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风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调整与优化路径

2016-10-14 17:11龚江南
职教通讯 2016年20期
关键词:学风设置院校

龚江南

学风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调整与优化路径

龚江南

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方面存在着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契合度不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品牌意识不强等突出问题,将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认同度,进而影响学校的学风建设。应通过职业教育集团,建立政、校、行、企跨界协作的专业调整与预警机制,围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实施专业动态调整与优化;以品牌专业建设为突破口,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夯实学风建设基础。

高职院校;学风建设;专业认同度;专业调整;专业优化

学风建设与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两项重要工作。学风是展示学校形象,保证学生健康成长,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决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专业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载体,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是推动高职院校内涵发展、创建优良学风、提升办学水平、提高社会声誉的着力点和突破口。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受欢迎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但是,目前部分学校也存在着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契合度不高,专业建设水平不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等突出问题。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学风建设,进而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及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强化品牌意识,调整与优化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对促进学风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影响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重要因素:专业认同度低

(一)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为深入了解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2015年10月,笔者以所在的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为范本,设计了与学习、学风相关的调查问卷,向学生发放了1 0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933份,从统计分析结果看,学风建设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1.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调查结果显示,30.12%的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他们认为高职学生学习成绩好坏与就业没有直接关系,学习上只求考试过关,顺利拿到毕业证书即可。学习目标不明确,会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热情不高。

2.课堂纪律涣散,自我约束性较差。部分学生课堂纪律松散,自我约束能力较差,23.15%的学生承认有过旷课、迟到、早退现象;部分学生不认真听课,40.19%的学生有过上课玩手机、看微信、甚至利用手机聊天等行为;还有学生上课走神、睡觉、不积极回答老师提问、不认真记笔记等。这些情况都会对学风建设产生负面影响。

3.课余时间主动学习的热情不高。除上课时间外,学生有大量的课余时间需要其自主安排。学生能否利用课余时间主动学习,是学风建设应该观测的一个重要指标。调查显示,“在如何安排课余时间”问题上,主动用于学习的只占44.80%;其他学生则把大量时间用于网络聊天及观看影视剧、小说等,甚至还有少数同学沉迷于网络游戏,不思学习。

(二)影响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重要因素

根据调查分析,影响学风建设的主要因素涉及社会、学生与学校三个方面:(1)将学风问题归咎于社会影响的占11.47%,如网络等新媒体挤占了学生学习时间,多元价值观导致学生急功近利等;(2)认为学风问题主要取决于学生内因的占41.4%,如学生学习动机不明确,对所学专业认同感低等;(3)认为学校因素是学风问题症结所在的占46.77%,如专业设置不合理、专业建设滞后导致就业前景渺茫,教师教学方法陈旧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原因。

从社会、学生与学校三方面的影响因素看,学校因素是影响学风的主因,而学校因素中,影响最大的又是专业认同度问题。调查显示,65.38%的人认为,学风不好是因为不喜欢所学专业,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1)由于高考成绩所限,学生未能进入理想专业。一些录取到非第一志愿专业的学生,不能及时调整心态,从而产生极强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对专业学习采取应付的态度。在非学生理想的专业中,有些专业是优秀专业,但确有不少专业未能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专业建设水平不高,课程设置、师资水平、实训条件等达不到人才培养要求,学生专业认同度低,学习积极性不高;(2)许多学生对所报考的专业缺乏全面了解,在专业选择上存在盲目性,一味追求热门专业,如会计、电子商务、商务英语等专业。进入大学以后,才逐渐发现所学专业与自己的期望值差距太大,从而对专业学习不感兴趣。

二、专业认同度低的主要原因:专业调整与优化机制不健全

如前所述,学生对所学专业认同度低,既包含学生选报志愿存在盲目性的因素,也缘于高职院校开办的部分专业与社会需求脱节而缺乏市场竞争力。学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存在的随意性、趋同性、功利性是影响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主要因素,也是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困局所在。

(一)专业设置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加剧了就业难与招工难的矛盾

早在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就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根据学校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2015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进一步强调,职业院校要结合自身优势,科学准确定位,紧贴市场、紧贴产业、紧贴职业设置专业,参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重点设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鼓励类产业相关专业,减少或取消设置限制类、淘汰类产业相关专业。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以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作为学校的首要目标,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把握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现状,科学合理地设置和调整专业。

