是本文讨论的内容。
热词:新媒体 数字化 编辑 角色转变
在新媒体时代,传统的出版行业被新时代的浪潮冲击得七零八落,传统的编辑素养已经无法适应现在的环境。无论是编辑理念、角色定位还是编辑功能,都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碎片化阅读让受获取信息的时间越来越短,这也迫使媒体提供的知识越来越快。想要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这需要编辑与时俱进,不断学习,
单一的传统编辑向复合型的现代编辑的角色转变,让很多编辑感觉到束手无策,那么在新媒体时代,编辑需要什么样的素质?又如何进行角色转变呢?
笔者认为新媒体时代既不能丢弃传统又要勇于创新,通过笔者这些年对编辑工作的一些体会,抛砖引玉,谈一谈现代编辑应该如何适应新媒体时代编辑角色的转变。
一、新媒体时代的编辑需要三个坚守
1.坚守职业道德底线与政治觉悟
作为编辑人员,社会效益永远放在第一位,不能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舍弃社会效益。
编辑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出版行业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基石。编辑所有出版的图书期刊,必须对精神文明建设起到正面积极的作用,对读者的身心健康与道德品质的培养有所裨益。
不能因为追求经济效益,一味地媚俗,丢弃自己的底线。在新媒体时代,编辑受到的挑战前所未有,随着网络新媒体的迅速渗透,现在的媒体环境与以往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传统的纸质媒体中,传播最快的是报纸,最快的消息也是要隔天才能知道。但在新媒体时代,过去需要几天甚至更长时间传递的信息,现在几分钟就能实现,有的甚至是实时直播。在近乎实时直播的情况下,消息的真假难辨,在完全追求速度的新媒体时代,很有可能将错误的消息传播出去,引起不必要的后果。
所以编辑不能一味地追求新媒体时代的快,还要坚守编辑的职业道德,要时刻铭记社会效益第一,经济效益第二这一底线。
在实际工作中,要明白我们出版业代表的是谁在说话。我国的出版工作是党的喉舌,在出版过程中必须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方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了解最新的政治动态,绝不能触碰政治性差错这根高压线。
2.坚守文化素养跟职业操守
新媒体时代最重要的特点是信息传播的实时性,这一点跟传统的编辑工作有着天壤之别。传统的出版行业一本书从无到有要经历几个月的时间,经历三审三校制度,对一本书可以进行精雕细琢。但在现在的时代,伴随着传播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传统出版业被迫转型,如何在快速传播的过程中给读者提供高质量的出版物成了一个新挑战。
编辑是新闻作品的筛选者、加工者和把关者。在新媒体时代也要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甚至要比传统时代更加要重视自身素质的加强。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快速传播过程中,敏感地发现问题,进一步提高选稿质量。
在稿件的取舍要以稿件的质量作为标准,坚守编辑职业操守,不能因为蝇头小利而丧失立场,也不能因为作者的名气而放松标准,无论对于新作者还是老作者都要一视同仁。作品反映的是作者的水平,而出版物的好坏则与编辑的素养息息相关。只有编辑人员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跟职业操守,才能在这个时代不随波逐流,才能出版真正兼具传统与新时代特点的优秀出版物。
3.坚守编辑的基本职能
编辑作为作者将作品交给读者的中间环节,作为两者的沟通桥梁这一基本职能并不能在新媒体时代被抛弃。很多人觉得现在这个新时代,每个人都是内容的制造者与传播者,似乎动一动手指自己所创作的内容就已经可以跟读者接触了。而编辑这个环节已经变得可有可无。
但实际上,数字化浪潮带来的海量的碎片化的信息,里面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甚至可能存在着许多违法犯罪的信息,如果这部分信息无人甄别,直接从传播者递交给了读者,势必会对整个社会造成精神混乱,对所有读者的权益造成侵害。
