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翠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9-0376-01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语文综合素养的前提和保障,是学习和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必要手段。它是发展智力、提高认知能力的重要条件,有助于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21世纪初,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令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进。在这场改革的潮流中,《新课程标准》把低年级的识字量由原来的1250个增加到1600-1800个,恢复到建国以来低年级最高的识字量,以满足学龄初期儿童阅读的基本要求。
这创新高的识字量,对家庭教育能跟上而且又见多识广的城市孩子来说基本没问题甚至"不够吃",可对于才到城里读书的边远山区的农村孩子而言却并非易事。有时,识字成了儿童沉重的包袱,毫无乐趣,这与《新课标》的主旨大相径庭。要解决这一问题,有赖于我们在识字、写字中寻求最适合儿童高效率地学习汉字和汉语文的科学途径。
识字、写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要注重教给基本的识字方法,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下面是我近年来从事识字、写字教学积累的点滴经验,将低年级划分为四个阶段提出来,望与同行门商榷。
第一阶段(一年级上期拼音与识字教学的起始时期):整体识记、培养兴趣阶段。
农村孩子对汉字的认识很少,有的几乎为零,偏旁、部首就更说不上了。所以,我在课内就让学生看课文的情景图,联系自己的口语经验和相关的生活经验或以歌谣或以韵语的形式整体感知字形。并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做识字的有心人,不论何时在姓名、电视、商标、课内外书报、街头巷尾的招牌、写宣传广告的墙壁等处见到什么字就主动认什么字,并自觉和同学交流识字成果。以后每两周左右在班上以设"擂台"的方式开展一次交流活动(1、会认不会写的字可以请他人帮忙写下来,带到学校来认;2、老师将前期所学过的字组成词语或写成句子让学生再读)。让学生在这一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感,体验满足,产生主动识字的愿望。这项活动一直进行到他们己养成在生活中主动识字的好习惯才停止。
第二阶段(一年级上期拼音教学结束以后):认识部首,教给少量识字方法的阶段。
此时为了巩固拼音并识字,要求学生每天读100字左右的注音读物。课内要结合汉字的认识,认识一些常见的偏旁部首,按照笔画笔顺书写一些简单的汉字,这时的随文识字开始指导学生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来记忆部分生字。并力争在当堂多次见面、多次在语言环境中复现,课后及时复习巩固。还根据汉字的构字规律结合教材46页识字(一)第2课《口耳目》(包括象形字:口、耳、木、羊、鸟、兔、日、月、火、木、禾、竹)和97页识字(二)第4课《日月明》(包括会意字:明、鲜、尘、尖、灭、男、休、看、林、森、从、众)教给学生"看图会意明字理"的识字方法。后来,学生触类旁通,"人、鱼、石、网、刀"等字直观地一看就会;"甜、闯、泪、哭、笔、拿、灾"等字一猜即中。再后来还无师自通,经过大胆的想象,自主、快乐地认识了如下一些极为有趣的汉字(列举部分):福、富:祖先崇尚农业,祈求(礻)有"一口田"就"幸福"了,当家(宀)里有"一口田"时又觉得"富有"了。害:家(宀)里有太多(丰)的虫张着大"口"吃东西时就"有害"了。男:在"田"间出"力"的是"男"人,甚至联想到"男儿"应该多出力或"男子汉"应该有关照家人的美德等等。安:在家(宀)里有合适的"女"人(妈妈、奶奶或外婆),孩子才会感到"安逸"。
啊!学生有了如此大胆的想象,对汉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难道不是可喜可贺吗?整个一年级上期学生已学到了保底生字400个,会写100个,认识常用偏旁部首近50个,但上都不封顶。
第三阶段(一年级下期):诸多识字方法的获得与应用阶段。
在上期已有的识字、写字基础上,通过语文园地中的"我的发现"集中识字,让学生自我发现规律,教师教给学生一些识字、写字的方法,如:
用熟字换偏旁:桥-木+车=轿
加-加:木+直=植
减-减:玩-王=元
抓住部首带一串:眼、睛、睁、睡(都与眼睛有关)
猜字谜:找到一半(划)
抓住"基本字"带一串:亡、忙、荒、慌、望(韵母相同且都有"亡"不能多写一点)
利用反义词:忙——闲
学生学习了这些方法后,又把这些方法应用到随文识字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与同伴交流。实现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并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四阶段(二年级上下两期):将所学识字方法融会贯通,开始独立识字阶段。
这时,学生已基本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了,我们要初步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练习部首查字法,指导学生按部件识字、写字,争取少写错别字。
纵向上找联系,清脉络,使所识汉字主干清晰,枝叶有序;横向上做比较,辨异同,如比较:1、"庄"与"压":所有笔画都相同,只有点的位置不同。因为"庄稼"往上长,"`"就在上。种子"埋压"在土里,"`"就在下。2、"落"与"满":都有"氵"和"艹",只是"艹"和"氵"的位置不同。草木(艹)从上往下落,上下结构,先写部首"艹"。水(氵)满了,左右结构,先写部首"氵"。这样避免了学生识字停留在通过笔画记忆字形,或糊模识字,使他们先找出相似及区别,然后再用类推的方法区分合体字。如写字:"腿、狠、恨、跟"(带"艮")与"概"("艮"无"撇")就能发现"艮"在汉字的右边时有"撇"是"艮",而当它的右边还有其他部件时,就没有"撇"且"捺"变成"点"写作"艮"。以此类推"良、娘、浪"与"朗"的书写也一样。这既展示了汉字的形体美,也可想象成是造字的中华儿女具有"谦让"的美德,在识字写字中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也使识字、写字的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自我发展智能的过程,促进了智力、情感、意志和性格的全面发展。
通过以上四个阶段循序渐进的识字、写字指导,学生亲自感受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对学习汉字有了浓厚的兴趣,独立识字能力和主动识字的愿望与习惯都会得到培养。相信他们会学得很好,新课改之花也一定会结出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