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根
摘 要:京津冀地区产业协调发展,核心是京津冀三地作为一个整体协同发展,要以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基本出发点,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快市场一体化进程,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努力形成京津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
关键词:京津翼地区;产业协调发展;研究
京津冀地区产业协调发展,不仅包括经济的协调发展,还有赖于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社会基本公共服务的协调发展。为此,我们就要建立科学的城镇体系,让大型城市、中型城市,小型城市各尽其职,让居民拥有自己的自由选择权;要实现京津冀地区产业协调发展,需要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为了推进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需要政府作出鼓励和引导,除此之外,还需要提升公众的参与度。
一、京津冀地区产业协调发展面临的问题
1.三地区不同的发展阶段面临不同的问题
北京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市发展较快,居民生活水平及公共福利较高,但同时也不能否认,北京的城市发展已经凸显出了发达国家大型城市曾经患过的“城市病”。现在,北京开始重视雾霾问题,关注城市拥堵问题,关注环境改善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一方面和自身规划有关,另一方面也和大气环境有直接的关系。京津冀处于同一片蓝天下,要求河北张家口、承德去净化整个山地环境,还要阻挡西北的风沙吹到北京。现在情况变了,北方的张家口、承德给北京带来的都是利好,因为水变了,沙尘暴这些年几乎没有了,可是南方出现了问题,南方的钢铁和水泥工业是产生雾霾的主要因素。雾霾影响到了北京,一体化的相关政策的制定变得更加迫切。现在河北省正在积极推进压工业、压煤炭等措施,努力把工业过大、过重问题解决,不要让河北的雾霾影响到北京,河北怎么完成这种过渡呢?从46%的城镇化水平向70%~80%的过渡。这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天津这个1400万人的特大城市中,工业占了46%,服务业是弱项,而在发达国家城镇化率达到80%的时候,服务业比重是工业比重的2~3倍,可以看出天津还是工业独大。天津服务业发展的弱项怎么解决?天津应该考虑的是城市发展的理念和规划,还有发展政策要进行调整。河北现在面临最大的问题是如何越过如此巨大的城镇化差异和发展水平差异,来和北京、天津提高到同一个水平?这种发展的饥渴和利益取向恰恰和北京、天津产生了巨大的矛盾。所以这个问题摆到现在,事实上就是利益取向不同的状况下如何进行和协调一体化的发展。
2.行政壁垒
相比于区域的山水相连、地缘相近、人缘相亲,京津冀地区所配套的行政格局却是分割的,这种行政壁垒的分割使京津冀的发展要素难以形成互通有无的格局,产业协调发展更是难以推进。这种行政壁垒带来的影响,从基础设施来看,本来北京周边的城市对疏散北京人口、缓解北京房价的压力是可以起到作用的,但是北京区域基础设施配套却相对分割,北京交通资源等基础设施的配置使河北和北京的联系不是加强的,而是造成了交通拥堵,交通的瓶颈,形成“断头路”,也使河北一些地区想去吸引北京的产业遇到了直接的挑战。北京的轨道交通规划既满足不了对外区域辐射的要求,也满足不了和河北省多处交通联系,只是高端化,做高铁,而高铁对人口流动的有效性远远低于轻轨和公路。
3.三地产业缺乏内在的联系
从产业结构角度分析,区域在不同时期分别形成了钢铁、化工、建材、汽车制造、电力、重型机械等产业,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在本区域内也迅速发展,区域产业结构相似度较高,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产业整体缺乏竞争优势。从所有制角度看,天津、河北等地国有经济比重仍较高,民营企业创新活力不足,区域经济市场化程度不高,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在这种环境下生存,也难以具备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
二、京津翼地区产业协调发展的建议
1.尊重内在规律。京津冀地区产业协调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尊重区域发展的客观规律,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拿城市建设来看,我们很多地方提出来“大拆大建”等思路。反观日本和韩国,韩国政府的中央计划很强势,平均一个新城的建立大概要十几年,日本基本上是20~30年建一个新城。可是我们现在是3~5年就建一个新城,大量短期行为充斥着新城,成本过高,农民进不来。所以,要尊重规律,进行长期的发展规划政策,不要指望在一届任期内发生变化。
2.健全发展机制。我们要着力解决行政间的配置问题,解决体制的障碍问题,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解决交通资源网络的配置问题,市场自动的选择产业和要素的流向等问题。我们不要急于去建新城,是要花10年时间把整个机制建立起来,来形成一个要素流通的大环境。
3.发挥市场作用。主要是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打破行政机构的过度干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具体来看,充分尊重产业发展规律,在资金、土地等要素配置,在交通资源和基础设施的配置上,甚至是城市的公共服务配置上,更加尊重市场的选择。大力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让更多中小微企业发展壮大,提升区域经济活力和潜力。在打破等级化行政干预的同时,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主要是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建立协调机制,当好“裁判员”,科学合理地引导各类发展要素在市场中自由流动。
4.推进结构调整。重点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利用服务业带动北京周边甚至河北的优势,来带动区域发展,京津冀服务业发展,北京确实是一枝独秀,如何发挥北京服务业优势是一个大课题。
5.强化区域协作。不要以边界来界定经济圈,而是以真正的产业来界定经济圈。过去环北经济圈只是沿北京边界制定的14个城市,很多产业并没有连接。比如研究服务业外溢的时候,河北的崇礼,我们多年关注的一个地方,还有张家口,为什么可以申冬奥成功?就是因为他跟北京的服务业有天然的联系,北戴河每年2000多万北京和天津市人到那里旅游,这种联系是天然带动的,是服务业带动的,所以,如何依托市场重新界定经济圈不是简单的依托边界,这个会在推进京津冀地区产业协调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6.完善交通体系。更多的把重点放在能带动人口多的交通,而不是搞高大上的交通。研究日本、韩国的经验可以看出,他们不是只建立高速公路,也不是只建立高速铁路,而是在建设的同时,更多考虑到通过轻轨和轨道交通,真正带动更多的人口流动,通过人口流动带来经济发展的潜力、带来人流、资金流、技术流等要素流动,带来城市建设的新飞跃。
综上所述,京津冀地区产业布局的特点决定了解决产业结构趋同的问题必须从发挥城市功能集成群体效益入手,创新发展机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从宏观产业布局出发,优化经济发展格局,以实现区域资源的最佳配置。
参考文献:
[1] 李铁,乔润令等.城镇化改革的地方实践[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3.
[2] 李铁 .用改革推进新型城镇化[N].人民日报,2014-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