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习作指导

2016-10-14 23:52陈培馨
读与写·下旬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漓江语文课程习作

陈培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9-0094-02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是这样定位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中"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中有这样的表述:"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足够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也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每天必有、占有比例最高的课时形式。小学生阅读、习作能力的培养,语文素养的提高不是教师讲出来的,都应该由语文实践中训练得来。

1.精美的段落,模仿写

小学语文教材入选的课文,皆文质兼美,在写作技法上各具特色,语言流光溢彩,有的选材精当,有的构思奇特,有的刻画鲜活,而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在练笔中模仿借鉴的典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别具慧眼发现和发掘教材中的可仿点,引导学生去学习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和技巧,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增强语言的运用能力。

如学习《桂林山水》一文,仿写课文第二自然段对比衬托加排比叙述漓江水"静、清、绿"三个特点的写法,练写公园、校园及其它所见之景;读了《飞夺泸定桥》仿照第三自然段并列式写其它场景;读了《数鸡》第一自然段,学写人物对话等等。总之,课文修辞手法的运用,开头结尾的呼应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环境描写的衬托,人物言行的描摹,这些经典片断均可仿可借。

2.课文的留白,补充写

语文课文有很多都具有"留白"艺术,给读者留下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的艺术空白,这就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背景。如《穷人》一课,桑娜告诉丈夫自己已经把孩子抱回家后,课文就戛然而止了。孩子的命运会怎么样呢?桑娜与渔夫又会带领孩子怎样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这些问题牵动着学生的心。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告诉学生:补充情节和结果要把握故事情节的主线,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无论最后发展成什么样子,主线不能变,人物的思想品质不能发生本质的变化。接着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和创造,必要时可以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写下来。

3.悬念结尾,延续写

有些课文的结尾,言尽意未尽,看似行文结束,却是其意未穷。这就为我们的学生创造了一个遐想驰骋的空间,也为阅读练笔提供了一块难得的天地。

《凡卡》一文以凡卡把请求爷爷带他离开莫斯科鞋匠家的未曾写收信人地址的信投入邮筒,回到床上做着爷爷读他信的希望之梦作结,爷爷是否能收到他的信?爷爷会不会带他脱离苦海?这以后能否出现奇迹?这些问题都是爱思考的孩子们易产生的悬念,稍加启发,以《凡卡的信寄出去以后》为题的读后习作,就能使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

4.优化方法,提高变通力

俗话说:理儿只有一个,方法却有千万个。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都会自觉运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帮助自己的学习,尽管方法有优劣之分,难易之别。作为执教老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学习方法进行筛选。教学中做到因地制宣,因材施教,因人而异,适者生存,使自己的学习更有效地接近学习目标,在多种学法中学会变通,择优劣汰。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乐趣与效率。

如教学低年级说话训练,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样不仅激发学生了的学习兴趣,而且为学生主动掌握独立说完整话的方法,提供了选择契机。

5.培养悟性,增强感染力

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设中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阅读实践。"阅读时要做到口到、眼到、心到。阅读教学中,只有触及学生情感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就会收到你意想不到的效果,语文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十分广阔的情感表演天地。

在教学《桂林山水》时,首先,我扮演了导游,对文章的第一段进行了精彩的解说:"游客们,人们都说桂林山水天下第一,今天,我将带领大家一块去观赏桂林的山水……"接下来,让学生自愿选择一处景点做解说。学生一边解说教师一边播放图片。一下子学生的表演兴趣极大,抢着上前演示。解说时绘声绘色,对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的特点说得非常清楚。接下来一位学生是这样说的:"游客们,我是你们的小导游,大家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你们谁知道漓江的山有什么特点?"当叫了几个同学说出答案时,这位同学又说:"下面我就带你们去游览一下漓江。"她根据幻灯片把漓江山的三个特点讲得清清楚楚。这时,教室里的气氛可热闹了,学生迫不及待地纷纷想上前扮演一下。他们有的介绍水,有的介绍山,都想说的比别人好。接下来顺势让学生进行小练笔,写一处景物,要求习作时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这样学生很快就能把课文的写作方法用上。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滴水,何况的是学生,我们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学原则。在教学中,积极做到根据不同的学生个体,提供适合学生的特点方法,设计内容多元,形式多样,角度多变的习作练习,允许他们在学习的数量和深度上有一定的选择度,把选择的自主权大胆的交给学生,充分相信学生的选择,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当学生这样把课文中所学新词融入到自己每天的生活中,进行这样的写话练习,每天可以积累运用三五个新词,长此以往,"涓涓细流"必可汇成"滔滔江河",学生习作何愁不精彩呢?阅读教学中习作的资源应该是随处既有,就看我们的老师怎么样去发掘、怎么去训练,可以肯定的说如果我们每位语文教师在每篇课文的精读后就坚持相关的习作训练,学生的习作兴趣自然会增强,习作能力一定会提高。

猜你喜欢
漓江语文课程习作
漓江情画
月下漓江
漓江夕色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竹筏上的漓江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习作展示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