而在这个时代,编辑的工作由于内容的呈指数增加而变得愈发重要起来。编辑工作的功能已经不能局限于对作品的选择与加工上,而是要深入把关所有作品,在精神文明建设高度对所传播的作品进行筛选与再加工,不仅仅要充当作者与读者沟通的桥梁,更要充当把关人,将所有不健康、内容重复、思想混乱、胡编乱造等信息挡在读者之外,为读者呈现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
二、新媒体时代编辑流程的四个创新
1.编辑工具的创新
互联网时代,如何将编辑工作数字化成为了现代编辑学一个热门的话题。利用网络进行组稿、审稿、编辑、加工甚至销售,在实现无纸化办公的同时进行编辑工具的创新改革。这就要求编辑不光要熟悉网络,还要熟悉各种软件,掌握Word、Excel、Photoshop、PowerPoint等软件的用法,使自己成为复合型人才,让每个编辑都可以像一个编辑室,甚至一个出版社那样地工作。所站的高度不同,视野自然也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2.编辑内容的创新
传统编辑的内容是加工文字与图片这一类的文本文件,但在现在的环境中,越来越多的编辑工作需要对超文本文件进行加工。
超文本文件是指具有超链接功能的文件,是把一些信息根据需要连接起来的信息管理技术,人们可以通过一个文本的链接指针打开另一个相关的文本。超文本也是一种文本,在这个意义上说,它和书本上的文本是一样的。但与传统的文本文件相比,它们之间的主要差别是,传统文本是以线性方式组织的,而超文本是以非线性方式组织的,即文本中遇到的一些相关内容通过链接组织在一起,用户可以很方便地浏览这些相关内容。
伴随着数字化的流行,编辑面对的文字后面可能是一个图片、一段音频甚至是一个视频,这种内容的创新是适应时代浪潮的改变,丰富了叙事方式,在传播中可以全方位多视角展现信息。这也给编辑带来了挑战,我们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眼前的这些文字的对错,很可能在文字的背后隐藏的内容会与我们的编辑初衷背离,这些改变都需要编辑注意。
3.内容传播途径的创新
传播途径的变化可能是这场新媒体革命中最深刻的变化,正是因为传播途径开始从纸质媒体转移到了数字化平台,才有了一些读者实时阅读和大量阅读习惯的养成,而因为有了这种习惯的养成,纸质媒体这种相对内容少而更新慢的传播载体正在逐渐消亡。如果没有技术的革命性发展,也不会有今天蒸蒸日上的数字化浪潮跟纸质媒体的寒冬。
对比于以往的纸质途径,现在的传播途径呈现多样化,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各种各样的内容形式,需要各自的传播途径。而现在的编辑不能仅仅维持在内容加工这一层面上,如何包装自己的作品,如何吸引受众的眼球,都是编辑需要学习的东西。一个公众账号、一条微博、一个软广告或者干脆做一个阅读APP,多样化的选择将作品进行全方位的包装。
内容传播途径的创新不光考验的是编辑统筹策划能力,还需要编辑站在市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需要编辑熟练使用各种传播工具,合理利用多媒体新技术。
4.内容形式的创新
数字化浪潮之下,新媒体所承载的内容具有快速、碎片化、海量化的特点,读者需要在海量的信息中甄别出自己需要的信息,编辑要在海量的信息中提炼出内容积极向上、具有时代特点的精神文化内容呈现给作者。内容形式与以往相比,呈现以下两个特点:
(1)内容的偶发性。偶发性指的是内容是偶然发生的,可以反应及编辑的时间极短。传统媒体所传播的任何一个新闻,都有很长的反应时间,可以不断地审核,可以不断地去丰富,但新媒体时代,信息可能从发生到传播只有几分钟的时间,偶发性带来了不确定性,如何在极短的时间内审核内容、去伪存真,是现在的编辑需要不断摸索和掌握的技巧。
(2)内容的碎片化。偶发性带来了碎片化的内容,由于没有时间去核实,去多方采访,所以每一个信息带来的可能只是片面的观点。但由于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内容的编辑者,所以碎片化的信息会经过无数人的个人观点进行层叠,最终会带来一个较为客观全面的信息内容。而在这个时候,编辑需要客观地发布内容,不能参杂个人感情,以报道事实为基准,在没有核实信息来源的情况下不要妄加评论,以免误导受众。
编辑工作并不是一项传统的工作,也不是应该在新时代被淘汰的工作,在这个新媒体的时代,大量化的碎片化信息更需要编辑的把关与筛选。编辑只有加强自身素养,适应时代变化,坚守底线,才能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创新精神为我国的出版事业和人民的精神生活做出新贡献。
(作者单位系大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