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悦
校企合作是我国职业教育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职业教育思想的重要价值诉求。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校企合作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缝隙”。概而论之,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这种合作在不同程度上尚停留在“直观”层次。学校定向“帮”企业培养技术人才,即所谓的“订单”培养,企业则为学校提供一些设备、承担毕业生实习,等等。
二是“合”多“作”少。形式上热热闹闹,但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的互动匮乏,彼此的影响有限。
三是学校与企业合作普遍缺乏有效的机制。合作双方的责任和义务模糊,因而这种合作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在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情势下,校企合作这一模式亟须实现新的突破,应不断深化、不断完善。我认为,不应把校企合作仅仅作为一种职业院校办学的方式来理解,也不应把校企合作仅仅作为现有办学模式的补充来理解,而要从改革现有职业教育体系的角度来理解。为此,我们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达成共识,并在实践层面上进行积极的探索。
一、要高度重视校企合作的制度设计,在政策甚至法律层面上对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进行规约。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最为重要的动力,但由于学校和企业在性质、体制、功能和结构上的不同,事实上很难通过“自由恋爱”的方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我们要充分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的成功经验,采用行政和立法手段切实推进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使我国职业教育充满生机与活力,从而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撑。
二、要从探索职业教育规律的新视角来认识校企合作对于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深刻意义,努力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尝试职业教育改革的新路径。
传统的职业教育因袭于“精英教育”的传统,这种传统将“知识传授”作为教育的第一要务,因固守于学科体系的逻辑完整而失之对社会需求的动态关注。为此,我们应真正将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作为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从根本上改造现有的以学科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思想和模式。
三、要在更深的层次上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通过构架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为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汲取现实的动力。
我们要从改革职业院校办学模式的认识高度来理解校企合作对于职业教育的深刻意义,让企业在职业教育的主体框架内获得充分的话语权,通过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形式、实训实习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诸多方面进行卓有成效的合作,使传统的职业教育来一次脱胎换骨,从而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真正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新体系。这一使命任重道远,势在必行。
职业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通俗的说,就是为谋生而存在的教育。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
职业教育承载着满足社会需求的重任,是培养为社会直接创造财富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教育;一方面职业教育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需要。
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通过满足劳动力就业市场的需求实现的。在我国,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已成为严重制约科技推广及应用能力、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竞争能力提高的“瓶颈”。因此,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职业教育可以把人力资源、智力优势直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直接生产经济价值。从根本上说,职业教育就是以就业为导向,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的待遇逐年提高,但与之相伴的是企业对劳动力的技术水平也会做出更高的要求,这一问题的存在,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理论家黄炎培先生曾认为:中国的教育“乃纯乎为纸面上之教育。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改良之道“不独须从方法上研究,更须在思想上研究”。他的结论是采取实用主义,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作用—“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企业对职业教育不敏感,“双师型”教师培养缺乏企业支撑以及教材和课程建设与实践脱节严重、教学方式陈旧等。
加强与企业的互动性,与企业深入融入,深入对接,深入推进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据统计,32%的企业培训者和16%的职业学校的教师与其他的职业教育没有联系。当然,职业学校和实习企业的联系也有待加强。教育部即将出台提升行业指导能力的意见,继续开展职业教育与产业对话活动。与相关国有大型企业探索开发校企合作计划。印发开展现代学徒制(德国称双元制、丹麦称交替培训)试点工作的意见,启动现代学徒制试点。冠名班:舍弗勒(中国)班,产教合一班(银川共享集团,共同培养技能人才)等。
典型的学徒制培训有几个要素:实行交替式培训和学习,约2/3时间用于在企业接受培训,约1/3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学徒工与企业签订一份学徒合同;企业指派一名师傅指导和监督学徒工在企业接受生产技能的培训;学徒工在学徒期间享受学徒工资;社会合伙人(企业主和工会)共同制定培训内容和培训合同;培训结束后经考试合格授予国家承认的职业资格。
中国职业教育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技能强国的梦,是全面发展的梦,是人人成才的梦,是尽展其才的梦。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联系最密切的教育类型,在推进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肩负着为实现中国梦夯实基础、为学生人生出彩打造平台的重任,作为职教工作者责任重大,使命崇高!相信职业教育在走过多年的辉煌之后,也一定能再创新的佳绩。
加强校企合作,制定未来人才的培养目标,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而理工科院校则是为培养学术型和工程型人才服务的,致使学术型工程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中间出现断层,目前社会急需大批能将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物质产品和现实生产、服务的技术型人才。而地勘单位长期处于低迷状态,致使人才结构不合理,学术理论基础不强,地质人才出现断层等问题,当前,地勘单位正处在起步上升的最佳时期,怎样使地勘单位与地质类院校进行合作,弥补当前各自的不足,是一个迫切的问题。目前流行的 “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高校与企业(社会)双赢的模式之一。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的结合,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实现高校教育及企业管理现代化、促进生产力发展、加快企业自有人才的学历教育,使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产学结合是促进科技、经济及企业发展的有效手段,校企合作是办好高校教育、促进合作企业活力,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
实践证明,企业与高校进行校企合作并回报社会,这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公益事业,是贯彻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有益实践和重要举措。从学院角度,希望以产学研合作关系为纽带,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在产学研结合上取得突破并实现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双赢”。今后除了实习基地建设等“初级层面”的合作关系外,将逐步推广到合作建设专业实验室,合作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合作建立教育基金等其它合作形式,促进高校及企业加速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