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袖手旁观”就是最好的关注

2016-10-14 07:11冯应馨
中华环境 2016年9期
关键词:达瓦领地雪豹

冯应馨

“袖手旁观”就是最好的关注

冯应馨

不论是何种生物,都自有它的一片天地。当我们谈论保护时,莫过于让它们能自在地生活在那片天地之下,或生或死,顺应自然。

这个暑假,最受争议的亲子档电影莫过于《我们诞生在中国》(Bron in China):直译的片名略显粗暴;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却嫁接了故事片的表达方式;有人从情节、故事到摄制,处处吐槽,满满质疑;也有人爱得稀里哗啦,大呼是烂片充斥的暑期档中的一股清流。

笔者不是科班出身的电影人,无意去研究自然电影的定义与形式。但单从观影效果来看,观众看得过瘾,又能有所思考的就是好片子。正如导演陆川所说:“就像教材分小学、高中、大学一样,这就是一部小学生级别的电影。”何况迪士尼最初的定位也是拍给孩子们看,故事生动、画面精美,让孩子们了解动物的同时,多了一点儿正向的启发,相比于空洞无聊的动画片,已经强过百倍。

电影情节很简单,讲的是丹顶鹤、雪豹、川金丝猴、大熊猫、藏羚羊五种中国特有的野生动物,在一年四季中日常而独特的家庭故事。丹顶鹤“每一次的展翅高飞,都承载着一个生命的逝去”,影片以“驾鹤西归”的民间传说首尾呼应,精巧地编排出了五种生命的爱、成长与轮回。

最有张力的一个角色非“捕猎女王”雪豹达瓦莫属。在高寒的青藏高原,达瓦独自抚育两个雪豹宝宝长大。它需要应对的不仅有恶劣的天气,还要在激烈的同类竞争中捍卫自己的领地,以及在失去领地且身体负伤的情况下挑战体积庞大的牦牛群。一下,一下,又一下,牦牛母亲用她尖利的牛角有力地回击达瓦,阻止它带走自己稚嫩的牛犊。最终,达瓦宿命般得倒在了冰雪过后的饥饿之中,倒在了两只幼崽期盼的眼神中。

想必拍摄者一定了解,在雪豹幼崽学会捕猎完全独立之前,妈妈都是它们与外面世界的唯一纽带,母亲一旦发生意外,它们也将命不久矣。如果愿意的话,工作人员可以巧妙地用食物改变达瓦一家的生活轨迹,但拍摄者选择袖手旁观。据导演陆川介绍,影片在拍摄时严格遵守着记录片的操作方式,在拍摄伦理和拍摄道德的严格标准之下:不许投喂,不许干涉,不许改造自然环境,不许用各种方式引导动物去做和它们生活习性不一样的行为。在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里,生命的逝去也是为了延续生命。

影片最后展播的片花里,拍摄雪豹的摄影师在雾气蒙蒙的天空下对着镜头表达期待:现在的天气条件拍不出精彩的影像,但我还是会在这里等一下,高原的天气很多变,也许再过半小时就是好天气。而后,他在乌云密布的天空下,说了同样的话。再然后,他出现在漫天的风雪中。天气仿佛在故意捉弄他,可他并没有因此打消继续等待的信心。雪豹的活动范围从25公里延至80公里,能有踪迹可寻已是万幸,蹲守是野生动物摄影师必做的功课。最后,影片在雪后大晴的高原风光里完美淡出。

这种坚持旁观的姿态是笔者对创作团队最为欣赏的一点。细想一下,达瓦为何会失去自己的领地?入侵的雪豹又为何会离开自己的家?其背后折射的是雪豹栖息地的锐减。全球变暖、人为破坏,高原生态的恶化与人类不无关系。影片虽然以人的视角在讲述雪豹的故事,但全程不曾引入人类的角色,不曾有过一句露骨点评或是见缝插针的劝导。不论是何种生物,都自有它的一片天地。当我们谈论保护时,莫过于让它们能自在地生活在那片天地之下,或生或死,顺应自然。就像完全遵循生物习性的拍摄方式一样,影片也给了观众一个机会,全身心沉浸于动物们的世界中,感受天然的萌趣,灵巧或凶残。

灯光亮起,动物们悄无声息地将自己刻在了观影者的记忆里,跟着他们走出院线。日后,人们再看到这些老朋友时,已然多了一份牵挂。

猜你喜欢
达瓦领地雪豹
龙头琴声
消失的亚特人之领地
有只雪豹叫迷糊
中国人首次领衔保护雪豹
消失的红围巾
“雪豹”飞驰撼大地
雪豹这只猫
达瓦依金提亚那丸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抗免疫性肝损伤作用
中恒美:着力打造中国高端铝材新领地
马晓春坚守最后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