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的国际研究进展

2016-10-14 08:34问延安沈毅
软科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可视化分析关系

问延安 沈毅

摘要: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2004~2014年561篇英文文献为数据样本,对关系研究的知识基础、研究前沿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关系领域的知识基础是由一组高中介中心性、高被引或高突发被引的文献组成;研究前沿主要聚焦在组织内外的关系网络运作及其效果;关系研究日益成为多学科交叉互融的热点领域。

关键词:“关系”;可视化分析;科学计量学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6.04.27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6)04-0127-04

Abstract:Taking the 561 documents from WOS as sample data, the paper makes a survey of the knowledge base and forefront on GUANXI research.It fonds that the knowledge base of GUANXI is made up of high betweenness centrality and high cited or high citation burst literatures and the research frontiers of GUANXI mainly focus on the operation and effect of the GUANXI network within and outside the organizations. GUANXI research is becoming a hot field of multisubjects.

Key words:GUANXI; visualized analysis; scientometrics

“关系”是理解中国乃至亚洲社会经济活动、商业伦理及组织行为的核心概念,“关系网”“关系好”“拉关系”“搞关系”等词在中国人日常社会互动中被广泛使用,其与西方社会中关系(Relationship)概念在表意上差异很大,西方学者直接采用GUANXI来指代“关系”术语。自1980年以来,伴随着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奇迹,“金砖四国”的快速发展态势及中国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关系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日趋重要,渐成国际社会科学领域的热点。基于此背景,借助CiteSpace软件,以科学计量方式直观地呈现“关系”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前沿演进。

1数据来源与方法说明

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的SCI-Expanded、SSCI和CPCI-SSH是研究样本的数据来源。检索式为“主题=GUANXI”,精炼出2004~2014年期刊和会议论文共计561篇,数据下载时间2015年7月13日。

信息可视化的目的是使人们通过图示信息来获得更深刻的见解。[1]本文基于施引文献及被引文献群形成的知识网络结构变化会反映科学知识结构变化的假设,采用陈超美博士开发的CiteSpace 39 R9软件进行文献共被引分析,通过解读图谱中的关键节点、聚类结构来把握知识基础及研究前沿的嬗变;利用双图叠加分析知识领域之间的关联。

2“关系”研究概况

10年来关系研究领域发文量逐渐上升,大致分为2个阶段。2004年以前,关系研究处在沉寂期,发文量很少;2004年开始,关系研究逐渐为学者所重视。其现实背景是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经济保持较高速发展态势,国际学术界沿袭马克斯·韦伯探寻资本主义发展与独特的文化要素亲和力的研究传统,发现“关系”文化要素与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有密切联系,以“关系”为主题的研究渐成上升态势。事实上,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管理学界某种强调华人儒家“关系”文化的“华人资本主义精神”及至“关系资本主义”开始得到凸显[2]。此外,1998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召开的以“制度、文化和变迁中的‘关系”为主题的研讨会,开始将“关系”研究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从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研究中分离出来,既是对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现实的进一步学术思考,亦逐渐引发了“关系”研究的热潮。

561篇文献中期刊论文占86%,其余为会议论文。“关系”论文共刊发在213种期刊上,较为分散。总体来看,主要发表在管理学类、经济学类、伦理学类、社会学类等期刊上,前两类占37%和36%。刊文量前十的期刊中,前6种皆属管理学学科,其余属经济学学科。“关系”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含港台地区)(56%)、美国(23%)和英国(10%)。

作者合作分析显示合著形式占据主流,反映了近年来

各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趋势在增强。研究表明跨校跨机构合作的创造力驱动效应显著[3]。如樊景立、徐淑英、忻榕及郑伯壎[4]4位华人学者共同倡导中国管理学研究,在国际学术界颇有影响。作者共被引分析显示,Hofstede(被引139次,中介中心性040)和Granovetter(中介中心性065)是作者共被引网络中的关键学者,他们所提出的文化差异六维理论[5]和弱关系理论[6]对关系研究影响颇深。

