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印斌
一个女孩肯沉下心来,扎进寺庙两年多去修复壁画,人们为什么不能够多一些理解?即便对她的做法有些质疑,为什么不能多一些耐心?
“长得像金喜善,既有颜值又有情怀”。日前,来自山西一位修复壁画的年轻女孩,凭借微博“我在洪洞修壁画”的工作日记及高颜值在网络上走红。然而,很快,一些网帖开始向女孩修复壁画的行为“开炮”,并质疑她及其单位对广胜寺的壁画修复水平,也有专家从专业角度对其修复工作提出异议。
修复壁画女孩成了“网红”,连带着,古老的壁画也“与有荣焉”,一并进入公众视野,成为很多人打量、怜惜的对象。不知道,这究竟是女孩的幸运,还是壁画的幸运?
毕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些看起来已经跻身“国宝”的壁画,其真实处境其实很冷清、很落寞,甚至也不乏悲惨。近年来,尽管以敦煌研究院为代表的机构也在倾力抢救壁画,但与目前国内遗存的壁画数量相比,仍属于杯水车薪,大量壁画难以得到精准保护,古代壁画面临的窘境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这一方面与缺乏资金有关,壁画遗存点多面广,专业性强,仅靠国家文物部门投入的资金很难实现保护全覆盖;另一方面,古代壁画危机重重,仍与保护意识不到位有关,地方政府往往宁肯花大笔财政资金大兴土木,建起众多的仿古“假古董”,美其名曰“弘扬传统文化”,也不愿意在“真古董”上有更大投入。
而一般公众,很多时候其实并不比政府官员的表现更好。屡屡被曝光的文物上刻字、攀爬等行为,实在是所在多多,不一而足。
这一次,一看到修复壁画的女孩走红,马上有大批人马围拢上来指手画脚,肆意指责,看上去对壁画爱心满满,实则仍是一种“兴之所至”的“凑热闹”之举。或许,这些人更关心的是保护文物的姿势是不是优美,态度是不是正确,至于壁画究竟如何保护等等,并不在他们的关心范围之内。
壁画能不能修复、究竟应该如何修复、实习生是不是就一定比所谓的“专家”更不用心,这些问题并非不可以讨论。但首先要搞清楚的是: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文物保护观念?或者说,我们每个人在“高大上”的文物保护方面都做了什么?古代壁画需要的究竟是撕来撕去,还是踏踏实实的践行?
一个女孩肯沉下心来,扎进寺庙两年多去修复壁画,人们为什么不能够多一些理解?即便对她的做法有些质疑,为什么不能多一些耐心,了解得更详细、清晰一些再发言?动辄张口就喷,满口专业术语、专业标准,早干吗去了?如果说我们的文物修复队伍仍以“施工队”为主体,又如何去要求一名文物修复专业毕业的女大学生更专业?
何况,从新闻报道可知,山西洪洞广胜寺的文物修缮项目是国家文物局批复、敦煌研究院考察并拿出方案的,仅仅因为女孩“被网红”了就质疑,是不是有些太匆忙了?
说到底,文物古迹是一个民族的根脉,理应得到更科学、更精准的重视与保护,这种保护意识同样应该渗入社会公众的血脉,成为一种公民自觉,又岂能因为出了一个“网红”,才来重视一下,过后依然故我。不客气地说,这样的“打摆子”不过是一种幼稚病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