时至今日,一些学校在专业设置与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产教融合不深、企业参与度不高、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及企业需求相脱节等突出问题,并出此带来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这些专业的考生第一志愿报考率极低,要靠调剂才能录满,由于非学生自己选择的专业,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受到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脱节,加剧了高职毕业生找不到对口工作与企业招不到合适人才并存的结构性矛盾。以2014年广东高职教育为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发展调整不协调、适应性较差,结构性短缺严重,三产专业设置超出产业需求19.51%,二产专业设置却短缺14.51%。这导致的问题是,高职毕业生专业对口度低,虽然高职以就业为导向,但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仅为60%,普遍低于本科院校7~10个百分点。[1]

(二)专业设置盲目跟风,专业趋同现象严重,学生就业陷入困境

当前,高职院校都面临招生规模扩大与生源趋紧的压力,一些学校通过兴办所谓“热门”专业的方式来迎合学生及家长的心理,以争取更多生源。“热门”专业的增多,导致在同一个区域内不同学校专业设置趋同、专业与产业的匹配度低、专业与就业的对口度低等问题。以广东省高职专业布点为例,2014年,布点在20个以上的专业共18个,占专业总数的27.7%。布点在40个以上的专业9个,占专业总数的13.9%。其中,重复率最高的五个专业分别是会计学(74个)、商务英语(65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64个)、物流管理(58个)、电子商务(53个)。[1]这种缺乏理性分析、盲目跟风开设专业的行为势必造成两方面的后果:(1)受市场需求影响,热门专业可能变冷门。高职人才培养的周期一般为三年,今年还是热门的就业形势好的“绿牌专业”,三年后很可能就会成为就业难的“红牌专业”;(2)培养的学生质量达不到企业要求。由于一些学校完全不具备开办“热门”专业的软硬条件,校企合作程度不高、实训场所不足、专业师资匮乏,使得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学生专业认同度低,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率低,学校的社会声誉受到损害。

(三)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不健全,专业调整跟不上产业升级的步伐

产业始终处于动态发展中,对人才规格、结构和质量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中。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步伐明显加快,从而对高职院校专业调整与优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如何使学校专业结构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是高职院校必须认真研究探讨的重大问题。各院校也都能认识到专业设置的重要性,但现阶段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调整机制却很难保证专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动态契合。按照许多高职院校的一般做法,专业设置与调整均由学校教学委员会投票讨论决定,而教学委员会主要由学校二级学院的院长、教授组成,由于没有行业、企业专家参与,教学委员会不能灵敏、准确地把握市场变化,不能依据产业发展需求与变化及时设立或调整专业,造成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不相匹配。例如,十年前,不少学校为适应基层单位急需法律人才的需要,开办了高职法律事务专业或法律文秘专业,主要为公检法、基层法律服务机构、街道社区、律师事务所、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政府机关等部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法律服务人才。然而,随着法律工作从业学历门坎的提高,加上法律专业更高学历层次学生的过剩,高职法律专业学生的对口就业空间逐步萎缩,专业对口率极低。高职法律专业已连续几年被麦可思就业研究报告列为红牌专业,但一些学校缺乏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意识,无视市场的警告,依然在盲目招生。这类专业的招生必须靠调剂才能录满,学生找不到专业归属感,对未来迷茫,严重影响学习的积极性。

(四)专业品牌意识不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强

品牌专业是指学校某一专业的建设方案、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和教学条件等方面达到较高水平,人才培养具有明显特色,考生第一志愿报考率高,学生就业专业对口率高,培养的学生质量在整体上优于其他院校同类专业,在省内乃至全国有着良好声誉的专业,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专业。品牌专业是高职院校的一张名片,对增强学校的吸引力、凝聚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些高职院校品牌意识不强,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以下四个突出问题:(1)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不准,没有进行充分的人才需求调研,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2)课程体系不合理,没有充分尊重行业、企业专家的意见,一些课程落后于产业进步与技术进步,造成学生所学知识脱离实际,从而使部分学生失去对该课程学习的兴趣;(3)教师综合素质无法满足现代职业教育的需要,会讲课、懂技术,能理论联系实际,能将知识和技能有效地传授给学生的“双师型”教师数量不多;(4)校内外实训基地特别是生产性实训基地数量少,无法满足高职人才培养的需要,一些实践性教学也只能“纸上谈兵”。由于部分学校专业建设的品牌意识不强,短期行为明显,学生进校后有上当受骗的感觉,学习主动性就可想而知。

三、学风建设的路径:以建立专业动态调整、预警与优化机制为突破口

学生专业认同度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学风的好坏,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愈浓厚,学风就愈优良。因此,学风建设应以专业的调整、预警和优化为突破口。

