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明慧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9-0008-01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展,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不断向前发展。体育教学是落实学校体育目标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因此,抓好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是学校体育得以快速发展的当务之急。要想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必须要有一套成熟的理论来指导体育教学实践,同时又要以成熟的经验来丰富理论。怎样才能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相连发挥优势呢?体育届的学者、专家大都认为体育教学模式是理论与实践得以沟通的纽带和桥梁。近年来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和基层体育工作者的青睐。
1.学校体育教学评价的目标研究
评价目标是学校体育教学评价的出发点,也是科学开展学校体育教学评价工作的基本前提之一。评价目标的确定能够直接的对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价工具的选择以及信息的处理和反馈方式等多个方面产生影响,因此,在实际开展学校体育教学评价工作之前必须要对教学评价的目标有一个明确的认知。
而学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包含着多种因素和对象,针对不同的评价对象相应的评价目标也会有所不同,具体说来,学校体育教学评价的目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定期检查体育教学效果,对教学活动做出价值判断,并有针对性的对教学活动加以改进和完善。对体育教学的成效进行检查、衡量和判断,并据此有针对性的体育教学活动进行改进和完善,进而实现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是开展学校体育教学评价工作的最为主要的一个目标。通过对体育教学效果的检查、衡量和判断,有助于全面、客观的了解体育任课教师的体育教学情况和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况,从而对学校体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意义。
其次,对学校的体育教学计划是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社会需求以及教学需求所做的验证。学校所制定的体育教学计划是体育任课教师开展实际的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之一,通过学校体育教学评价工作的开展能够对学校所制定的体育教学计划是否与学生的体育学习需求相契合,是否与社会的人才需求和学科的教学需求相契合等问题做出科学的验证,并通过评价工作及时的发现其中的问题和疏漏,反馈有价值的信息,也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学校体育教学评价的目标。
第三,获取学生的综合评价资料,有助于全面客观的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促进因材施教的实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学校体育教学评价工作的开展,有助于从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能力、学习能力、现有水平、兴趣爱好等多个方面实现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和掌控,并能够据此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方法、制定教学计划,进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因材施教的实现。
2.学校体育教学评价的内容研究
学校体育教学评价的内容研究是当前学校体育教学评价理论研究领域的重点问题之一,也是开展学校体育教学评价活动需要解决的一个首要问题。具体来说,学校体育教学评价的内容研究可从两个大的方面入手,即:体育任课教师的评价内容和学生的评价内容两点,以下就从这两个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
3.体育教学模式的分类
新中国成立后,在我国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沿用前苏联的“三基型”体育教育模式,以传授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为主要功能的目标的传统式体育教学模式,主要包括系统学习教学模式、程序学习教学模式和掌握学习教学模式。
近年来随着体育科学的飞速发展,人们已从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各个领域的知识来认识和分析体育自身的特征及其它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规律,对体育多元的功能认识越来越深刻,以致对学校体育目标的追求越来越广泛、多样,对体育教学的要求更加科学严谨,于是体育教学模式也在不断改进完善,根据不同的分类原则,目前体育教学模式的种类繁多。肖焕禹在《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国家教委博士基金项目)一文中根据体育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功能结构把体育教学模式分为三种类型8种体育教学模式。李建军在《关于体育教学模式若干理论问题的研究》一文中根据体育教学模式的功能、结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把体育教学模式分为21种。
综观体育教学模式的分类,其都是与新的体育课程标准、新的体育教学理念紧密相连,目前被一线教师认同并实施的教学模式主要有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快乐体育教学模式、情景教学模式等多种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感触最深的还是毛振明博士对体育模式的定义上,"主要体现在教学单元和教学课的设计和实施上"。因为我们的体育教学是从一个个教学单元开始,一个教学单元有特定的教材、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场地器材、教学情景等,一旦一个教学单元结束相应的教学模式也就不能存在了,新的教学单元应有新的教学模式诞生。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就是根据不同的教学单元而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模式。如,在藏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是"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民族学生的特长,而在篮球教学中多采用"发现式教学模式",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学练兴趣。这样,有易于体育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地发展。
4.如何运用教育技术学完善教育理论分析
4.1运用教育技术学为教育理论提供依据。教育学者和教育技术学者往往会对彼此产生一种错误的认识,前后认为后者是研究技术的,而后者认为前者是研究理论的,各自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理论体系,并形成水火不容的对立局面。通过研究发现,教育技术学者是从技术层面研究教育理论,而教育学者是从教育本身去研究教育理论,但是二者并未建立完善的系统体系进行教育理论的研究,这主要是因为教育技术学无法为教育理论研究提供充分的实践经验,为此,教育技术学者要抓住信息化这一有利条件,对自身的理论体系进一步完善,为教育理论提供准确的理论技术,实现教育学与教育技术学的结合。
4.2促进教育技术学与教育学的对话。为了促进教育理论的完善,必须实现教育学与教育技术学的合理分工和有效对话。笔者认为教育学与教育技术学的理论知识都在时刻的变化,难以对彼此实现明显的界限划分,必须拥有发展的眼光,实现教育学与教育技术学的双向建构,从而在不断的变化中对教育学和教育技术学进行合理分工。此外,为了将教育技术学中的技术引入到教育学中,必须加强彼此的对话,达到教育实现技术化和技术实现教育化的目的,从而让技术以一种"透明"的状态存在于教育学之中,促进教育理论的完善和发展。另外,为了促进技术与教育的结合,必须加强教育学与教育基础学的对话,让教育学获得相应的经验,让教育技术学获得相应的理论知识,促进中国教育理论的发展,为中国教育翻开崭新的一页。