3研究前沿及知识基础

分析CiteSpace绘制的文献共被引图谱中的聚类和关键节点,可以直观把握关系研究领域的前沿及知识基础 [7]。时间切片为1年,节点类型选择“被引文献”,连线强度选Jaccard,抽取“Top50”,按“Pathfinder”算法和“Pruning the merged network”策略精簡图谱,绘制出由207个节点和362条连线,密度为0017的文献共被引网络,Q值为07766,S值为08088,说明整体聚类效果很好。如图1所示。

31研究前沿分析

LLR算法从标题、关键词和摘要提取术语得到的聚类命名结果比较稳健,见表1。表中轮廓值表征各聚类内文献同质性的指标。CiteSpace能给出引用热度引用热度为该施引文献引用的参考文献占该聚类共被引文献总数的百分比。 高于002的施引文献信息。科学计量学一般认为引用某聚类共被引文献的施引文献共同组成了研究前沿文献。

结合图1、表1,选取共被引文献规模在20篇以上的四大研究前沿进行分析。

311聚类#0网络

聚类#0主要集中于对社交或关系网络的研究。其中引用热度最高为27%的施引文献有2篇。Bat Batjargal[8]验证了企业家的社交网络技能会显著影响互联网企业管理成效和获取风险投资的多寡。赵向阳等[9]解释了广泛的社会能力是如何拓展商业人士的关系网络及此关系网对商业发展的驱动性。网络是西方组织理论和战略管理研究的热点,“关系”亦被西方学者看作一种在中国及东亚社会普遍存在的非正式个体间网络和为建立商业联系而开展的互惠网络,关系网兼具社会文化和组织经济效应。可见聚焦于企业家的关系网络对组织绩效的影响效应是近年来该领域的前沿之一。

312聚类#1营销

庄贵军等 [10]引用了本聚类31%的共被引文献,具有最高引用度,他们验证了关系对企业营销行为的影响。此研究前沿基于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背景,随着居民收入水平增加,中国市场所蕴含的巨大潜力吸引了众多外国投资企业,而持续稳固的收益必须得依托有效的营销渠道,因而理解中国市场的营销渠道及行为特质的现实需求,推动了国际学术界对中国市场营销中关系效应的高度关注。如果说聚类#0主要集中于生产协作网络,那么聚类#1则主要聚焦于市场渠道,两者都充分说明了“关系”联结在中国商业活动中的重要性。

313聚类#2上下级

引用热度最高(24%)的是Anton Kriz等人的论文[11],通过主位研究途径挖掘出商业交换过程中国式信任概念的深层次文化意涵。该研究前沿主要致力于定性分析中国情境中信任概念,深入研究组织内上下级关系的实践逻辑。亦即上下级高度信任往往是中国式组织领导的重要基础,组织内部特别是核心领导的上下级关系成为“关系”研究前沿之一。

314 聚类#3高科技

引用本聚类最活跃的2篇论文中(引用热度20%),一篇是Liu等[12]提出一个理解中国高科技企业创新活动影响因素的综合性理论框架。另一篇是张建君等[13]重点分析中国高新企业间开展组织间交换时,是如何在契约和关系行动策略间进行选择的。中国高新企业面临的2个最大难题是融资和加入战略联盟,该研究前沿表明单一的基于契约的制度治理并不能确保中国的高科技企业的创业和创新产出,在信任基础上综合运用契约和关系等多种管理模式成为中国高新企业获取发展资本和维系战略联盟的内在机制。

从整体上对各聚类进行分析,可以将其整合为关系内涵及模式研究(#4、#6、#7、#12),关系对经济、政治和社会活动的影响效应研究(#0、#1、#2、#3、#5、#8、#9、#10、#11)。具体而言,礼物(#12)是关系运作的重要基础,但其实质内涵则存在着联合(#6)、服务(#7)及走后门(#4)之间的差别:联合与服务常常指向于关系网络的积极面相,而走后门则指向其消极面相,主要涉及与政府官员的庇护关系运作,由此才能全面地理解关系网运行的双刃效应(#5)。