(一)以职教集团为依托,建立区域内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委员会

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表明,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存在盲目性、趋同性和功利性,光靠某个学校的自律行为难以达到优化专业的目的。这就要求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进行跨界合作,充分发挥政府、行业与企业对学校专业设置的统筹及引导作用。过去,由于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行业、企业参与学校办学积极性不高。近年来,许多地方成立了由区域政府牵头、行业协会指导、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推动的区域职业教育集团。应通过教育集团这个平台,整合政府、学校、行业协会、企业四方力量,建立区域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引导区域内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调整及优化。区域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有两项:(1)定期发布区域产业发展、产业布局及结构分布、企业人才需求、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招生就业等数据,为学校专业设置及调整提供依据;(2)定期召开专业设置及调整研讨会,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和高职教育资源信息连接起来,引导各高职院校更加迅捷地根据区域产业的调整及转型升级情况科学地、有前瞻性地对专业设置进行优化调整。[3]政府及教育管理部门根据区域高职院校办学的资源、优势和特色,协调区域内各学校的专业设置,以增强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真正实现专业与产业的无缝对接。

(二)建立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预警机制,不断增强专业活力

区域内高职院校既有合作更有竞争,区域专业设置教学委会只能对高职院校专业的设置发挥引导作用,学校的专业如何设置,最终要靠学校自主决定。因此,学校要建立专业设置预警制度,定期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变化,积极开展专业的评价、调整与优化工作,对于那些长期招生第一志愿报考率低,不能适应社会需求、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专业,要及时调整、主动撤消,逐步建立与产业结构相匹配的专业结构体系。为了保证信息真实可靠,应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建立专业的“红黄绿”①牌制度。

目前,部分学校委托麦可思对本校的毕业就业及人才培养情况进行独立调查,其调查结果可为学校专业设置及调整、招生计划编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提供决策依据。学校要综合区域专业设置委员会及第三方独立评价机构的信息及建议,对那些有高失业风险的“红牌专业”及时调整;对于综合检测发现具有潜在失业风险,毕业生满意度和专业对口率等指标偏低的“黄牌专业”,要分析其存在的风险,研究采取控制措施,以有效防范和化解专业设置偏离社会需求带来的危机。通过不断调整与优化,使所有招生专业能跟上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让专业充满活力。

(三)根据学校自身发展定位,打造品牌专业,提升专业的吸引力

高职院校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及扩大办学规模的需要,大多设置了门类齐全、数量众多的专业。在这种情况下,要把所有专业都建成高水平的专业是不现实的。为此,要结合区域内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积极建设一批与当地主导产业紧密结合的品牌专业,形成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亮点”,再通过这些特色优势专业的示范作用,带动专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4]学校要紧盯品牌专业这一目标,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的精神,做好“五个对接”工作,大力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通过教学改革,实现“四个吸引”:让专业吸引学生、让课程吸引学生、让教材吸引学生、让课堂吸引学生,从而促进优良学风的建设。在打造品牌专业方面,笔者所在的广东科学职业技术学院部分院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软件技术专业联手微软、北大青鸟、苹果和珠海顶峰科技等国内外知名公司,校企双方通过“互聘共培、双岗双薪”打造教学团队和研发团队,以真实项目为载体,根据学生兴趣和企业需求分阶段设置自然班、岗位技能班、项目班,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和企业产品研发。通过日常工作的公司化运作与管理,学生们坚持8小时工作制,实行严格的考勤制度,中心每天座无虚席、秩序井然,学生学习热情很高,学风优良。

注释:

①麦可思作为一家专业的独立第三方教育研究机构,每年都发布大学生就业的“红黄绿”牌专业。“红牌专业”指的是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低的专业,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黄牌专业”指的是除红牌专业外,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低的专业;“绿牌专业”是指的是失业量较小,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高的专业,为需求增长型专业。

[1]雷雨.专家批评部分高职院校专业存废随意[EB/OL]. [2014-11-04].http://gz.southcn.com/g/2014-11/04/content_ 111455831.htm.

[2]王博.以专业建设为抓手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基于《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思考与体会[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5):5-9.

[3]陈基纯.产业升级背景下珠三角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优化调整[J].教育与职业,2015(20):12-17.

[4]曹玉春,陈海艳,王政伟.经济转型升级期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路径[J].大学教育,2015(4):22-25.

[责任编辑李漪]

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课题“广东省高职文科专业与区域经济适应性及动态调整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3JK210)

龚江南,男,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经济学。

G717

A

1674-7747(2016)20-0001-04

猜你喜欢
学风设置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辅导员视角下的“抓学风”
船舶防火结构及设置的缺陷与整改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院校大学生学风考风作风的建设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学风就是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