32知识基础分析

文献被引用图谱所呈现的高被引、高中心性和突现性被引文献,可以反映出某研究领域的知识基础,特别是兼具多种特性的被引文献,其在结构上的重要性更加突出。表2和表3分别按被引和中心性排序列出前10篇基础文献。

表2显示,有2篇文献在被引和中心性上都有较高指标。黄光国[14]的研究作为关系领域的基础文献被后续科学研究大量引用,其借助社会交换理论建构具有普适性“人情与面子”理论框架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为西方学者更好的理解“关系”提供了理论指南,也开启了后续一系列对关系内涵及维度的研究和讨论,该文献的中介中心性最高也佐证了其重要的知识基础地位。另一篇Davies等[15]验证了中国市场经济情境中关系网络对商业活动的重要性。被引频次最高的文献通常因为其开创性贡献而被赋予里程碑式的意义,忻榕等人[16]的论文被引频次最高,定量分析了市场经济不完善背景下企业高管会通过关系网络作为替代工具寻求保护。

中介中心性可以用来发现和衡量在文献共被引网络的不同聚类间起重要桥梁作用的文献(表3)。中介中心性最高的黄光国的研究触发了国际学术界从西方理论框架转向到建构本土“关系”理论的尝试。中介中心性排名第二的是Dunfee等人[17]的研究,他们从关注关系效应转向到基于规范的视角探寻关系实践的道德意蕴,开启了从企业伦理学角度研究关系效应的先河。

表3中有两篇文献在中介中心性和突发被引度上都比较高。一篇为陆亚东[18]的研究,他论及了关系蕴涵、关系运作的原则以及关系所指涉的社会哲学意涵,2006年该论文引用率突增,持续时间为2年,说明2006~2007年间关系领域较多的讨论集中在“关系是什么?”这一问题上,事实上,在如何定义和测量“关系”概念上,迄今学界仍未达成共识。另一篇为Doug Guthrie[19]的研究,他指出关系在中国经济转型期诸多领域中的作用不断下降,该论文的突发引用时间区间为2004~2006年,可见“关系”研究兴起过程中曾面临的重要问题还在于私人“关系”是否会随着公共制度与法治环境的完善就简单消亡。这更多地指向于企业家与政府官员之间的政企关联问题,而诸如商业性的生产及营销网络、组织内部的上下级关系,特别是华人中小企业的“关系”网络特征也并不是随公共制度建设而消亡的,近年来“关系”研究的兴盛基本也說明了这一点。

4双图叠加分析

所谓双图叠加分析是将引用叠加层和被引叠加层在全景基础图谱中呈现。其中全景基础图谱的期刊数据来自《期刊引文分析数据库》(JCR),叠加来自GUANXI主题的一组文献,如图2所示。

圖2双图叠加分析

图2显示,关系研究领域施引文献的载文期刊绝大多数分布在心理学/教育学/健康学和经济学/政治学方向(曲线①),部分施引文献载于数学/系统学期刊(曲线②)。曲线①的引用曲线流主要分为3支数据流,数据流①代表的施引文献最主要的引用期刊来源是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经济学/政治学,数据流①为历史学/哲学/档案学,数据流①为系统学/计算学/计算机学。曲线②代表的施引文献主要的引用期刊来源是心理学/教育学/健康学和经济学/政治学(数据流②)。数据流①反映出社会科学领域中诸学科的期刊共被引用非常频繁,说明关系研究的发展和应用主要集中在社会科学方向,数据流①、①反映出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相关成果也日益为关系研究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曲线②表明数学/系统学等自然科学学科也开始与社会科学学科就关系主题展开交叉合作研究。

5总结与展望

2004年以来,国际学术界“关系”领域研究成果呈持续增长趋势,国外学界偏重于在商业组织层面对“关系”展开研究。中国港台地区及一批华人学者以“关系”为核心概念之一,倡导建立华人本土管理学,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未来“关系”领域国际研究方向主要体现在下述3方面。

第一,趋向“关系”跨文化比较和本土“关系”理论建构。Hofstede所提出并修正的衡量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理论提醒了国际环境下学者和管理者应特别研究“关系”这一独特文化经验对管理活动的影响,Granovetter提出了关系嵌入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这两位西方学者开启了建构普遍性“关系”维度框架的探讨,与以黄光国为代表的港台学者将本土的“关系”“人情”“面子”等概念学术化和理论化的探索相呼应,开始从商业活动情境解读关系内涵转向分析日常生活情境中关系的意涵和行动逻辑,并扩展到跨文化比较的层面,意图建构出一套本土意义上的关系概念和理论体系。

第二,聚焦“关系”的中观效应。关系研究领域的四大研究前沿为网络、营销、上下级、高科技。从研究前沿相关文献来看,国际学术界越来越重视在个体效应和社会效应之间探寻起架构作用的组织效应,反思组织内外的个人关系运作与制度替代的问题。

第三,“关系”研究逐步走向科际整合。双图叠加分析表明国际学术界关系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并日渐呈现出向自然科学交叉迁移的研究趋势,关系研究日益成为多学科交叉互融的新兴领域。

参考文献:

[1]陈超美.科学前沿图谱:知识可视化探索[M].科学出版社,2014300.

[2]戈登·雷丁.华人资本主义精神[M].格致出版社,200910-16.

[3]张崴,王续琨.研究型大学科研团队结构对团队创造力影响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2014(3):93-96.

[4]Farh JL,Tsui AS,Xin K,et al. The Influence of Relational Demography and Guanxi:The Chinese Case[J].Organization Science,1998,9(4):471-488.

[5]Hofstede G. Cultures and Organizations,Software of the Mind:Intercultural Cooperation and Its Importance for Survival[M]. McGraw-Hill USA,1997.

[6]Granovetter M.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78(6):1360-1380.

[7]Persson O. The Intellectual Base and Research Fronts of JASIS 1986-1990[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1994,45(1):31-38.

[8]Bat Batjargal. Network Dynamics and New Ventures in China:A Longitudinal Study[J]. Entrepreneurship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2010,22(2):139-153.

[9]Xiang-yang Zhao,Michael Frese,Angelo Giardini. Business Owners Network Size and Business Growth in China:the Role of Comprehensive Social Competency[J]. Entrepreneurship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2010,22(7/8):675-705.

[10]Guijun Zhuang,Youmin Xi,Alex SL Tsang. Power,Conflict,and Cooperation:the Impact of Guanxi in Chinese Marketing Channels[J].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10,39(1):137-149.

[11]Kriz Anton,Keating Byron. Business Relationships in China:Lessons about Deep Trust[J]. Asia Pacific Business Review,2010,16(3):299-318.

[12]Liu Yipeng,Woywode Michael,Xing Yijun. High Technology Start-up Innovation and the Role of Guanxi:an Explorative Study in China from an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J]. Prometheus,2012,30(2):211-229.

[13]Jianjun Zhang,Hean Tat Keh. Interorganizational Exchanges in China:Organizational Forms and Governance Mechanisms[J].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2010,6(1):123-147.

[14]Kwang-kuo Hwang.Face and Favor:The Chinese Power Game[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7,92(4):944-974.

[15]Howard Davies,Deana,Tomas KP Leung,et al. The Benefits of “Guanxi”:the Value of Relationships in Developing the Chinese Market[J].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1995,24(3):207-214.

[16]Xin K,Jone L Pearce. Guanxi:Connections as Substitutes for Formal Institutional Support[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6,39(6):1641-1658.

[17]TW Dunfee,DE Warren. Is Guanxi Ethical? A Normative Analysis of Doing Business in China[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1,32:191-204.

[18]Lou Yadong. Guanxi:Principles, Philosophies,and Implications[J]. Human Systems Management,1997,16(1):43-51.

[19]Douglas Guthrie.The Declining Significance of Guanxi in Chinas Economic Transition[J]. The China Quarterly,1998,154(6):254-282.

(責任编辑:杨锐)

猜你喜欢
可视化分析关系
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研究: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我国职业教育师资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声波吹灰技术在SCR中的应用研究
可视化分析技术在网络舆情研究中的应用
国内外政府信息公开研究的脉络、流派与趋势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